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农透视中国政治 数字透视全国人大五年工作 点滴进步推进中国民主政治

2017-1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全宇虹):中国新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年度例会正在北京举行,8号下午,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全宇虹):中国新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年度例会正在北京举行,8号下午,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代表任期将满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报告中披露的数字与事例是五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一个个缩影。

无论立法还是监督,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直秉承并将继续发扬的,始终是民主的理念和“利民”的目标。 “各位代表,我受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

” 立法权是中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五年前,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新之初,曾将“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提高立法质量”作为指导今后立法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五年后,吴邦国列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五年来,共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法律草案、法律解释草案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106件,通过了其中的100件。

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29件,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 五年来出台的100件法律案包括了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的宪法修正案,历经20年砥砺出台的监督法,第一部对私有财产进行详尽保护的物权法以及破产法、劳动合同法等重要法律。

而数字背后,则是目标的实现、承诺的兑现和意义的深远。

吴邦国说:“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 过去五年来,从首次举行立法听证会到民众热情参与劳动合同法,从八次审议物权法到各类会议直播场次的增多、列席人员的增加等细节……更加公开透明、注重“民声”被视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新特点”。

让我们选取三个细节,近看过去五年中国民主立法轨迹: ――200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立法听证会,听证事项是《个人所得税法》修正草案中对征税标准进行的调整是否合理。

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50多年来首次在立法过程中举行听证会,数十名公众代表与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中国南部广东省佛山市的公司职员杨钦这样描述自己参加听证会的过程和感受:“我收集到很多资料,有一个苦苦思索的过程。

首先是代表个人,但是要兼顾到广大人民。我觉得能够亲历这个事情,对个人、对社会应该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在立法民主的进程当中应该写下浓浓的一笔。

” ――200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把涉及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到各方意见19万多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法史上,这一数字仅次于第一部宪法获得的公众意见数。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意见,对法律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就曾表示:“我们希望全文公布征求意见能充分反映各方意见,特别是基层劳动者的意见。

我们会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配合我们以后的调查研究,在修改草案的时候加以考虑。” ――2007年3月,在中国立法史上创下审议次数之最的物权法,历经八次审议后终于出台。之后,立刻就有百姓手拿法律与政府对话,保护自己的房屋免于被拆迁。

中国的立法目标是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谈及未来的立法工作,进一步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广泛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基层民众的意见依然是吴邦国提出的重要建议之一。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即将完成的五年任期里,“监督”二字被不断地强化、深化,不仅在报告和文件中,更落实于行动里。从吴邦国披露的数字中就不难感受到这一点: “五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1个专项工作报告,15个决算、审计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由副委员长带队,对22件法律的实施情况组织了25次执法检查。

” 2006年8月,历经20年砥砺、数十易其稿的监督法出台。

这意味着人大监督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先生看来,监督法的颁布对中国的整个法治系统来说,都是一个进步: “监督法的颁布一方面它是整个法治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是使人大在‘一府两院’的监督有了更具体的法律规范,当然是一个进步。

”  与以往不同的是,十届全国人大的监督重点已从经济扩展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环境资源问题、公正司法问题等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上。

与此同时,人大亦从改进监督方式入手着力加强监督实效。 身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郑功成就切身感受到监督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一个改进就是关于民生的监督,增加了很多专题报告的听取和审议,这些审议不像以往一样,这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常委们的发言反馈给‘一府两院’,这一点使得监督更有力度了,它不是单向的,现在变成是双向的,就是我不光要听你的报告,还要对你的报告和工作提出意见,你(整改之后)还得反馈。

所以这是监督工作的改进。第二个监督工作的改进就是追踪,检查完了再检查。” 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吴邦国建议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以增强监督实效为核心,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人大监督对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维护人民利益的作用。

回顾过去五年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数字很多,背后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足迹;故事很多,是让人难忘的一段段佳话。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中国选择以它为政权制度的发展道路被实践证明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总结过去,寄语未来,吴邦国强调的最多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认真督促有关方面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