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卫导演 惊奇创投导师王红卫:科幻电影在中国将是趋势

2018-0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为此,惊奇邀请有丰富制片经验的导师进行指导,王红卫成为惊奇·幻想实验室支持下的第一届惊奇创投活动的首席导师.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

    为此,惊奇邀请有丰富制片经验的导师进行指导,王红卫成为惊奇·幻想实验室支持下的第一届惊奇创投活动的首席导师。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与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参与编剧的《疯狂的石头》一举斩获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与宁浩导演携手创作的《疯狂的赛车》、《黄金大劫案》、《无人区》等,都无一例外地成为票房收割机。

而王红卫本人对于科幻题材也有很大的兴趣。在他看来,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中科幻将成为一大趋势和热点。这也是他加入惊奇映像节的主要原因。

Q:科幻在国内电影圈这两年比较热,您怎么看待这种科幻热?

     王红卫:雷声大雨点小,是趋势也是热点,趋势就是行业发展到这个地步,从更大的环境和更长的坐标轴来看应该发展。但热点就不同了,作为热点,里面就必然有某种凑热闹炒概念的短视和图利的成分。

    这里面有些现象,其实是和宁浩做完疯狂的石头之后,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我俩在他家楼下一个饭馆喝酒,说起来下一步的打算,大的方向我当时觉得应该做科幻,当时是2006年的夏天,现在看来确实还是想得太早,后面也没有马上启拍科幻。但是又过了几年,宁浩的夫人把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推荐给他,才有了现在《疯狂的外星人》的雏形,但意识上的准备其实很早就开始了,这是一个小故事。

    而我接触的电影界的导演和作者啊,实际上有一个代际的问题,从四代、五代到六代,从我的老师到我这一辈,我碰到的人里面很少有人对科幻感兴趣,这和每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会有关,尤其和童年、少年所接触的东西有关。

尤其在中国6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所接触的科幻还是非常非常少,到我这里60末、到改革开放才有接触。所以我觉得如果说科幻成为某一个时代的文化、娱乐热点,还是基于这一时代人的童年文化涉猎范围。

如果说他幼年没有接触,青年时代就不会有追求这个题材的需求,中年也不会有相应题材的创作欲望。而中国现在实际上是80后和85后的编剧和导演开始成为这个舞台的主力,他们青少年的时代,《科幻世界》这样的杂志已经是他们经常接触的读物了,国外的科幻电影已经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了。

所以在他们这一代,这种趋势和土壤已经形成了,我觉得他们再做科幻,就不是一种跟风或简单的行业趋势判断,而是一种内在由衷的创作冲动,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创作者的队伍准备。如果说每个时代拍摄的作品主要是给同时代包括同时代之后的人看的,那么观众的土壤也同样趋于成熟,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体。

    从行业而言,我们也出现了题材的短缺。对比好莱坞,我们没有那么丰富的电影类型,因为观众的接受程度和电影环境、电影政策的原因,有些内容我们不能拍,所以我们能够打开市场的类型很少,大家都去拼那几个固定的类型,自然会造成现在的状况,比如说我们平民喜剧拍了一部又一部,慢慢就会转向《捉妖记》这样的题材。

题材类型短缺的情况下,科幻是一块肥肉,行业资本的趋利性会向科幻这个方向靠近,这是行业天然的动力。

    第三就是,随着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我们制作能力的提高,可能这里面有另外一个驱动力,比如说如果我们要把产业做大,那么我们需要有特效公司,特效公司的工作如果还是只停留在现实题材的绿幕、动作和飞车还是比较老套的,所以我们建立和购买特效公司之后,也会有进一步制作科幻电影的需求。

同时现代的科技产品消费也会产生一些比如科技爱好者、装备控这样的消费者,他们的爱好也会影响观影需求。这样的话各方的合力让我们觉得中国电影在制作和市场层面已经打开了一扇门。

到2015、2016年,已经有不止一部科幻电影在开发制作当中,大家都等着科幻片的热潮,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我们还是要冷静一些,希望在刚开始的阶段,可以带来更多成功些的作品,不要往刚燃起来的火上泼太多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