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讲话 【教育史话】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好教师只凭真才实学

2018-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有人说,梅贻琦之于清华,正如蔡元培之于北大.他是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经常用"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表达对清华园的眷恋.清华人也尊称这位可信.可亲.可敬的校长

有人说,梅贻琦之于清华,正如蔡元培之于北大。他是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经常用“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表达对清华园的眷恋。清华人也尊称这位可信、可亲、可敬的校长为“永远的校长”、“终身的校长”。

54年前的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北,今刊此文以纪念这位清华“终身校长”。

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唯才是举”的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提出了他最为经典、最受称道的大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演讲中他还声明,“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聘请名师“不唯资历”

梅贻琦聘请名师,不唯学历、资历,只凭真才实学,照样可以在清华当教授。他求贤若渴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20岁因一篇学术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关注,梅贻琦与熊庆来两位伯乐欣然不断“破格”:一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培养;二破格从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允许修习大学课程;三破格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四破格28岁未经讲师、副教授台阶直聘为教授。

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界,新清华素以工学著称,这个根基是梅贻琦一手打下。老清华的文学院、理学院历史悠久,不比北大逊色。蔡元培停办北大工科,送给天津的北洋工学院。梅贻琦发猛力办工科,亲兼清华首任工学院院长,而且打情感牌引进“栋梁之材”。

顾毓琇是MIT电机系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时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1932年8月,梅贻琦要顾毓琇回母校协助创办工学院。基于对清华和梅贻琦的深厚感情,他果真辞职回清华,任电机系首任系主任和两个研究所首任所长,次年接替梅贻琦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

“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被教坏的”,展示了梅贻琦作为一个教育家,择天下名师而聘之、择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宽广胸襟。在他的调理之下,清华“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的学术风格更为鲜明。

有真学问28岁可为正教授

西南联大是一所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世界级学府。梅贻琦担任校长一职,其治校期间,用人不拘一格,唯贤是举。因此,在联大教师阵容中,既有早就海外闻名的前辈大师(如陈寅恪、叶企孙、吴有训、冯友兰),也有刚刚出道的后学俊彥(如吴晗等)。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回忆,他刚入学那年(1939年),学校来了三位年轻老师,才28岁,都是正教授。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很少有,哪有二十几岁就能当正教授的?这三人都刚刚回国,一个名叫钱钟书,一个名叫华罗庚,一个叫许宝騄。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并没有在海外取得博士头衔,数学天才华罗庚以初中学历迈进清华,先当助教,后被清华送往英国留学。

许宝騄是研究统计学的,是世界级权威数学家,后来在北大数学系。1936年许宝騄考取了赴英留学,在伦敦大学统计系学习数理统计,攻读博士学位。1938年许宝騄共发表了3篇论文。许宝騄因成绩优异,研究工作突出,第一个被破格用统计实习的口试来代替,并于1938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这种“只凭真才实学”选教授的用人理念,在梅先生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许渊冲先生说,破格提拔资历浅、学历不高的钱钟书、华罗庚、吴晗等名教授,梅校长曾经谦虚地说,他的工作只是帮人搬搬凳子而已。清华或者西南联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与梅校长不惜代价诚聘国内外一流的师资是分不开的。

爱惜有才学的好老师

梅贻琦尊重清华“教授治校”、“民主治校”的传统,教授评议会在清华掌握实权。他虽任校长,不大权独揽,只要教授提出的建议合理、有利清华,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

遇到工作中问题,梅贻琦总先问旁人“你看怎样办好?”吴有训教授常与他“唱反调”,他不以为忤。

清华饱学之士众,恃才傲物者多。梅贻琦仅是留美硕士,却得到清华师生的一致敬佩认可,关键就是梅贻琦治校民主、尊重爱惜人才。朱自清在为梅贻琦《中国的大学》作序时称赞他,“使清华在这七八年里发展成一个比较健全的民主组织,同仁都能安心工作,乐意工作。”

1940年9月,在昆明的清华师生为梅贻琦服务母校25周年举行了一次公祝会。梅贻琦在答辞中谦逊地以京剧中的“王帽”自喻,形象地说明了校长定位。“好戏通常是并不由他唱的,他只是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那么人家对这台戏叫好时,他亦觉着‘与有荣焉’。”

过去的清华可谓是大师云集,英才辈出。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学者黄延复先生在对于清华的研究中有一个发现,过去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包括古代的知识分子有几个层次,一个是圣人级的,比如说孔子、孟子。清华的过去有没有圣人呢,从个别的局部,有的人就认为梅校长就是当代的圣人。

另一个级别就是哲人,哲人不是说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但是他们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是高人一等。黄先生觉得清华有四个人堪称“清华四哲”,梅校长就是其中的一位,其他三位是陈寅恪、潘光旦、叶企孙。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梅贻琦的爱才,才有了受众人、后人爱戴的梅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