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板胡弦 《戏声为骨 戏韵为魂》采访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著名“板胡大师”刘凤来

2018-01-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他现在是在公园里散步的一位普通老人,为人低调,却见证且参与了天津沧州河北梆子初期的发展历史,并为众多的梆子名家操琴.他是一位合格的丈夫.当

 他现在是在公园里散步的一位普通老人,为人低调,却见证且参与了天津沧州河北梆子初期的发展历史,并为众多的梆子名家操琴。

他是一位合格的丈夫。当爱人在青春与艺术最璀璨的时候,身体突然患病瘫痪在床,20年他不离不弃,互敬互爱,经过中外专家精心手术治疗20年后,爱人终于站了起来,为了能够照顾她,多次拒绝京、津、冀等梆子院团的高薪聘请。著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说:" 刘先生,您要早跟着我们团,都可以出国好几回了"。

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当年刘子厚省长亲自下了几道调令,要将他请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都没有答应将他调出……

  60甲子时在南京"群星汇演"活动中,为河北梆子《功德碑》伴奏获得全国性银奖,目前为国家二级演奏师(地区级最高级)

就是闻名于京.津.冀地区的原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现年75岁的"板胡大师"刘凤来先生------

 戏声为骨 戏韵为魂

  采访-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著名"板胡大师"刘凤来

   口述:刘琳(刘先生长女)

整理撰写--刘志

京津冀河北梆子艺术门户网

北京市河北梆子戏迷联谊会

沧州人民广播电台《空中戏苑》

"如果说这板胡的乌木琴杆是透明的,那么这上面清晰可见深如车辙般的手印子就是刘先生五十年心血凝结而成"。

我的板胡艺术在观众戏迷的心里,做好本职工作,能够得到观众戏迷的认知,这就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题记

刘凤来,沧县高川乡韩家码头村人,11岁接触河北梆子艺术,初工青衣行当,在当地小有名气。12岁起练习板胡,先后从师"盖京南"- 南鹤修、素有河北梆子"板胡祖师爷"之称的郭筱(小)亭先生,先后为著名河北梆子演员筱翠云、孟翠英、洪艳霞、林婉如、于迎君、银达子、梁达子、王玉磬、金宝环、宝珠钻、韩俊卿、王伯华、马玉玲、姚炳玉、赵秀环、巴玉岭、李凤霞、高金环、潘云霞、于淑兰、边文华等名家操琴,见证并参与了河北梆子最兴盛的年代。

在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期间曾经为剧目《杨门女将》《百岁挂帅》>等剧目设计唱腔。

六十甲子时在南京"群星汇演"活动中,为河北梆子剧目《功德碑》伴奏,获得全国"银奖"。目前为国家二级演奏师(沧州市最高级别)。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八日,他的名字与成就被收录进"中国当代高科技人才系列词典"。

其操琴的特点:

功力深厚,弦为心而动,深谙演员演出风格、唱腔及嗓音特点。随剧情人物出发,抒情处,琴音如行云流水;悲愤处,彰显河北梆子苍凉哀怨、慷慨悲歌之特色。台风大气,现场爆发力强。至今从事板胡艺术60年,被京.津.冀.河北梆子界誉为"板胡大师"。

作者前言: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经沧州河北梆子剧团优秀琴师张贵荣的引荐,对原"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现"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国宝级"板胡大师"刘凤来先生进行了一次录音采访。接电话的是刘先生的大女儿刘琳。

说实话,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为艺术大家撰写专访。二十多年前我踏入河北梆子戏曲道路不久,就对声震京.津.冀.乃至全国河北梆子戏曲界的琴师刘凤来先生崇拜且敬畏,所以这次采访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深怕自己文笔浅陋,不能真实、客观地再现我心中、戏迷观众心中、河北梆子界所倍加推崇爱戴的板胡艺术大师,以及刘琳眼中的慈父形象。

感谢师姐贵荣的鼓励,感谢刘琳大姐对我的信任。采访期间我的录音笔出现故障,不得不进行重录,刘琳大姐耐心细致,平易近人,令我感动非常。

在为沧州河北梆子剧团琴师张贵荣撰写 "琴韵人生-小迟庄村儿走出来的女琴师"时,她提到恩师刘凤来先生时,我便产生了采访他的冲动。当时,因刘先生正生病住院,采访计划便一再搁浅。好在,刘琳大姐在陪护父亲期间,客串了一把记者,替我做了很多笔录工作,使今天的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2012年10月13日晚八点,电话采访正式采访开始。

一,12岁自谋生路,边走边唱,撂摊卖艺。

说起刘凤来先生的从艺经历,颇有一些传奇色彩。他11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年幼的他常在村庄的戏班子里玩耍,也是天生聪颖睿智,竟学会了不少唱段。班子里的老师们都喜欢他,愿意耐心调教他。时间不长,他饰演的青衣行当在演出中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霎时便享誉三里五村八淀,小有名气起来。从12岁开始,他在村里的戏班子一边演出一边自学板胡。

由于父亲的离世,母亲拉扯着几个孩子的日子犹如雪上加霜,也愈发困难。常言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男孩儿中的老大,重担粹不及防地压到了刘凤来肩上。在当今社会,12岁的孩子还在父母的庇护下欢乐健康无忧无虑的读书,但是12岁的刘凤来已经在为家庭的生计考虑了。为了谋生,取得母亲同意,刘凤来同另外两个小伙伴带着一把板胡就离开家自谋生路去了。一路上,他们撂摊卖艺,边走边唱。

在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的日子,他们一起走到了远离南皮县城一个叫做黑龙村的地方,接连几天就在村子里卖唱,在街边开饭店的张金岭大爷,当得知他的身世后给予热心收留让他们住在店里。张大爷也会拉板胡,并倾其所有悉心传授给刘风来。白天他们帮助大爷扫院子干些农活儿杂事,夜晚就在村子里演唱挣些零花钱。

不久,沧州实验河北梆子剧团到村子里演出,张大爷便向剧团团长极力推荐刘凤来。团长看到刘风来板胡拉的挺好,是棵好苗子,就想让他跟团走。大爷说,凤来家里还有母亲,先让他回家和家人商量商量吧。团长说:"也好,过些日子我们有可能到高传演出,到时候你去那里找我们吧。

    刘凤来告别张大爷,和另外两个伙伴三人步行回到沧州老家。沧州剧团到高传附近村庄演出,由于信息闭塞,刘凤来没有找到剧团,错过了留在剧团的机会。1954年10月的一天,有人送信通知他剧团在吴桥演出,希望刘凤来尽快前去汇合。

得到通知,刘凤来用了两天时间从老家步行到泊镇,与张金岭大爷碰头后,师徒昼夜兼程赶到吴桥。路上,爷俩相扶相携,马不停蹄,辛苦、坎坷、饥饿……

(刘琳谈到此处时,嗓音有些哽咽)   

   从那一天起,刘凤来正式加入沧州实验河北梆子剧团(沧州市红缨河北梆子剧团),他的人生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板胡祖师爷"郭筱亭老先生拉着刘凤来的手,我要收你这个徒弟!

进剧团之后,领导安排他先在乐队文武场做起,熟悉掌握各种乐器的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他对唢呐、横笛、板鼓,包括快板等无一不门门精通,闲时,他用更多的时间来苦练板胡。就这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一刻懈怠自己。因此,剧团领导及同事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17岁,他拜剧团琴师号称"盖京南"- 南鹤修老师学习板胡艺术。大家知道,刘凤来根本没有上过学,不识字,更不会识谱,所有技艺都经过老师的口传心授,凭借自己超常的刻苦努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演出实践,艺术水平突飞猛进!同时,他积极要求进步,不断学习文化及音乐知识,在剧团的党组织中,他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不久之后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8岁,他正式成为伴奏员,为筱翠云、孟翠英、洪艳霞、林婉如、于迎君、银达子、梁达子等演员操琴。他对每位演员的演唱风格、特点,了熟于心。演出后他耐心征询演员的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琴艺,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每有灵感迸发,马上用笔记录下来,并与南鹤修老师交流自己对戏曲唱段的理解与想法。老师在内心里喜欢这个勤奋努力、思想要求进步的青年,倾其所有进行传授。

1956年9月1日,是刘凤来最刻骨铭心的日子。地委书记曹书凡带领河北省沧县专区河北梆子剧团去北戴河演出。当得知这次是应邀专门为毛主席慰问抗美援朝部队的伤残战士而演出的,剧团上下情绪高涨,兴奋无比。他们用饱满的激情为战士们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演出,因此剧团获得了较高的嘉奖和荣誉,这也成了剧团很长一段时间的谈资。

   1958年,沧州河北梆子剧团与天津河北梆子剧团合并成"天津河北梆子剧院一团,他担任首席琴师。为著名演员王玉磬、金宝环、宝珠钻、韩俊卿等名家伴奏。

演出期间,他的伴奏引起了素有河北梆子"板胡祖师爷"(艺名"郭老四")"郭筱(小)亭老先生的注意,他连看四场《芦花计》,场场不落,等演出完毕找到后台,拉着刘凤来的手说:"刘凤来,我要收你这个徒弟!其语气之笃定,态度之坚决,爱才之心切溢于言表。刘凤来对郭筱亭老先生早有耳闻,因为他是当年天津河北梆子板胡届的权威,脾气怪异,从不轻易收徒。那一年,刘凤来20岁,郭筱亭成为他的"过门师"。

至此,他又得郭先生亲传,在板胡艺术上升了一个高度,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随后,剧院排演《杨门女将》,刘凤来首次尝试担任唱腔音乐设计,演出后颇受好评。

     1959年刘凤来又被调入天津红缨河北梆子剧团青年队,为著名演员王伯华、马玉玲、林婉茹、姚炳玉、赵秀环等操琴。此间,他收获了甜蜜的爱情,迎娶了当时天津梆子届名家"金香水"漂亮的女儿朱迎春(花旦演员)。通过他这一路走来的不懈努力,美好的生活已经为刘凤来铺就了华彩的道路。

三. 放弃优越的发展机会,回沧参与筹建剧团

1961年,沧州地委书记曹书凡决定重新组建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特地把刘凤来与名角孟翠英、林婉茹、刘素芳、赵秀环、李世荣(导演)、于迎君(待考证)、田志忠 (团长)请回了沧州做为组建"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的主力军。半年后,他的爱人朱迎春经过沧州地委书记及团领导多次做工作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带着孩子来到刘先生的身边,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了沧州。

现在想来,沧州剧团的兴盛是与刘凤来以及当初的一些老演员打下扎实稳健的根基所分不开的,现在的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依然活跃在天津,河北.山东地域,演出效益与经济效益非常不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好演员,有的演员被选调到京.津.冀.河北梆子院团。

196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八个革命样板戏在京同时上演"的新闻之后,随之各地纷纷效仿进行样板戏地方剧中的移植.改编与排练热潮,沧州团也不例外,剧团派琴师刘凤来和部分演员去北京观摩学习《红灯记》、《平原作战》、《龙江颂》等剧目,回来后,唱腔.

配器均由他进行设计再创作,由于他多年对于河北梆子唱腔的运用与理解,出色完成了唱腔设计工作。不得不提的是还有一出现代戏《画线》,按照剧中的剧情要求,演员唱越剧更能够表达人物感情,为了演出效果的完全呈现,伴奏也要求是越剧专用板胡,实际上每一出新戏的推出,他都会经过反复推敲、演练、尝试创新,每每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直到完全达到导演的要求及剧中人物的情感铺垫。

所以,我们才谈到那把沁透他全部心血的板胡,他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与执著,非常人所能企及。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受到了牵连,因为他只知道卖力工作,团里有一帮人宣称他是"艺术挂帅"。刘先生说,咱本身就是文艺团体,我只知道工作,没有闲心陪你们去斗争谁,去贴大字报,搞那些与艺术无关的东西。由于刘先生在团里德高望重,这帮人拿他没有办法,于是,就不了了之了。

四. 爱人突患病疾.二十年不离不弃

刘先生的爱人朱迎春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天赋潜质的花旦演员,她扮相俊俏,嗓音甜美,颇具其母"金香水"之风范,实为不可多得好演员。来到沧州剧团后就担任主演,每次演出挑幕帘一上场,都会赢得满堂彩。她对待艺术精益求精,练功努力刻苦。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生活条件以及剧院条件有限,自身保护的意识不够,她在24岁时一次练功中意外受风,得了一场大病(颈椎结核)

致使下半身瘫痪,当时还怀有7个月身孕。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建议,为了有效治疗,只能是让胎儿提前出生,最坏的打算是保大人不保孩子。刘凤来闻讯后一夜之间,满头的黑发大把大把脱落,厄运的突然降临,让他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

孩子(刘英)提前出生,经过全力抢救,婴儿竟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实际上在被人送到紧急住院做手术需要他签字的时候,女儿刘琳才三岁,刘风来当时在外地随团演出不能离开,最后只能有孩子的姥姥代为签字的。试想如果不是曹书凡书记带刘凤来到沧州来而是留在天津,家庭境况自然不会这样,(当然在朱迎春得病期间,剧团也给予刘先生家庭极大的照顾,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事情)

在爱人得病初期的那段时间,刘先生十分焦急,爱人也常常跟他唠叨,劝他再回天津梆子剧院。回到天津,治病和康复的条件远比在沧州好很多,天津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与沧州相比自是天壤之别。刘凤来那段时间非常矛盾,梆子剧团的领导专门找到他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刘老师,你可不能离开梆子团,如果离开,对咱团整体演出水平会有很大的削弱。家庭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团里会为你想办法。"

"我没别的要求,只想让爱人得到比较好的治疗与照顾。孩子现在还小,只能靠我一个人努力工作挣工资养家。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爱人的病痛,我没有任何奢求。希望团里能够考虑我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照应",刘凤来诚恳地说。

团长拉着他的手:"刘先生,团里也看到了您家的实际情况,好好工作吧,我们会竭尽全力为您解决的!"

听到团领导这番话,刘先生淤积在心中多日的阴霾一扫而光,他常常舒了一口气。爱人患病期间,剧团为他们安排了两间住房,派专人对其爱人进行护理,天津的岳父岳母及她的亲人轮流来照顾,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从那以后,刘凤来才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剧团演出工作之中。

也正是刘先生的不离不弃,也正是这份爱感动了天地,朱迎春在瘫痪20年之后通过沧州中心医院的雷爱光医生与外国专家的精心治疗做手术终于又站了起来,她说:"是这种家庭亲情与爱情的力量支撑着我,让我痊愈的,这么多年刘凤来虽然在外演出顾不上,但是剧团只要离得近,他都会坐车回来看看我,那么只有一两个小时,都会小聚给我和孩子们包顿饺子吃,自己挣的钱根本舍不得花,最大限度的贴补家庭为我治疗和给孩子们,尤其在我最好的年华没有给予他太多的爱与照顾,反而拖累了他,他的不离不弃,让我非常感动,所以我不能不增加信心来配合治疗,当我站起来的那一天,我就觉得拥有了整个世界!

能够让风来这么多年紧悬着的心松弛下来……

   朱女士病好后,剧团也为她落实了工作,将刘凤来的两个女儿安排在沧州影剧院工作。,可以说剧团在用人和留住人才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刘琳再三强调,文化局局长朱紫燕亲自过问此事,剧团领导杨忠路书记。

主演孟翠英。严运声,田志忠团长全权委派 何仪栋团长打理此事,为了给刘先生的爱人看病,何团长亲自抬担架到天津大医院进行诊治,让刘凤来踏实工作,所以说这也是他把所有的艺术才华奉献给沧州剧团的理由。这也是他几次三番拒绝省长多次调令到河北省梆子剧院,不愿意离开沧州的缘由。

    在前几年,刘先生爱人又得了一场大病"脑动脉瘤"医院当时限定他在10天之内筹集30万元治疗费,为了给爱人治病,他和女儿商量,实在不行就把咱家的房子卖了也要给您妈妈治病!

女儿刘琳说:"爸爸,钱的问题你不用操心,一切困难有我和我爱人想办法解决,你不用卖房子了,我让我爱人把车卖了吧。一家人终于凑够了治疗费。在家庭遭遇困境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感恩与回报,这也是让刘先生了以欣慰的事情。

五,我的艺术在观众戏迷的心里,我只有做好本职工作,能够得到他们的认知,这才是我最高兴的事!

在南皮县县委县政府组织的"纪念张之洞"的一次大型活动中,邀请刘凤来为巴玉岭伴奏《辕门斩子》,同去的还有中国京剧院梅派传人梅葆玖、梅葆玥、叶少兰、裘盛戎及山东一些著名演员助演。演出结束后,梅葆玖拉着刘先生的手说:"在全国来讲为演员伴奏配合如此默契,您是我所见不多的琴师",表达了对刘凤来高超技艺的赞赏。

在演出中,经常和大家、名家在一起演出的机会很多,每逢有照相合影的时候,总是很少见到刘先生的身影。他就是这样,把所有的心思全部用在如何为演员服务上,低调做人,与舞台上所见到尽情挥洒的他简直判若两人。记得地区文化局几次出资准备为他做些录音录像的资料整理工作,还有电台报社的记者采访,都被他一一回绝了,他说:我的艺术在观众戏迷的心里,我只有做好本职工作,能够得到他们的认知,这才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他还拒绝了文化局为他申请的沧州地区首届政协委员等诸多荣誉与职务,有的人说刘先生太耿直,太"傻",但他说:"剧团已经给予了很多的照顾,我的全部身心都在板胡艺术上,我不能离开我挚爱的舞台与朝夕相伴的演员们!

 就这样刘凤来先生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沧州河北梆子剧团。

六.退休后的刘先生。

如果看到刘先生52岁退休,你或许会感到非常的惊愕,退休本不是刘先生的心愿,实际上做为琴师和演员来说,这个年龄,正是艺术表现力的黄金成熟期与厚重期,原因是剧团领导几经更换之后,有位新上任的团长因为嫉妒贤能以不好管理有威望的演员为由,把这些有才华的都给予提前退休,其中"被"退休的还有巴玉岭、于迎君、边文华等一些有影响力的演员。

这不能不说是剧团的损失,同时也是艺术界的损失,后来这个领导又几次力邀请刘先生并许以高薪回团,都被他一口回绝了。

在被退这段日子里,刘先生也接到北京河北梆子剧团抛来的橄榄枝,但他都以家庭不允许、爱人需要护理照顾而主动放弃的。有时候会应邀参加周围一些红白喜事的活动,挣些零花贴补家用。

没有多久,巴玉岭几次找到刘凤来先生商量重新组建一个新的沧州红缨梆子剧团的事情,他果断应承下来,在组团的那段时间里,乐队文武场的建设与培养都有他手把手来指导培训,因为大部分是生坯子,所以大到鼓师,小到手锣,演奏员的选择录用,他付出了极大的耐心与心血,甚至有一次累倒在舞台上,好在治疗及时。

有名家、名琴所组合的剧团演出效果和经济效益自不必说,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到巴玉岭拜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王玉磬为师,就是刘凤来先生的引荐人。他和巴玉岭在一起合作了三四年的时间,最后他听从女儿刘琳的建议从戏曲舞台上真正退了下来。

刘先生虽然退下来了,他却没有闲着的时候,尤其在沧州的戏迷圈里,一提起刘先生,没有不挑起大拇哥的,他至今为止,收徒七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其中拜师的徒弟有:王宝国、张贵荣(女)李国新、吕维冈、李明坡、仉国复、王洪山、张海宝.、王继祥。

爱徒--仉国富,李国新,李铭坡,吕维刚

徒弟王保国夫妇

徒弟王洪山

刘先生收徒张贵荣仪式会上

虽然也有很多剧团的琴师没有拜师,但受过先生指导的大有人在。只要他在家,经常会聚集很多人向他讨教相关的板胡技术,不可避免的是,这也让爱人血压高了好几回。在戏曲圈里,人们不仅对先生的艺术啧啧称赞,更对他的人品给予褒奖。都说他为了照顾妻子,放弃了很多对他有力的机会。

在一次春节沧州地区组织名人名家演出的活动中,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裴艳玲拉着刘先生的手说:"刘老,您要是早跟我们走,已经出国好多回了"。刘先生只是淡然一笑。

是啊!可以想象,在他的笑容里是自己家庭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之后,那种对世事繁华的看淡,是对家人平安健康所冀望的幸福。

七.徒弟眼中的老师老师教琴更育人

为了能使文章更加具体化,我采访了他七位徒弟中唯一的女弟子、沧州河北梆子剧团的优秀琴师张贵荣女士。她说:"我和老师家住在同一栋楼,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沧州影剧院广场参加"消夏文艺晚会"演出,演出前就到到老师家告知消息,本想请他一起去看演出,现场能让老师指点我在琴艺操作中的不足,看到师母又病了,也没有好意思说,就告辞准备演出去了。

演出完毕后,师傅电话打过来,让我到他家里去一趟,师傅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今天演出表现不错啊,观众反应很好,记住,一定要戒骄戒躁,但是还要注意,运弓一定要稳,左手按音要扎实,尤其是根据剧情,演员情绪,现场观众的互动,你所要体现和带动乐队现场的爆发力,还有待加强!你比如这段儿,(他拿出板胡)来,你看着啊,我给你做一下示范……

可见老师对艺术的较真儿和所要追求的完美度。之后,我还纳闷老师怎么知道我们现场演出的情况,这时师母接过来说:你刚走,您老师就坐不住了,我一时半会儿没事儿,好在离得不远,就让你师傅去看你们演出了。师傅和我相视而笑。

每每老师看我演出,都会和我交流很多板胡艺术及技巧问题,那种耐心细致,犹如父亲一样,眼里写满了慈爱,充满了对我极大的期望。

他也经常会向熟人介绍我:"这是我老徒弟,板胡拉的很不错的!"我更是同样的自豪,能有这样一位让我尊敬的良师如父亲般毫无保留地教授提携我,自己更要努力学习不辜负他的殷切期望。

八.六十岁凭一曲《功德碑》喜获奖

在刘先生60岁那一年,国家文化部在南京举行了群星汇演,沧州群艺馆携剧团精品剧目《功德碑》参演,特邀刘先生操琴。现场演出气氛异常热烈,刘先生为沧州捧得伴奏银奖,载誉而归。

返程回来的火车上,一位旅客当得知他是板胡大师刘凤来并且刚刚得奖回沧时,拉着他的手说,我一定要看看大师的手长什么样儿,眼里充满了羡慕之情,惹得周围邻座的旅客欢呼大笑。

说到刘先生的手,不得不再提提跟随他50多年的那把板胡,板胡的乌木琴杆上有五个握把的手印子如烧融般清晰可见,由此便会联想到刘先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它为多少名人名角儿伴奏,抒写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与青春,前些年北京剧团的朋友要来买它,很多徒弟都说:‘大师姐,您告诉老师,千万别把它给卖了,这已经成了家传宝贝了,这也是咱河北梆子的见证者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