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蕾的资料 12月学习资料:幼儿戏剧的特点

2017-10-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二.单纯而有趣的戏剧冲突 戏剧文学是以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作为基本情节的,戏剧冲突是戏剧反映.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段,是戏剧的轴心,所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幼儿戏剧也属于戏剧,自然也不能违背.脱离这一艺术规律;但是,幼儿戏剧中出现的戏剧冲突,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在实际生活中,幼儿之间很少有什么直接发生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幼儿戏剧中也不可能有成人戏剧中常见的那种尖锐的矛盾冲突.幼儿戏剧的戏剧冲突一般比较单纯,充满幼儿情趣. 例如柯岩的<照镜子&g

二、单纯而有趣的戏剧冲突 戏剧文学是以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作为基本情节的,戏剧冲突是戏剧反映、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段,是戏剧的轴心,所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幼儿戏剧也属于戏剧,自然也不能违背、脱离这一艺术规律;但是,幼儿戏剧中出现的戏剧冲突,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

在实际生活中,幼儿之间很少有什么直接发生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幼儿戏剧中也不可能有成人戏剧中常见的那种尖锐的矛盾冲突。

幼儿戏剧的戏剧冲突一般比较单纯,充满幼儿情趣。 例如柯岩的《照镜子》,其中两个人物:小姑娘和“镜中的小姑娘”(小姑娘自己的影子),两人一模一样,出现在镜子里外,这对于小观众来说,既熟悉又有趣,他们平时也往往把镜中的影子当作另外一个小朋友。

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有趣的特点来组织戏剧矛盾的。小姑娘长得漂亮,也爱漂亮,可是她懒惰,不洗不漱,镜子里照出了她“鼻涕拖好长,/满嘴芝麻酱,/耳朵上尽黑泥,/头发像草一样”的肮脏模样,她生气了,而镜子里的小姑娘也生气了,她们互相嘲笑、指责: 瞪你两大眼,我瞪你眼一双。

朝你歪鼻子,我朝你扭鼻梁。 冲你吐舌头,我吐得一样长。用手戳镜子,镜子冰冰凉。 给你一巴掌,我还你一巴掌。

气得直掉泪,我也是泪两行。 扭转身不照了,不照你还是脏。 通过两个面孔完全相同的角色瞪眼睛、歪鼻子、吐舌头、戳镜子、打巴掌、掉眼泪、转身不照这一系列完全相同的戏剧动作,造成妙趣横生的喜剧效果。

实际上,小姑娘照镜子之所以生气,与“镜中小姑娘”的矛盾冲突,是她自己乎日不爱清洁的行为性格与心里不希望如此的愿望发生矛盾冲突的结果,而这就构成这出小戏的戏剧冲突。 再如日本作家坪内逍遥的《回声》: 对面是高山,山旁一轩农家,一个孩子和母亲到这里过暑假。

大郎:(五六岁。高高兴兴地跳出来)真高兴!真高兴!妈妈叫干的活儿都干完啦,这回光剩下玩儿啦。(说着,高高兴兴地,这儿那儿跑跳着) 大郎:万岁!

万岁![山那边响起回声。 回声:万岁!万岁![大郎吃了一惊,奇怪地望着 大郎:(自语)唉呀!这是谁呀!(大声地)谁在哪儿哪?[山那边重复着。回声:……在哪儿哪? 大郎:(自语)唉呀!山那边也问啦!

(大声地)你是谁呀? 回声:你是谁呀? 大郎:我呀,是大郎!回声:我呀,是大郎! 大郎:我才是大郎哪!回声:我才是大郎哪! 大郎:不,你不是大郎。回声:不,你不是大邓。 大郎:是大郎!回声:是大郎!

大郎:唉呀!你真讨厌!回声:……呀!你真讨厌! 大郎:讨厌!回声:讨厌! 大郎:去你的!回声:去你的! 大郎:你!小狗。回声:你小狗。[妈妈从窗里探出头来。 妈妈:大郎!你跟谁那么粗声粗气的…… 大郎:(要哭的样子)妈妈!

山那边有个坏孩子,净这个那个的学我。 妈妈:那,你跟他说什么啦? 大郎:我跟他说:“讨厌!去你的!小狗!” 妈妈:你好好跟他说说试试,他也就跟你好好说啦。可别像刚才那样粗声粗气的啦!

啊? [妈妈缩回头 大郎:(向山那边)噢依——回声:噢依—— 大郎:别生气啦!刚才我不对啦!回声:别生气啦!刚才我不对啦! 大郎:咱俩做个朋友吧。回声:咱俩做个朋友吧。 大郎:你来这儿玩吧。回声:你来这儿玩吧。

大郎:到这儿来!回声:到这儿来! 大郎:我过不去!回声:我过不去! 大郎:那咱们就这样说话吧。回声:那!咱们就这样说话吧。 大郎:行么?回声:行么?大郎:好吧。回声:好吧。[妈妈又从窗口探出头来。

妈妈:大郎,吃饭啦,快回来吧。 大郎:哎!(向山那边)我吃饭啦,不说啦!回声:……吃饭啦,不说啦! 大郎:再见。回声:再见。 妈妈:大郎快点呀,你还在那磨蹭什么哪? 大郎:妈妈,刚才我照你说的那样,和和气气地跟他说话,那孩子就跟我好啦。

妈妈:嗯,你看是不!你跟人家好好的,人家也跟你和和气气的吧?可得好好记住点儿。来吧,来吧。快回来吧。 这是一出典型的幼儿话剧,大郎和“回声”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实是他要求别人和气、礼貌地对待自己这种心理同自己却并未养成这样去对待别人的行为性格的矛盾冲突。

因此,当他听了妈妈的话,改正了缺点,戏剧冲突也就合情合理地消解了。剧中的对话十分生活化,完全是稚气的幼儿口吻,自然引起小朋友的共鸣。

在许多幼儿童话剧中,往往以幼儿能理解的真假、善恶、美丑之间的矛盾对立作为戏剧冲突。如上述《小熊请客》中那好吃懒做、蛮横霸道的狐狸,他要吃掉小熊、小鸡、小猫、小狗所有的好东西,显然是丑和恶的代表,而最后,他被善良、友爱的朋友们齐心合力地轰跑。

又如孙毅的《五彩小小鸡》,其中贼头贼脑、诡计多端的灰鼠、棕鼠和凶恶的老鹰,同样是丑和恶的化身,观众席上的小朋友和鸡妈妈一起保护了蛋,救助了五彩小小鸡们,并且击落了老鹰,也是以善战胜恶为结局。

剧中写到两只老鼠千方百计、一次又一次地想偷走鸡妈妈的5个彩色鸡蛋,而当小鸡孵出后,空中的老鹰又扑了下来。小鸡们的命运真是生死攸关,冲突激烈,但是,老鼠拖蛋、老鹰捉小鸡都是孩子们熟悉的游戏,因而能为他们理解、接受。

而且,观众席上的小朋友自始至终参与这场斗争:帮助鸡妈妈看好红红、黄黄、蓝蓝、白白四个即将孵化的蛋;告诉鸡妈妈老鼠来了,帮助打老鹰……这样,剧情紧张、惊险,却又充满热烈、欢乐,为孩子们所喜爱。

由于戏剧冲突单纯,幼儿戏剧的结构也要求单纯、紧凑,一般只有一条主线,而且十分鲜明,剧情紧紧围绕它展开,不生枝节,很快入戏,情节开展迅速。还有,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幼儿戏剧往往设置悬念(但不宜多),创造出热烈紧张的氛围,这样,就能自始至终地吸引住小观众。

三、形象化、动作化的语言 戏剧主要通过台词——角色的对白和独白——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和表达主题思想。戏剧语言要求简练、明确、口语化、性格化和富于动作性,幼儿戏剧也不例外,只是,这些要求又必须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审美趣味相适应。

幼儿戏剧不可能有大段的对话和独自,因此,它的语言更要求形象化和动作化,甚至常常用大幅度的、夸张的动作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情绪和性格,让幼小的观众一听就明白,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柯岩的《小熊拔牙》的戏剧语言十分出色,可以先看看刚刚启幕后的一段对话: 妈妈:我是狗熊妈妈,小熊:我是小熊娃娃。 妈妈:我长得又胖又大,小熊:我说像我妈妈。 妈妈:妈妈要去上班,小熊:小熊在家玩耍。

妈妈:不对,你要先洗脸……小熊:嗯嗯……好吧,洗一下。 妈妈:不对,你还要刷牙……小熊:嗯嗯,好吧,刷一下。 妈妈:不对,要好好地刷。还有……小熊:还有,还有……什么也没啦! 妈妈:不对,想想吧!

……不自己拿饼干,……不自己拿…… 小熊:好啦,好啦,都知道啦——不自己拿饼干,不自己吃甜瓜;不许抓糖球,还不许打架…… 在这段对话中,开头短短四句,好像传统戏曲中的“自报家门”,清楚地交代出人物彼此的关系,表现了人物外形的特征。

其中没有一句舞台提示,小熊自能表演出模仿妈妈那憨态可掬的滑稽模样。接下来,熊妈妈不厌其烦的反复叮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疼爱孩子,临出门时不放心的母亲形象;而小熊口头上勉强答应,又急急抢过话头,活画出他心里盼望妈妈快走,自个儿好在家里自由自在地玩耍的天真顽皮的性格。

让我们再看看熊妈妈出门后小熊的独白: 小熊:妈妈上班啦!啦啦啦!现在我当家,啦啦啦!先唱个小熊歌:1 2 3 4,哇呀呀呀,呀。

再跳个小熊舞:5 4 3 2,蹦蹦蹦蹦,哒!唉呀!答应过妈妈洗脸呀。先洗洗小熊眼。再擦擦熊嘴巴;熊鼻子抹一抹,熊耳朵拉两拉:嗯,就不爱刷牙。那——那就不刷吧!饼干拿一叠……唉!

答应过不吃它。糖球抓一把……唉!也答应不吃它。这罐甜蜂蜜,哈!没说过不吃它。这筒子果子酱,哈,妈妈也忘了提它。 这些台词,真是高度的形象化和动作化,既写出了一只小熊的“物”的特点,又进一步突出他顽皮、有点任性的性格特征,而他不爱刷牙,贪吃甜食,正是后来他的牙齿烂了要拔掉的情节发展的基础。 此外,幼儿戏剧的台词要琅琅上口,押韵合辙,使幼儿易记诵易唱,就会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