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传销 揭秘:龚澎与刘文华的爱情传奇

2017-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伉俪情深能够白头到老的璧人,总是令人们心之向往.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传奇的爱情故事,我国建国以来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

伉俪情深能够白头到老的璧人,总是令人们心之向往。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传奇的爱情故事,我国建国以来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龚澎与刘文华的爱情传奇,一起来看看看吧。

龚澎,原名龚维航,安徽合肥人,1914年出生于日本,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太行山,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重庆《新华日报》记者、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秘书、中共香港工委外事组副组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新闻组组长。

龚澎在重庆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成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1940年8月,刘文华与龚澎结为夫妻;1942年6月,刘文华牺牲;1943年秋,龚澎和乔冠华在重庆结婚,育有一子乔宗淮,一女乔松都。建国后,任外交部首任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1970年龚澎病逝。

在电影《建国大业》中,新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外交部女司长龚澎由章子怡饰演。电影中,龚澎作为妇女代表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筹备会议,与毛泽东和宋庆龄合影,并表达了对五星红旗的肯定态度。

《建国大业》的总导演韩三平说:"章子怡演的龚澎,当年是一个很厉害的北大毕业生,长得也很漂亮,气质高贵,一口流利的英语,章子怡大概演了两三分钟。"韩三平提到了龚澎的丈夫乔冠华,也使人们想到了龚澎此前一段令人感动的太行之恋。

笔者曾从凤凰网上看到乔松都回忆父亲乔冠华与母亲龚澎的电视录像,也阅读过她新出版的《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一书,书中提到龚澎与前夫刘文华的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乔松都为了写这部书,曾走访了母亲龚澎生活和战斗过的许多地方,在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南院,她找到刘文华烈士的墓碑,默默地献上一束鲜花,说:"刘伯伯,我替妈妈来看你来了!"

为了理清这段历史脉络,我们曾于2008年春走访了乔松都以及刘文华当年的战友沈少星。

他们的讲述,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

乔松都的深情回忆

2008年的北京,地铁的一个出口,我们在寒风中见到了如约而至的乔松都大姐:高高的个子,穿着黑色的羽绒服,一位文静而朴实的中年妇女。随意找了一家饭庄,三杯饮料,一包薯条。松都大姐的话题,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很久以前的岁月。

这个传奇故事,是从两个家庭开始的。

1914年出生在日本横滨的龚澎,原名龚维航,因敬仰革命先烈彭湃而更名为"龚澎"。她的父亲龚镇洲,是辛亥革命时安徽著名的革命党人,在保定陆军速成堂(后为"保定军官学校")一期时,与蒋介石同期同班;辛亥革命后,龚镇洲担任过孙中山领导下的粤军支队司令、虎门要塞总指挥,被周恩来尊为"有德有年,功在民国"。龚澎的母亲,则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党人黄兴夫人的堂妹。

周恩来曾在一次会见外宾时,将龚澎的家世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对龚澎说:你的家庭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1935年,龚澎在燕京大学历史系读书时,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担任燕大学生自治会财务部长的龚澎与担任副会长的二姐龚普生等一起,主持了在燕京大学未名湖畔临湖轩召开的外国记者招待会,向全世界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暴行。在一二·九运动中,龚澎自报奋勇地冲在敢死队的最前排,在一次次爱国示威的怒吼声中,龚澎那条洁白的围巾在如潮的人流里显得那样鲜明夺目。

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为龚澎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条洁白的围巾,便成为她学生时代的标志。带着这张照片,龚澎来到了延安,来到了太行山,来到了刘文华的身边。谁能想到,这张照片后来竟寄托了刘文华对龚澎永恒的思念!

刘文华出身于北京东郊双桥镇一个殷实富裕的家庭,曾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唐山交通大学,当龚澎在北京参加一二·九运动时,刘文华正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抗日救亡联合会和反帝大同盟,在中共旅德支部负责人、反帝大同盟主席王炳南的领导下,在海外为中国的抗日斗争而四处奔走。他们还创办了《中国出路》和《抗日救亡》两个油印刊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准备继续深造的刘文华与杨虎城将军一起回到中国,经香港、武汉、西安来到延安,学习3个月后,被分配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

在太行山,等待刘文华的,除了紧张的战斗生活,还有甜蜜的爱情。

粉红色的战地情书

松都大姐说:龚澎是1938年10月,从延安马列学院分配到太行山《新华日报》社(华北版)工作的,在途中遇到了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于是,她就留在了八路军总部。

1938年冬季的一天,朱德总司令高兴地告诉大家:有一位刚从德国归来的留学生就要到总部秘书处工作了。这个消息让大家感到好奇而兴奋。

初次见面,龚澎对刘文华并没有感到陌生,因为两个人的经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刘文华的弟弟、妹妹又都是她在燕京大学的同学。在龚澎的眼里,刘文华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常应《新华日报》社(华北版)社长何云之约撰写评论,犀利的笔锋,就像一把钢刀,让敌人望而生畏;同时,刘文华又是一位和蔼慈祥的兄长,经常帮助龚澎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有一次,龚澎半开玩笑地说:你学了六七年的机械工程现在用不上了,目前做的事和机械工程毫无关系,等革命胜利后你还是彻底改行吧!刘文华说:我将来还是要做工程师!我现在是效法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本来是学医的,可是他认为医治中国人的灵魂更重要,就从事了文学创作……等赶走了日本鬼子,革命成功后,我还是要当我的工程师,好好建设人民的国家。

龚澎在回忆时说:"他那时候很结实,脸上透露着黑红色的健康光彩。"

一颗爱情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在两个年轻人的心里萌生了。

1940年8月1日,刘文华与龚澎结为夫妻。这一天,他们在村里的一棵杨树上,郑重地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和结婚的日期。他们要让这棵杨树,见证两个人的爱情,见证对未来的憧憬。

龚澎把她结婚的消息,写信告诉了远在桂林的父母。

8月30日,龚澎奉中共中央的命令,调到重庆南方局工作。当时,上级领导并不知道他们已经结婚的消息。他们来到了那棵杨树下,约定每隔10天,刘文华就给龚澎写一封信,而且要将信件依次编号。分别那天,刘文华和左权将军等站在村边的山岗上,为自己的亲人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