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朴杨华瑞 东方今报记者独家对话“老拴保”王善朴“银环妈”杨华瑞

2017-05-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河南卫视<梨园春>启动交响乐版<朝阳沟>主角的海选,河南电视台9频道致力打造少儿版<朝阳沟>,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也即将推出贺岁版豫剧

河南卫视《梨园春》启动交响乐版《朝阳沟》主角的海选,河南电视台9频道致力打造少儿版《朝阳沟》,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也即将推出贺岁版豫剧《朝阳沟》……老牌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在2012年岁末的再次大热,令人们不禁回想起曾带给他们美好回忆的几代豫剧艺术家。近日,东方今报记者对话王善朴、杨华瑞,跟随他们的回忆,重温五六十年前,《朝阳沟》诞生之际所引发的故事与轰动。

□东方今报记者 毛韶华/文 李杨/图

王善朴在当年饰演“拴保”时,自己心中也有个“模特”。“咱河南郏县有个叫卢忠阳的小伙子,当年出去上中学是全村人送他去的。因为在他考上中学之前,村里没一个有文化的人,高中毕业后,他回家乡了,因为他记住了乡亲们的话,回来记工分……”

○模糊的录音中,多年前的辉煌依稀可见

《朝阳沟》是一部老牌现代戏,很多人,就算不是戏迷,也认为自己对它再熟悉不过,但说起它真正的光辉岁月,那要追溯到50多年前。

1958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现代题材剧目联合会演”,专家和观众这样评价《朝阳沟》:“一片生活气息扑面而来。”1963年,《朝阳沟》被搬上屏幕,之后又到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全国迅速掀起《朝阳沟》热。

《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朝阳沟》演员的照片,并连载了《朝阳沟》剧本全文。那时,在《人民日报》上连载一个地方戏剧本还是第一次。而这些,也让全国的观众认识并从此喜欢上了高洁、王善朴、杨华瑞等第一代“朝阳沟人”。

1977年演出的《朝阳沟》(魏云、韩玉生、卢兰香、杨华瑞等主演)与六十年代演出的版本虽在剧情上没有什么大变化,有些唱词还是作了不少修改。

不过由于年代所限,1977年复排版本的《朝阳沟》并没有留下太多影像资料。60多岁的郑州观众王先生说,自己如今想听那个版本的《朝阳沟》时,只能找到十分不清晰的磁带录音,“就是这些模糊且时隐时现的录音,照样让我们这些戏迷听得如痴如醉。”

○“老拴保”耳朵背了,可50多年的友谊依然在心

50多年来,《朝阳沟》演出场次超过3000场,中、外文版本已有20多种,这在豫剧现代戏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关于它,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那么,《朝阳沟》的主创们如今回想起当年,都有些怎样的记忆呢?已经80多岁,住在疗养院,听力大不如前的“老拴保”王善朴,在很费力地听懂记者的来意后,脱口而出的是《朝阳沟》带给他的那份友谊。

《朝阳沟》诞生在大跃进年代,写的却是人间真情。其中既有银环与拴保的爱情,也反映了婆媳、姑嫂、邻里等感情,表现了中原大地淳朴的民情民风民俗,这使得它能超越时代而不衰。 回忆起《朝阳沟》的作者杨兰春,王善朴告诉记者,他抗战时投身革命,打过日本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与河南省登封市大冶乡曹村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这里就成了他戏曲创作的生活基地。

“杨兰春那时候在曹村,白天跟群众一起担水抗旱,晚上串门拉家常。村里各种各样的人他都熟悉得不得了。”王善朴说,正是因为有这样丰厚的生活底子,杨兰青才在195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烈场景里,被激发出创作灵感。

正是被杨兰春所感染,王善朴在当年饰演“拴保”时,自己心中也有个“模特”。“咱河南郏县有个叫卢忠阳的小伙子,当年出去上中学是全村人送他去的。为啥全村人送他呢?因为在他考上中学之前,村里没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连工分都记不了。高中毕业后,他回家乡了,因为他记住了乡亲们的话,回来记工分……”

王善朴说,他把卢忠阳的故事讲给杨兰春后,杨兰春也同意把卢忠阳当“模特”,当成拴保回乡为农民服务、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而这个“模特”,更是因为《朝阳沟》和王善朴保持了50多年的友谊。

○银环妈成了真正的老太,可说起“那一跳”却无比开怀

豫剧现代戏里,有不少经典的老太太形象,甚至连小戏精们也喜欢模仿他们。而这些老太太形象,多数都出自《朝阳沟》。

高洁扮演的拴保娘贤惠、端庄重;卢兰香扮演的二大娘正直、善良;杨华瑞扮演的银环妈则刁蛮有趣……这几位艺术家在年轻时把这几位老太太简直演活了。而如今,她们自己也成了真正的老太太。

银环妈杨华瑞,最经典的舞台动作就是出场时气急败坏的“跳脚”。她的这一跳,当年甚至博得毛主席的“点评”。回忆起五十年前到中南海表演的那一幕,杨华瑞如今还开怀不已。“银环妈出场时,为了表现心里的不满,有个跳脚的动作,这个动作几乎每次都招来满堂彩,所以导演最看重这一跳。

”杨华瑞说,直到现在自己还记得,要是哪天跳得不卖力,导演就会一天都不理她。“在中南海表演,我很紧张,就更想跳好。跟运动员出场一样,为了跳得更高我还加了助跑,可大概因为跳得太高了,毛主席看完笑着点评我,‘城里的老太太,不要跳得那么高,银环最后不还说回朝阳沟吗?不过这是艺术问题,不是政治问题,可改可不改’。

”这一句点评,让杨华瑞记了50多年,乐了50多年。一键分享到【网络编辑:李鹏勋】【打印】【顶部】【关闭】

(原标题:东方今报记者独家对话“老拴保”王善朴“银环妈”杨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