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宁国医大师简介 第二届国医大师简介(十一)

2017-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张大宁,男,汉族,农工党员,1944年9月生,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1959年6

      张大宁,男,汉族,农工党员,1944年9月生,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1959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

张大宁,男,汉族,1944年9月生,天津市人,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大学学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农工党成员,1966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毕业后任天津市和平区工农卫生院中医科医师,区卫生局科研小组中医师,区卫生进修学校中医教研室主任。

1978年起,先后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秘书、副主任,研究生教研室副主任,市中医医院副院长,1986年同时担任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1997年10月至今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现任天津市第十二届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市委会主委,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2013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张大宁是著名的肾病学、中医学家,中国肾病学泰斗,六代御医传人,被国家表彰的权威国家领导人保健医生。国际中医肾病学术会议主席、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肾病学会主任委员、张大宁传统医学基金会主席等,由于其在中医肾病学这门新兴学科开拓上做出的重大贡献,特别是由他研制而成的张大宁参茸胶囊的成功,更是被业内誉为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兼任香港、台湾、澳门、天津四大中医院院长,三大医学院教授。

著书立说数百万字,研制方剂近千余种,是全球公认的中医肾病大师。

他的中医肾学专著《实用中医肾病学》和《中医肾病学大词典》以及“21世纪三合一补肾大法——肾虚血瘀论和补肾活血法”等理论已被中西医学界所公认,被誉为中医肾学的奠基人。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奖3项,获“全国民主党派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天津市劳动模范2次,天津市“八五”“九五”立功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士懋

     李士懋,男,汉族,1936年7月生,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62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生平简介

李士懋,男,教授、主任医师,供职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审委员。

1936年生于山东黄县北马镇,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1962~1979年在大庆油田医院任中医师、主治医师;1979年至今执教于河北中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发表论文76篇;出版专著(与田淑霄教授合作):《脉学心悟》《温病求索》《濒湖脉学解索》《相濡医集》《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中医临证一得集》《李士懋、田淑霄脉学心得》《汗法临证发微》等。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研制中药新药5项,均获临床批件。

主要业绩

学术上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形成了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方法,擅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症,遍及临床各科。

1. 辨证论治,首重于脉

自古以来,四诊在辨证论治中依其诊断价值来排列,当依次为望、闻、问、切。李士懋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师法古人先贤,提出“脉诊在辨证论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临床面对复杂的症候以脉释症,以脉解舌、以脉定证,从而作出明确的诊断。

李士懋认为“望闻问切”是四诊在诊断过程中运用的顺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医者看病,辨证论治的实施,总是先望病人之神色形态,闻其气息音声,问其所苦所欲,再诊其脉,以明确诊断。若论四诊的重要性,当以切诊为先。

因为切诊对一个疾病的完整诊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的一个完整诊断,要有四个要素: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四是病势。这四个要素可概括为“四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定势。在明确诊断的这四个要素中,脉诊一般都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即使出现“脉、舌、症”不符合的时候,也当以脉为准。当然,临床许多病例由于首诊包括西医在内复杂的治疗过程,还要除外相关因素的影响。如李士懋教授曾会诊一例中枢性弥漫性神经炎患者闫某,呼吸衰竭,赖人工呼吸维持,心跳尚在。

因用激素、兴奋剂、加压输氧、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呈现脉洪大、面赤、舌红而干。据此,诊为阳明热盛,予人参白虎汤。10日后死亡。通过死亡病例的讨论,细细想来,患者呼吸已停,当属中医“脱证”范畴,应用参附益气回阳。

面赤脉洪,当为西药的影响,予人参白虎恐为误治。临床中西结合共同治疗的病例很多,当如何排除干扰,凭脉辩证论治,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至于“舍脉从症之假脉”之说,更是不懂脉理的无稽之谈。关于凭脉辩证的脉学原理、脉诊关键、脉诊的脏腑分布和各脉的脉象与主病等都有创新性的见解,具体体现在他的专著《脉学心悟》中。

2. 恒动辩证,动态论治

李士懋认为“恒动观” 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结果,“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人体的生理、病理,也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结果。恒动观指导着辨证论治之全过程,是李士懋老鲜明的临症思辨特点和方法之一。

名医秦伯未先生曾云:一个医生能守善变,是炉火纯青的境界。守得住,就是治病时一时未效,只要病机未变,就要守原法原方,不可见一时不效,就变法更方,转去转远。心无准的,导致茫然不知所措。善变,就是脉变、病机变了,就要据其所变,变法更方,不能囿于效不更方,而仍予前法前方治之,否则将功亏一篑。

变与不变,皆依病机为转归,此即“谨守病机”之谓。疾病的性质、病位、程度、病势是不断变化的,这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更何况我们临床施加的干预因素和手段,都会促使病机的转化。

我们如何把握疾病的不断变化,《内经》提出的原则是:“谨守病机”。而病机的把握关键在脉,以脉定性、定位、定量、定势,这四定,归结起来就是证。所以要通过“症”的变化,辩“证”的转化,才能明确病机,做到“谨守病机,随证治之”。病机转变,证治亦变。临床依证来确定治则治法,再依治则治法选定方药方法。

仲景提出辨证论治大法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说明了疾病的不断运动变化。如何把握呢,当然要辨其证,证明确了,方能立法、处方。简而言之,就是建立“恒动观念”,其实质是“谨守病机,审因论治”。

3. 崇尚经方,纵横捭阖

“经方”主要是指出自《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载方剂而言。历经临床验证,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学家誉为“医方之祖”。李东垣说“仲景药为万世法,经方之祖,治杂病若神”。他认为经方是张仲景思辨特点和规律的结晶,严谨而精炼,理奥而效奇,历经近二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何止千、万亿次的应用,深得历代医家的称颂、推崇,至今仍光茫四射,被医界奉为圭臬魂宝,给人以无穷的启迪。

因此掌握经方唯一的途径就是熟读经典勤临床;运用经方唯一的尊则就是要遵守张仲景平脉辩证。经方依治法而施,治法据证候而出,证候由辩而生。

如阳虚阴盛之冠心病心绞痛,尚可见诸多兼证。阳虚血弱者,可予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阴阳两虚者,予芍药甘草附子汤。营卫两虚而阴虚重者,予桂枝加芍药汤,或小建中汤主之。营卫两虚而偏气虚者,予黄茋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黄茋汤主之。

气阴两虚者,炙甘草汤主之;若阴虚者,当用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足之挛,必筋拘而挛急。筋之柔,必气以煦之,血以濡之。今阴血虚,筋失柔而拘,致脚挛急。脚挛急,仅举例而已,阴血虚者,表里上下、内外脏腑之筋脉皆可拘,而表现为痉、为拘挛转筋、瘛疭搐搦等。

若心脉拘,则表现为胸痛、心悸,此方即可用。阴虚兼气虚者,炙甘草汤主之。后世之生脉饮、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诸方,皆由炙甘草汤化裁而来,皆可用之于冠心病。

经方之于法证,方、证、法,三位一体,有机联动;经方组方简便,切合病机,轻灵如阳春白雪,润物如清泉甘露,依法遣方,常收四两拨千斤之效。李士懋教授崇尚经方,善用经方,其精髓是在掌握了经方实施的唯一原则——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灵活应用,充分体现了他悟透经典,辨证论治的思辨特点。

李士懋深深的热爱着中医药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并将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祖国的中医药事业。通过对中医发展历史的回顾,对中医政策、发展模式、评价体系的现状的感叹,对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和中医事业继承的忧虑,对中西医学科比较和对中西医结合、中医学术的异化和危机的反思和担忧,对中医的出路和未来的展望等,都做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既有令人发聩的理性呐喊,也有令学界瞩目和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更有令业内感到希望的发展策略和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