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张洪生武术 潍坊武术协会网站

2017-10-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潍坊武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然而作为民间体育活动,史书上记载不多.明清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武术理论更加系统

潍坊武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然而作为民间体育活动,史书上记载不多。

明清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武术理论更加系统化成熟化,武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空前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其时,潍坊涌现出大批的武术名士和众多的武术流派。

明崇祯十四年,江南名士周亮工出任潍县令,曾组织团练,大兴武术。据《潍县志》记载,周亮工“会集地方绅士谋作城守自捐奉银,又由士绅义民各捐款搞团练,平日教练,并在东门外之沙滩择期合操”。团练作为封建时期成立的地方武装组织,对于民间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潍坊出现了不少武进士和武举人。明末清初,高密赵家卣坊人赵遂良中武举;清初,其侄赵山阜又中武举。从此赵家武术长盛不衰,直到解放后仍然有名。1954年,赵家后人在高密县武术比赛上还获得好名次。康嘉年间,据《潍县志》记载,“胜朝康熙中,准文生人武场,武生人文场,邑中由此进身者正复不少”。

当时潍县出的武进士有姜鸣风(望留姜家庄人)、李呈(李家营人)、韩典、于容等人。据载,于容镖箭“百步内无发不中”。

武举人有杜镇华及李殿魁、李连元父子等。《潍县志》载,“李殿魁、李连元父子皆不仕,教艺其家,殿魁弟子三十余人,唯昌邑付刚勇公振邦暨长清等名最著”。嘉庆年间,又有昌邑宅科人宋占魁中武状元,褚庄(今寿光洛城)王昭南(原名若棠)中武进士,王被授御前侍卫,把守后宰门,兼任太子(即道光帝)之武术教师,后出任山西河洲总镇。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一些武术界人士倡导“武术救国”,民间习武之风再度兴起。潍坊民间武术经历代拳师的继承和创新,出现了诸多流派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拳种。潍坊民间流传着“边家捶,亓家棍,陈家单刀不用问,李家花枪不好招”及“长拳地功边四通,劈砸翻车地龙经”的说法,这都反映了当时潍坊有名的武术拳种。而作为地方拳种,边家四通捶流传最广。

四通捶,又名“撕通槌”,流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1982年至1984年,潍坊市体委组织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后,四通捶被作为潍坊地方拳种载人《中国武术大辞典》。据传,四通捶自清朝嘉庆年间由山东黄县(今龙口)人冯立望(又名冯陆望)传人潍县,时潍县边氏在西关一带开设鸿聚烟店,店主边相庭聘冯制水烟,冯传授四通捶于边相庭及边殿华、边殿选、边殿奎父子六载后不辞而别,后经边氏父子潜心揣摩,四通捶技艺日渐精湛,并在潍县一带传播。

因而四通捶又称“边家捶”。边氏父子去世后,边相庭过继堂侄边怀继承家业和武术,又将四通捶传授于其子边毓坤、边毓才。光绪年间,武喜珏、毕殿明、陈鸿等拜边怀为师,至此,边家捶才开始对家庭外传授。

到第四代,除了边毓才之子边永、边桓、边义继承了边家捶外,武喜珏广收徒弟,武化西、杜瑞林、陈希风等都师从武喜珏。后来又有李钦增、王明春、陈铭章、姚佃生、姚佃刚等学练和传授四通捶,均颇有名气。至今,四通捶传人主要有边奉池(边怀之子)、于效航等。边家捶经历代改进,现在潍坊地区已经广为传播,习练者达上千人。1984年,于效航应邀到兰州参加全国武术交流表演大会,表演的四通捶深得人们赞赏。

据传,明清以来,潍坊地区还有地龙经、地功拳、狄青功、太祖功、小五手等拳种流传。地龙经、小五手主要流传在昌邑一带,地功拳主要是在安丘。1953年,地功拳传人韩春华(安丘人)参加在青岛举办的全国武术表演赛,其地功拳表演获得第一名。狄青功主要是魏同升(1769~1838年)在寿光(今营里一带)传授,宋占魁、郝重九皆为其弟子,王昭南又师从郝重九。太祖功后来传人为陈复员、杜崇起。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很多人都习武以求保身,少林拳、形意拳、八极、太极拳等众多拳种纷纷传人潍坊。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国术馆和武术传习所在济南成立,临朐人窦来庚任副馆长,潍县人刘笑君任文职。当时有寿光人伦秀桂、李成九等人国术队在济南跟窦来庚、林经三(寿光上口人,济南国术馆教练)等学习武术。

后来,刘笑君回潍,在潍县西南镇(今潍城西南关)主要传授少林拳,成为潍坊有影响的武术人士,对于推动潍坊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潍坊形意拳的代表人物杨庆怡(1921年生)曾师从刘笑君,并于1936年经刘介绍去南京国术馆学武。抗战爆发后,杨庆怡回潍,40年代初又跟来潍艺人路凌云(形意大家尚云祥之弟子、京剧武生)学习尚派形意。

现在除了杨庆怡外,潍坊形意拳的代表还有张尚民、杨平等。张尚民早期曾跟刘笑君学拳,后师从沙国政学练形意拳,现在主要从事形意拳的教学和推广工作,成绩不斐。20世纪30年代末,又有阎景章(潍县人)从南京国术馆回潍传授八极拳、通臂拳等,至今练八极拳的有张洪生,练通臂拳的还有亓立军、邵坤等人。

过去潍坊习练八卦掌的人也不少,代表人物有崔世栋等。崔世栋又有“崔八卦”之称,原籍平度(属原潍坊地区),早期曾在南京国术馆学武,有多年的军旅生涯,退休后于1965年回潍坊传授八卦掌。近些年,八卦掌与形意、太极等内家拳以其外柔内刚、刚柔并济、舒展流畅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据《潍坊市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昌邑、益都、临朐、安丘、潍县等均设立了国术馆,组织教授武术,不少武术高手应时而出。寿光伦秀桂(时任益都县国术馆教务主任、教练)参加山东省国术比赛,先后获拳脚科三等奖、二等奖和拳术甲等第一名。

昌邑县姜修信于1933年在济南举行的国术考试中获短兵甲等奖,并于1935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上获剑术轻量级第一名,其同乡王子久、纪学福飘洋过海,到印度尼西亚开设华人国术场,把武术传到国外。

1933年,益都回民拳师赵明远创办回民武术研究所,招纳回族青年习武授艺。但在旧中国,民间拳师地位低下,20世纪40年代除少数应聘为中学国术教师外,大都流落扛湖,卖艺为生,或为豪门看家护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武术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体育项目,积极进行拯救,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使武术运动得以迅速发展。1952年,昌潍地区举办第二届体育大会,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此后一直延续下来。

1953年,潍坊市民族体育委员会、潍坊市武术协会等社团组织相继成立。1953年6月,昌邑县夏店乡李家扶宁建立红旗武术社,后来昌邑县乡镇拳房发展到200多处。1956年,益都县回族武术爱好者在益都清真寺举办了第一期摔跤训练班,招收回族学员110名。

1957年,诸城建立了城关拳房,吸收武术爱好者120多名,进行武术训练。1956年,潍坊市组织成立了武术研究会,1958年进行了有关武术动作改革,重新建立了武术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潍坊武术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潍坊出现了不少在全国有影响的武术人士。1953年,全国第一届武术比赛在天津举行,从小习武后在吉林任职的寿光人周明德经选拔参加比赛获得优胜奖,受到贺龙元帅接见。周明德在这次比赛中结识了天津武师李恩贵并向他学习了鸭形拳。

1979年,周明德表演的鸭形拳被录人大型纪录片《奇功异形》并载人中外杂志,后来,他又专门将鸭形拳进行整理出版。1982年,周明德参加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84年,周明德编写出版《武术基本功练习法》一书,1986年,该书作为全国武术器械与著作展览会作品在故宫展出。1983年,周明德被评为武术副教授,后又任中国武协委员、白求恩大学武术顾问等职。

周永祥、周永福(均系潍城人)也是上世纪50年代后在全省武术界有影响的人物。二人曾任山东省武术队总教练,50年代多次在潍办班教学,还在益都举办了武术教练员培训班,并于1976年在寒亭办班推广普及武术套路。他俩对潍坊竞技武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革”期间,潍坊武术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期,主要是由于少数人利书武术进行武斗而败坏了武术的声誉,许多人自行停止了练武活动。直到1979年,市武术协会重新成立后,恢复了市职工业余武术队,群众性武术活动很快得以恢复阳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宽松的社会环境为潍坊武术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社会上众多的武术爱好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武术活动中去。王秀远(潍城人)于1966年起,先后师从王风鹤、盛丰洲、郝斌、吕国堂等,主要习练梅花螳螂拳,成为潍坊螳螂拳的代表人物。

1991年至1992年,王秀远与张尚民一起应邀去苏联爱沙尼亚的塔林市传授武术。现在,王秀远的螳螂拳已经传授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中国台北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张凤岐系寿光人,习武多年,多次参加原昌潍地区组织的武术比赛,1982年参与了潍坊民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至今一直积极从事武术传授和武术资料整理工作。

随着武术运动的恢复和发展,潍坊市众多的武术团体、武术馆校、武术门类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到1984年,潍坊市已有武术协会、训练班、辅导站119个,常年参加武术活动的达16000多人。

太极拳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群众性健身运动,成为目前潍坊地区普及面最广的武术运动项目。太极拳近代传人潍坊是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有济南国术馆的王金顺、潍县籍在东北行医的李钦增回潍传授,后来又有陈贻样、裴瑞玉等学习和传授。

六七十年代,先后有陈铭章、于世和、胥德成等人办班,在人民公园、奎文阁一带教授太极拳、剑、刀等,金立俊、王中廷、陈风鸣等均为当时的习练者。1965年,潍坊市区的太极拳爱好者自发组织了“潍坊市太极拳站”,成员50余人。

到1979年,在工人文化宫、人民公园、白浪河崖等健身辅导点,习练太极拳的已达千余人。70年代末80年代初,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武术名家沙国政多次来潍传授形意拳、太极拳。1981年,原哈尔滨美术学院副教授、武当太极协会委员张法孟,曾来潍传授太乙五行功、五行拳;1983年,全国通臂拳冠军胡宝休来潍表演太极对练、八卦掌。

这些全国武术界知名人士的介入,对潍坊太极拳以及形意拳等的兴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带作用。

1984年9月,唐志刚、亓立军等代表潍坊到河南郑州学习陈式太极拳,回来后在城区办班推广。后来,市、区若年体协成立,把太极拳作为一项重要的健身项目,组织老年人习练。十几年来,市老年体协每年都组织代表队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一些老年太极拳比赛,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对促进太极拳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截止2000年,维坊市区已有40多处群众性太极拳健身活动站。2000年10月,由赵清、刘德基、杨永健等发起成立了潍坊市太极拳协会,首批会员达400多人。

在其影响带动下,不少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太极拳社团组织。潍坊市太极拳协会成立后,积极开展太极拳普及和交流活动,先后邀请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振铎、陈式太极拳教练张联恩等来潍讲学授拳,并多次组织人员到上海、山西、青岛、济南、威海等地,参加比赛和交流活动。

2001年6月,组织举办了“拳王杯”潍坊市首届太极拳比赛;同年10月,组队参加了全省八地市太极拳联谊赛,取得奖牌总数第二名的好成绩;12月,协会组队代表山东省赴上海参加全国八式、十六式太极拳推广交流大会,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此,省体委和武术院专门派人来潍为协会召开了表彰大会。

2002年5月,该协会又在潍坊成功承办了“耶莉娅杯”山东省首届武术太极拳锦标赛,潍坊队取得较好成绩。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太极拳骨干,像杜洪业、颜修敏、王恩堂、孙玉芳、王洪利、沙学周、邹绍锡、李乐春、李金花等,他们积极传授拳术,并在参加的历次比赛中都取得了好的成绩。

目前,太极拳协会已有19人取得了太极拳一级教练员资格,有10人取得国家二级以上裁判资格,有15人取得了五段以上武术段位,协会会员发展到2000多人,全市习练太极拳的人数以万计。

武术作为竞技体育项目,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武术馆校不断增多,武术活动更加频繁,武术队伍不断壮大。近几年,像潍坊武术竞技体育学校、安丘武校、青州沙学周建立的猛龙武馆、张尚民建立的飞武馆、王秀远的螳螂拳武校、坊子永盛武校等,都成为培养和输送武术人才的重要基地。1974年,有习武传统的益都东关青龙联中被命名为山东省武术传统项目学校。在历年的武术比赛中,潍坊市都取得较好的成绩。

近年来,潍坊市培养和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年轻的优秀武术人才。现在,潍坊市已拥有一大批年轻的武术骨干人才。目前,全市共有专业武术教练33人,业余武术教练360人,武术裁判员150人,二级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534人,获得不同武术段位的47人,他们都成为推动潍坊武术运动发展的主力军,为今后潍坊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