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元年是公元几年 张謇果真"光绪元年"中状元?

2017-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查史志资料,看到<从人民日报的逻辑硬伤谈谈逻辑>(注①)一文,由中国网(文化中国)转自腾讯网.作者名曹林,印象中是有较大名气的(媒体中),

近查史志资料,看到《从人民日报的逻辑硬伤谈谈逻辑》(注①)一文,由中国网(文化中国)转自腾讯网。作者名曹林,印象中是有较大名气的(媒体中),这文章就要读一读啦。细看后感觉确含丰富知识,可略举一二。如文章说:(一)“稻草人谬误”。

所谓“稻草人谬误”,也即“假想敌”,这样的谬误常常出现在观点交锋中:设立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靶子进行批判。(二)“假性因果”,就是将没有因果关联的两件事生拉硬拽扯上关系,很多事情只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我们习惯将先发生的当原因,后发生的当结果。

这些知识性的东西是很难看到的,能让读者大长学问。不过,该文标题中的“硬伤”两字,却还引起了笔者对曹文中的两处史实“硬伤”的关注,更望有所回音。

一、张謇中状元的时间。张謇是名人,连毛泽东对他都有评价;张謇成名人,中状元是帮了大忙的。文中写道:“其实,清朝的科举状元中是有很多名人的,比如咸丰六年的状元翁同龢、光绪元年的状元张謇,都是名人”。这里提到了两个人的科考时间:“咸丰六年的状元翁同龢、光绪元年的状元张謇”,前者无疑是对的,后者就大有问题了。现就来看看那张謇。

(一)有关史料载,张謇(1853-1926年),江苏南通人,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光绪十一年(1885)考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中状元(注②),又称“甲午状元”。(二)从光明网的《“状元资本家”张謇:甲午惨败催生爱国商人》(2014-03-03来源央视网)一文的标题也可知:张謇的科考确与“甲午”相关。

把他说成是“光绪元年的状元”,显然让时间提前了19年(即22岁中状元),并且还比中举提前了10年,这又是个什么逻辑?实际上,“光绪元年(乙亥年,1875)”并未举行进士科考。

当然,这个时间不能说人家是凭空想象的,应有一些根据吧。由此即联想起另一媒体中的名人也写过一文《该由谁来首先给“状元热”降温》(叶海林),其中亦说:“清王朝的100多位状元有学术建树或施政成就的寥寥可数,除了乾隆二年的于敏中做过《四库全书》总纂官……光绪元年的张謇办过实业,余者多为泛泛之辈”。说此话是在2010年7月,这会不会是曹文的根据之一呢?如是,就成了典型“以讹传讹”又一例!

二、为何未能指出“陈沅”是个错?文中写道:还有一种常犯的逻辑谬误,叫“个案统计”。也就是将结论建立在罗列极端个案的基础上,而没有科学的统计。前几天看到“中国之声”的官方微博转了一个心灵鸡汤帖,鼓励那些将要参加考试的人。

说:“[两份名单]1: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春霖。2: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第一份名单你知道多少?第二份哪个你不知道?第1份名单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2份全是当年的落第秀才。送给即将参加考试的你”。其实这个“陈沅”是个“无中生有”之人,拿他作论据,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陈沅”确系“陈沆”之误。“陈沆(1785-1826)”,清学者,诗人。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水县)人。嘉庆己卯(1819)科进士第一。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辞海列有词条,说明此人属名人。

作为人名用字,“沆(hàng)”与“沅(yuán)”的差别应是很大的。还须注意的是此名还有名著误作“陈坑(kēng)”的。按理说,依曹林先生的学问是应该能够发现此误的,也可不展开谈,只需在引用时括注为“刘子壮、陈沅(沆)、刘春霖”即可。否则,他人再引,又会讹传!

附注:①《从人民日报的逻辑硬伤谈谈逻辑》,2014-01-10中国网(文化中国)转自腾讯网,还有较多网站转发。②参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朱保烱/谢沛霖.印数6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