贾若瑜子女 贾若瑜的子女 贾若瑜将 抗战时期的“游击大王”

2017-11-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贾若瑜将军(1915-) 四川省合江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贾若瑜将军(1915—) 四川省合江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贾若瑜少将照片

贾若瑜将军简介 军事博物馆原馆长 贾若瑜,四川省合江县人,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五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教员,红六军团第十六师司令部参谋,军团司令部参谋,军团教导团军事总教,二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干部指挥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教员,第一分校编辑主任,第三支队支队长,军教科科长,胶东支校副校长、校长,山东纵队教导五旅参谋长,胶东军区参谋长,军区参谋处处长,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司令员,警备五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参谋长、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作战教纂处处长,1953年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后任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俱乐部主任兼军事博物馆馆长,总政治部副秘书长、代秘书长,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军政大学副教育长,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顾问。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7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

贾若瑜少将生平经历      贾若瑜,1915年(农历5月8日)出生,四川省合江县二里乡(有资料显示为贵州省赤水市)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贾若瑜幼年母亲段氏不幸早逝,他先后过房给了长期守寡而又膝下无子的二叔祖母和尚未过门二叔母。幼年丧母是不幸的,所幸的是祖父和父亲送他读私塾和小学,奠定了坚实的诗书基础。后来,在表兄梁业广的安排下,他成为红色种子的传播站文庙小学和平民夜校的第一批学生,从此开始接受党的启蒙教育。

1929年春,贾若瑜考入贵州省立第二中学。当时他一边勤奋学习,一边与党的赤合特别支部保持密切联系,在党的领导和具体组织下,同国民党赤水县党部和军阀的努力在二中校园内展开争取青年学生的工作,取得一些成果。

1930年深秋一天,梁业广找贾若瑜促膝长谈,肯定他为党组织所做的各项工作,并指出一个立志救国的青年还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奋斗目标。1931年2月,经梁业广和汪荃江两位共产党员介绍,贾若瑜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取代名为“晴江”。

1933年初,贵州军阀侯之担为扩充实力,在赤水开办了一个军事教导大队。党的赤合特支为了开展兵运工作,决定让贾若瑜放弃学业,从成都返回赤水,打入该大队,从事兵运工作。可这一次贾若瑜却有些不情愿。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连续几个学期都得到学校免交学费的奖励及合江县教育局的奖学金,实在不忍心放弃学业。

同时,父亲贾训能也不同意他投笔从戎。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希望以工业救国,学好理工科,将来当个工程师,以科学技术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梁业广看出贾若瑜内心的矛盾,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暗的社会制度不改变,你的科学技术有何用处?在党的启发教育下,贾若瑜最终放弃学业,走进了军事教导大队的营门。

1935年8月3日,国民党第85师在湖北来凤的板栗园与红2、6军团遭遇。贾若瑜所在的机枪连连长经商去了,临时让他负责指挥全连。盼望已久的时机来了,他借此机会把全连带到隐蔽的山凹,命令所有士兵不准开枪。同时,他立即派人与红4师侦察连的严昌荣同志联系,不费一枪一弹把一个完整的机枪连交给了红军。

从此,贾若瑜终于脱去了国民党的军服,戴上了向往已久的红五星,成为红军队伍中的一员。当时,高中生和经过一定军事院校训练的共青团员在红军队伍中可谓科班秀才,于是他被分配到红军学校第4分校任军事教员。

贾若瑜后历任红6军团16师司令部参谋、军团司令部参谋、军团教导团军事总教员、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干部指挥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1937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贾若瑜任第7大队队长兼教员。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党内投降主义势力又趋猖獗,开始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这就加大了广大沦陷区和国统区的革命知识青年穿越封锁线投奔抗大的难度。

于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深入敌后创办抗大分校,就近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训练干部。根据这一决定,抗大本校分出部分干部和学员成立第1、2分校,开赴晋东南和晋察冀。贾若瑜奉命到第1分校担任总教兼校刊编辑主任。后任第1分校第3支队支队长、军教科科长。

1940年3月,贾若瑜率抗大第1分校前往胶东,到掖县桑园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组建抗大第1分校胶东支校。这是贾若瑜第一次踏入胶东大地。胶东位于渤海、黄海之滨,北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岛屿林立,近海有大小岛屿134个,形成海上天然屏障,成为我国北方的前哨阵地。

它既是京津的海上门户,又是连结东北、华北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此,贾若瑜在胶东大地留下了10年光辉的战斗足迹。这期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贾若瑜从一个军事教官到一个军事参谋,运筹帷幄,参加并指挥了无数经典的战斗、战役范例,特别是解放青岛的青即战役,美言佳话,一直留在青岛人民心中。

贾若瑜率抗大第1分校前往胶东,部队要经过70多华里山地的夜行军,通过胶济路进至清河区的南、北高阳村。贾若瑜率第1大队干部和山纵第5支队13团3营一个连驻北高阳村;吴克华司令员率13团3营驻南高阳村。拂晓时,部队刚刚进村,尚未安顿,突然遭到优势的日、伪军合围。

一小股日军已窜至北高阳东门,情况十分危急。贾若瑜面对突发情况,沉着迎战,镇定地指挥驻北高阳村的部队实施反击。同时,驻南高阳村的部队也组织了反击。南、北高阳村部队相互配合,激战竟日,终于粉碎了日、伪军的突然合围,保存自己,大量杀伤并击溃了敌人。这次反突袭的胜利,使部队得到很好的实战锻炼,为开创支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0年4月,抗大第1分校胶东支校成立,刘汉任校长,廖海光任政委,贾若瑜任副校长兼第1纵队教导团团长。不久,接替刘汉任校长。同年夏天,胶东支校从掖县移驻大泽山区的满家、杨家村。为配合主力部队有效地打击敌人,支校进行编制调整,共编为两个学员武装营,一个警卫连,一个侦察排和一个通讯班,学习文化、军事,宣传组织群众,随时参加战斗。

1940年9月,国民党军暂12师师长兼山东省第13专区保安司令赵保原,率其主力以及山东保安旅18旅向大泽山根据地进攻。贾若瑜同廖海光政委指挥抗大胶东支校两个学生营、一个警卫连和一个侦察连,在时风涧东山进行防御。

当时,贾若瑜同廖海光政委随警卫连在第一线抗击敌人的多次进攻,并适时地以两个学生营向敌人重兵驻地大田出击。在山纵5旅13团协同下,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把赵保原手下经过日寇训练并以日械装备的第1团全部击溃。这一仗,戳穿了赵保原自以为胶东“不可战胜的团”的鬼话,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各部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信心。

1940年冬,日寇对大泽山根据地进行合围“扫荡”。贾若瑜奉命率抗大胶东支校掩护中共胶东区党委、行政公署、群众团体机关和党校2000余名非战斗人员到勺子头山区隐蔽。在转移后,勺子头山被日、伪军包围,不得不进行突围阻击,转移到胡家顶。

1941年3月中旬,日、伪军对大泽山根据地扫荡。贾若瑜指挥抗大胶东支校干部和学员同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敌军在大泽山的葛门口以西地区进行了一个多星期激战,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大泽山根据地。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日军为巩固其占领区,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坚持长期抗战,贾若瑜所在的抗大第1分校调出数百名干部,前去加强作战部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