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东弟子 太极拳功注解(武清李瑞东先师三子李季英先生注解)

2017-07-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隐世低调的武清李派太极一代大家--郑炳章此文发表于2014年<武魂>一月刊.郑老爷子高寿九十多,寿终正寝.是优秀的传统武术对人的身体和道德修

隐世低调的武清李派太极一代大家——郑炳章

此文发表于2014年《武魂》一月刊。郑老爷子高寿九十多,寿终正寝。是优秀的传统武术对人的身体和道德修养卓有成效的一个实证。老爷子一生甘心淡泊,不爱名利。却默默的在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先师的故里,现武清区传下了无以数计的弟子。

其从不收费,甚至还对有困难的徒弟管吃管住管成家立业。极好的身体力行的诠释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健康良性的所在。其嫡孙郑昭明老师也是耳熏目染,不卖武艺,不求名利,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态生活偏安于一隅。

今,在众弟子苦口婆心的劝解之下,方生发扬其从爷爷那里口传心授得来的武清李派太极拳原貌正轨的心气儿。以此,仰不愧李瑞东先师抟几大武术门派精华揉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俯不愧前来艰辛诚恳学习李派太极拳者的赤子红心。

故,此番作为,静候有缘有德之辈。期能接衍李派宗风传播于中华大地,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尽一份李派太极人的责任和义务,乃为郑昭明老师之宗旨。大门敞开,欢迎天下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并一证我师为人之厚重。

在中国传统武术这片大森林里,太极拳可以说是一棵有着悠久历史和最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之所以言其大,其大反映在参与的人数众多。而其不仅大,还犹为高。之所以言其高,乃体现在其自身理法的高屋建瓴和在实际技击当中的巧妙深奥。

故,言其乃我中华民族外以御敌卫护,内以修身养性之瑰宝实不为过也!然,随着热兵器替代冷兵器的兴起,再加之时代的动荡变迁。当前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之内养虽略在,可外御却趋微。

所以,对传统太极拳真正爱好者每每皆不由不扼腕兴叹。感怀真正太极拳之大道已逝去不再!此却不知,在我国天津市武清区还有正宗李派太极拳的一支嫡传保留着内外双修的完整体系。这一支系就是由郑炳章老先生生前所承留下来的。

为了能让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生起正信之心,今特借《武魂》杂志对其生平做以小记。 俗谚,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虽然,不敢说郑炳章老先生是那种大隐。但是,老人家一身精纯的太极功夫却始因历史的社会背景,终归为人的一腔谦逊而隐迹坊间七十余载矣!

老人家于1911年生于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齐东营村。与许多走上武术道路的老前辈们一样,他也是因为幼时身体羸弱才开始习拳练武,强健体魄。如此,也才能有足够的体力在旧社会经受了难得的私塾教育。

这对于老人家在日后学武道路上的深入不能不说是一种福慧。老人家初时在城关真武庙的国术馆学拳。当时的馆长为项润田先生,乃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先师优秀弟子之一。教务主任分别为李瑞东先师之长子李伯英先生,先师之最小弟子陈继先先生。

在这样三位大家的耳熏目染之下,老人家不仅打下了坚实的李派拳法体系的基础,还因此而有缘认识了李瑞东先师的三子李季英先生。因郑炳章老先生功底扎实,聪慧勤勉,尊师重道。

故又有幸在李家于武清城关所开的“济生堂”之西厢房内被李季英先生收为入室弟子。从而真正接触到了李家完整的内外双修之术。 老人家二十岁左右时曾就职于当时的武清警察署。他恪守李派传人重义气,有骨气,讲志气的优良传统从不欺负弱小。

而且老人家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个日本兵欺负中国人不堪入目的惨烈场面而豁然制止。当时,嚣张异常的日本兵看老人家身材瘦小不由得恼羞成怒,本欲拳脚相加之下痛打一顿,却没想到老人家看似弱不经风,却已绝艺在身而使其自取其辱。

老人家虽没投身于革命事业,但是却曾以其警署长官的便利条件帮助过当时的我党地下组织。因此,即使在解放后的土改,文革当中受到质疑,却不乏当年的共产党员出具文字证明而有惊无险矣!

老人家极为爱戴孝敬其老师。解放后,李家因为成分不好,大面积的土地,宅舍和济生堂都被充公收走。使得李家人的生活急转直下。而就在那个大家都举步维艰的年代,老人家还时不时的送些米面给李季英先生维持生计。

尤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当中,老人家将其师接到自己家中,如儿似女一般的供养老师,使得李季英先生得度危难。也就是在这段难得的时光当中,李季英先生愈发的对老人家的所学精益求精,严上加严。

而老人家也是万分珍惜这个难得的良机,倍加刻苦用心。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在这样教者有心,学者有有意之下,焉能不精工纯粹乎? 而老人家用功之坚也可举一例为证。老人家极擅大枪。尝说:“中平枪,枪中王。”为了能练好中平枪,老人家以胸贴墙,随即马步下式,同时持枪成中平式。

每练一次必要以一炷香燃尽为标准。那种汗水和刻苦所凝聚出来的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得老人家拳技亲传之孙郑昭明先生曾满是怀念的对笔者说:“爷爷的太极枪练的那是真好!

”笔者极为好奇的请教怎么个好。郑先生回道:“别的大枪皆有其特点和长处。但是李派的太极大枪在爷爷身上体现的与李派其他大枪的练法又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大枪从始至终都是裹着身子走。

真正的体现了器械是人体的延长。如此才能做到人枪合一。才能让大枪这种长兵器像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做到活如蛟龙,勇似猛虎。如有灵性。” 在武谚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任何一个招式练到精妙之处,都可以说是绝技。

而一门绝技若练的不得其精要,则只能是把式。老人家所练的绝招既不是搬拦捶,也不是扇通背等等。而是李派太极五星捶当中的如封似闭。其众多传人皆是不一而同的说,在这一招下没有能跑得出去的,犯手者最少是一丈开外。

因老人一生不求显达,故其技不得广闻。但有心者若到武清武术界询问,却少有不知不闻者。 老人家虽然做为李派拳法的嫡传,却并不私密此技。以接下来,传下去做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于1982年以李派太极拳武清嫡系亲传的身份欣然参加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次年又参加了由当时天津市副市长白桦主持的天津市武术工作会议。大会的精神宗旨就是挖掘,整理,抢救优秀传统武术项目。

老人家录制了李派太极拳上交给国家体委武术运动司。这种难得的录像条件是李派第一,第二代传人当年所没有的。而第三代传人中也是很少很少有条件录制留传下来的。可惜这份弥足珍贵的资料如今不知束阁于何处!老人家不仅响应国家号召,还身体力行的在自己的家中无偿的教徒授艺。

近到邻里乡亲,远及全国各地前来寻找李派真功的学人皆是如此。所以,老人家的一生当得起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八个大字。但同时却仍是家徒四壁,仅可度日。

其虽是清贫,却不失一份正气。而唯有正气,方得正果矣!老人家生前常对其孙郑昭明先生语重心长的说:“人家能来学咱这门技艺就是缘分,就是对咱的信任。咱就得好好教人家。”老人家虽话语平实,却真的感人肺腑。而也就是因为老人家有这样大的胸襟,才让其桃李满天下,使得李派太极拳嫡传的这一支系在武清区大面积的生根发芽。

老人家在那个年代过着白天在生产队耕田务农的平常人生活,晚间则教授李派拳法。老人家虽然一生对自己勤俭节约,但对到家里来的人却是以饭菜热情招待。

真正做到了来者欢迎,去者欢送。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老人家总是能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着想,不给别人添麻烦,不强迫别人练功夫。根据其孙郑昭明先生回忆:老人家每天都比他要早起一个小时左右。

其家中院子偏于狭长。老人家和他各在院子的一侧盘拳走架。老人家走起五星捶来很是轻柔,沉匀,圆滚。老人家会的东西多,所以每天练的又都不太一样。而且,老人家功夫练的有一个特殊之处。

就是在走李派五星捶之怀抱七星的时候,旁观者能异常清晰的听到“嘎嘣嘎嘣”声,其响犹如深夜当中推开厚重的大铁门一样。每一位向老人家询问根由者,老人家都是言简意赅的只说一个字:“练!”这一个字所透露出的踏实厚重感或许就是老人家一生习武做人的真实写照吧!

老人家到了晚年练拳的形式和风格就犹如书法的层次变化一样。开始轻于形,重于象。去其繁,从其简。精于神意二字之上。即有意而不刻意,留意而不重意。更加贴近于拳谱里说的:“有意无意是真意”也。

纵观老人家的一生。其从生于辛亥革命那一年开始,期间经历了军阀混战,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文革,三年自然灾害等等。这么些的浩瀚动荡不仅没有击垮他。老人家又通过李派太极拳的刻苦习练真正做到了外以自护御敌,内以养生合道的切身实际。

其若非偶因失足跌倒而卧床不起。又岂止寿至九十六岁的高龄就离尘世而驾鹤西去! 老人家虽然寿终正寝。但其所承传的李派太极拳嫡传习练体系却是后继有人。

老人家一生道德高尚,品格超脱。所以,在其去世后不久即有门下弟子及众多友好武林门派一齐为其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世言,人走茶凉。可老人家却是永远暖暖的活在众人的心中。笔者曾从学于津门一代技击大家,犹龙派太极拳嫡传陈庆国先生。

陈先生生前曾不止一次和笔者说及其对郑炳章老先生把李派太极拳传授给他的恩德。意欲有暇而写一篇美文颂德这位先师。却因故而一直未能静下心来伏案疾笔。今谨就此文亦算了却陈先生之生前遗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