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田的探险故事 中国职业探险第一人刘雨田的故事

2018-0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际在线报道: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很多领域都出现了诸多第一次和第一人,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要为您介绍中国职业探险领域的第一人------刘雨田. 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这30年间,中国在很多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探险领域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其间也进行了很多次探险活动,但都由政府制定项目并且出资组织,鲜有个人行为,而这一情况却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转变.已经在探险领域工作多年的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先生告诉记者:"从80年代以来,国家在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开放,为我们国家的公民

国际在线报道: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很多领域都出现了诸多第一次和第一人,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要为您介绍中国职业探险领域的第一人------刘雨田。 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这30年间,中国在很多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探险领域也不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其间也进行了很多次探险活动,但都由政府制定项目并且出资组织,鲜有个人行为,而这一情况却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转变。已经在探险领域工作多年的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先生告诉记者:“从80年代以来,国家在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开放,为我们国家的公民提供了一种更宽松的环境,使我们很多探险爱好者开始把原来深埋内心的一些想法付诸实施。

刘雨田是走在前列的。

” 今年66岁的刘雨田已渡过了24的探险生涯。他多次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等中国五大沙漠,还重走过“丝绸之路”,考察过罗布泊无人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藏北无人区等中国著名的无人区……迄今已完成了86个探险项目,被世界吉尼斯总部承认为“中国第一位职业探险家”。

他说:“马可·波罗远征队的(一位)队长曾经给我留下一句话,许多人走着容易的路,许多人走着艰难的路,但是刘先生你走的是一条不可思议的路。

” 刘雨田喜欢用一位同行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探险生涯。的确,“不可思议“是对他经历的最好总结。 1964年,刘雨田在高中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在当时颇为令人羡慕的工作,那就是在新疆铁路局宣传部的文员工作。

当时的他不仅有舒适的办公环境、稳定的收入,而且工作也十分轻松。他说:“那时的工作就是给党组办、党委书记起草个文件,写个报告,(工作很轻松,)一天也就工作四小时,最多六小时。” 改革开放前,人们一旦有了份工作,往往会终其一生。

和所有人一样,刘雨田也曾希望能够在新疆铁路局宣传部一直工作到退休,但1982年报纸上两篇关于国外探险家打算重走长城的报道,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当时已经40岁的刘雨田想,长城是中国的,考察长城应是中国人走在前面,他愿意做始作俑者。

虽然有了这种想法,但刘雨田还是有些放不下铁路机关的工作。“很简单,那个时候,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了,去做这件事,那个时候(大家)就觉得我脑子出问题了。

” 除了外人不理解,刘雨田的家人也极力反对。他们反复劝刘雨田,丢了这份稳定的工作,以后靠什么养家糊口。刘雨田也犹豫了,这一犹豫就是两年。这两年间,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在商品经济、个体经营从无到有的同时,人们的观念也日益变化,“求变”、“求新”、“实现自我”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984年5月,42岁的他辞去工作,背上行囊开始了徒步万里长城之旅。 刘雨田从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出发,起初还算顺利,他沿着长城城墙每天走二三十公里路。

可当他进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巴丹吉林大沙漠后,麻烦就来了。由于地处沙漠,此地古老的长城城墙已经坍塌,甚至被湮没,只剩下隐约可辨的遗址。由于没有先进的导航设备,依靠着指南针和地图的刘雨田多次迷路。

更糟糕的是,他在这里遇上了恐怖的沙暴。他说:“我在巴丹吉林遇到了大沙暴,天变得黑蓝黑蓝的,黄沙弥天盖地,以月牙的形状把我包围,中间的龙卷风像黄龙柱子一样,一根根拔地而起,我当时想可能完了,可能是世界末日到了。

” 刘雨田没有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屈服,他将打狼棍深深地插入沙中,死死地抓住,然后用破旧的风衣蒙住头顶,就这样,他与这突如其来的沙暴搏斗整整20多小时。

虽然他的鼻子里、耳朵里、眼里尽是沙尘,全身也被沙粒打得红肿不堪,但他最终战胜了这场沙暴并且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跋涉,最终在1986年4月刘雨田到达了长城的最东端--老头龙,成为世界上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第一人。

令刘雨田欣慰的是,和几年前自己遭遇的一片反对声不同,他的探险行为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他甚至被请到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去演讲。他说:“我在北大的大、小讲堂里演讲,各系又让我给他们分着讲,仅在北大就演讲了9次。

那种掌声我(至今难忘),他们学生会的主席说:你是我们的荣誉,你是我们北大人。我也没有上过北大,孩子们对我那么好。从那我得到了认可。” 刘雨田针对这次徒步长城所写的文章《长城万里行》还入选了中学课本。

刘雨田的原单位也以他为荣,单位领导表示希望欢迎刘雨田回去继续工作,并承诺帮他出书、办展览。但刘雨田拒绝了,因为他已经把探险作为一项事业,他愿意做中国职业探险的拓荒人。

他说:“(当时)探险在中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情,我就觉得人嘛总要有一个活法,可以说是历史选择了我。”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刘雨田独自一人成功先后征服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重走了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了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 回忆起那些探险经历,刘雨田告诉记者,当时中国个人探险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装备落后。

中国户外装备产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此之前,个人很难在市场上买到专业户外装备。

如果是国家组织的探险,政府会通过官方渠道在一些厂家订做睡袋、帐篷、防潮垫,还会从国外进口一些如卫星导航等先进设备。但对于个人探险者而言,那是个有钱也买不到装备的时代。

刘雨田就曾因为装备落后,几次都险些遇难。1991年刘雨田独自一人攀登昆仑山,因为所穿的鞋是马靴不是登山鞋,差点丧命。他说:“晚上到了车尔臣河,河里全是大冰块。我想天太冷了,得去取点水,烧点热水喝。

我看到一个断崖,水从那里冲出来。我伸手去取水,够也够不着,我就用打狼棍往地下一按(想撑着点再够),结果一不小心,因为我走了太多山路,靴子底下的马丁都给磨光滑了,我掉进了湍急的冰河里。” 后来,刘雨田抓住了一根岸边斜出的大树杈,艰难地爬上岸。

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下,刘雨田的衣服里面全部结冰,身上的火柴也打湿了,那个晚上他差点被冻死。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户外装备产业的出现,刘雨田的行囊也开始变得和国际探险家们用的相差无几,防寒帐篷、保暖睡袋、卫星定位导航、太阳能发电取暖设施、海事卫星电话,刘雨田现在都用上了。

刘雨田说:“现在探险的风险要比以前小很多,难度也降低,比如卫星定位导航器它能精确到经度、纬度,还能告知两地之间的方向和距离,这可比指南针准确多了。

有了它之后,我很少迷路了。” 在24年探险生涯里,刘雨田完成了86个探险项目,共拍摄了1万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写下了500多万字的探险日记。

让探险领域有中国人的声音、有中国人的足迹,他做到了。现在的刘雨田在家闭门写书,他将自己宝贵的探险日记和照片整理成书稿,准备出版。刘雨田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使更多人了解探险,参与探险。 如今, 通过媒体的报道,刘雨田和其他一些探险家的故事和经历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

户外探险不再是30年前许多中国人所认为的“吃饱了没事干”,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受人尊敬的职业。中国探险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国内经常参加户外探险的人数超过了5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