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与墨子 1 10、“子禽问于子贡曰”章

2017-1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闻其政,求之与③?抑与之与④?"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⑤.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

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闻其政,求之与③?抑与之与④?”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⑤。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⑥?”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

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②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

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邦:指诸侯国家。    ③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④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或是”的意思。 

⑤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⑥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一到这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

是夫子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以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态度而使得人家主动地把政事告诉他。

夫子这种求得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得的方法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或长自己之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清泉感悟】

夫子至于是邦必能闻其政,是求之也。然而他的求之与别人的求之,有着本质的不同。夫子以和厚,易直,庄敬,节制,谦逊之盛德光辉接与人。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但是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终不能用。这就是孔子的悲哀,恰恰也成就了孔子的伟大。

每事问。不耻下问。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同时,这也是他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却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学而不问,或问而不学,都不是正确的学问之道。孔子渊博的学问,不仅来自于他的好学,而且更来自于他的善问。“进太庙,每事问。”入国问政,入乡问俗。这就是我们可爱可亲的孔夫子。

就是这样既可爱又可亲、可敬的伟大而又悲哀的人物,曾经被我们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总要将他打倒在地,踩上一脚,使其永远不得翻身方才解恨。现在看来,我们是多么地可笑。像孔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被无知的人们轻易地批倒批臭,打翻砸烂呢。真是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

我每读《论语》,常常被这样的情景所感动。那就是:孔子对他的学生的了解是那样的透彻,他的学生对自己老师的理解是那样的深刻。我也是教师,自问难以做到。绝大多数老师都是难以做到的啊,你是家长的话,只要看一眼老师于期末给你孩子写的评语就可以想见。知道我所言非虚。

“让”这样一种传统美德,本来是世代相传,源源不觉的。母亲虽然不认得一个字,却能告诉我:走路要让长者先行;到别人家吃饭要让长者先坐,尊者之位晚辈不能坐;不能把筷子伸到别人前面夹菜肴,不能尽吃你觉得好吃的、你喜欢吃的菜肴;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大人批评你要虚心接受,千万不能顶嘴等等。后来,渐渐地把这一切都作为封、资、修流毒给清除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