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两会 【两会大家谈】潘鲁生:文化设计成就梦想

2018-0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2014年全国两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第一个全国两会,亦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鼓擂响的第一个全国两会,更是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履职将满一年期的全国两会.在

编者按:2014年全国两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第一个全国两会,亦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鼓擂响的第一个全国两会,更是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履职将满一年期的全国两会。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齐鲁网特别推出品牌栏目“两会大家谈”,邀请代表委员、专家学者走进齐鲁网演播室,就大家关注的两会提案议案,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共同畅谈未来发展规划。

本期《两会大家谈》特别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就文化产业和教育方面问题与网友进行解读。

齐鲁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齐鲁网联合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共同推出的特别节目《两会大家谈》。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演播室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潘院长,您好。

潘鲁生:您好。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做客两会大家谈

    文化植入产业发展 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原创”

    齐鲁网:欢迎您来到我们齐鲁网的演播室。在今年“两会”期间,您个人比较关注哪些问题?

潘鲁生:其实现在这一次“两会”提出了很多的命题,去年我在全国“两会”中提出一个关于国家应该建立设计的战略问题,这是关于我们创新驱动战略之后,如何实施,把我们的产业如何升级,把文化怎么能植入到我们的产业发展过程当中,这样的一个命题。

今年带着两个提案,第一个提案是关于我们国家应该建立一种设计促进的计划。因为设计促进计划,无论是在发达国家的英国、美国,还是之后的丹麦、韩国,他们都做了一个很有见地的这样一种规划项目,使得设计和它的产业发展、和它百姓的消费、产业的形成,是一种联动关系。

我们现在无论是文化层面的设计,还是我们产业当中的技术、功能和科研,相比是脱节的。就是说一个产业链中可能有三个大的方面,第一是设计,第二是加工,第三是品牌。

在这样一个大的产业链当中,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所欠缺的恰恰是我们两头,中间的这样一个地段,我们规模很大,我们现在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产业问题,包括污染问题,就是说一个产业链当中是不完整的,设计的原创欠缺,品牌的推广欠缺,只有加工这样一个层次,我想我们的产业发展就遇到一个很大的障碍。

这次提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三中全会所倡导的创新驱动的问题,产业升级问题。如何把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和我们民众所关心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那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产业结构问题。我们一个时期一直在谈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的文化植入,然后再一个就是消费产品如何才能推出自己的品牌。

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大,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但是我们设计的原创和文化的融入是不够的。所以说这一次提案的核心问题是要在设计层面,从国家这个层面上应该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另外我们现在谈生态文明,谈产业的结构调整,其实根本问题还在于我们产业如何能把你的市场定位、前沿的原创设计,把它做好,使得这样一个产业链是健康的、可行的。最终形成中国一个最大的品牌。在国外他们很多人都说中国是制造大国,缺乏“中国创造”。

其实恰恰是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相对比较完善的时候,调整的恰恰是中国的制造。“中国制造”在层面上,我们还是中国加工,如果是能摆脱中国加工,向“中国制造”这个层面发展,可以解决我们很多的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问题,解决我们很多的就业难题。

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创新驱动的综合能力。从这样的一个大的国际背景和国家的战略来考虑,我想我们国家应该尽早的实施在设计的推广领域当中,使得政府层面、企业层面、消费群体,都达成一个良好的共识和互动平台。

齐鲁网:您刚才也提到了,有关于“中国制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原创”这样的一个转型,您觉得在推动的进程当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或者困难是什么?

潘鲁生:我们现在遇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是各个行业之间、各个项目之间的一种不协调。其实设计我感觉文化是引领,科学技术是它一个基本的框架,然后就是品牌的形成主要是看大众的消费。

这三者的关系如何梳理好,关键还要看政府层面的协调,打破壁垒,使得科学技术的设计、文化创意的设计和我们最关心的一种生态文明的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使得我们的产品从原创开始,就要解决后续的很多包括污染问题、环境问题,也包括文化问题。

因为很多的产品,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自信?是在于我们原创不再原创。乔布斯发明一个苹果电脑,其实苹果电脑它改变我们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它的阅读形式、信息传播的媒介的形式、人与人之间在媒介上的沟通形式,这就叫设计。

这样的一个设计产品出来之后,解决的问题是科学艺术。我想我们中国的产业,特别是我们的信息产业,我们的三产,能不能融合到一个最高的设计点,那就要形成我们国家设计方面的一种联动。

这样的一种经验,像英国它是创意产业,它通过创意产业改造它的三产、落后的工业制造,推出了英国最早的创意产业。你看伦敦奥运会体现了英国人的创意的智慧。美国的文化产业,它主要是解决一个从传媒的角度,它主要是一个传媒、娱乐和版权产业。

它这样一个产业系统的形成,从原创到制造,到它的品牌的形成,都是从国家层面布局的。韩国在亚洲经济危机之后,它调整了战略,它从汽车工业、电子产业,然后一下转向了它的时尚产业。

一说韩国最早的电视剧,它是利用中国中华文化的大的儒家文化的思想,包括《大长今》这样一部片子,虽然是古代传统的题材,但是它很有现实意义。现在又推出了很多新型的、时尚的、年轻人特别爱看的节目,其实就是创意的一种产业。所以很多的谌业的形成,设计是前端,加工是中端,品牌是它的最后一种需求。

    齐鲁网:我想中国的这样一个转型,应该需要一个时期,逐渐转变、逐渐变化。

    潘鲁生:对,所以这一次的提案当中,就希望国家有关的职能部门,真正高度重视设计对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这一次又带了一个提案,是前不久全国政协到山东调研,到了滨州、淄博,真是看到了非常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文化。我想在社区文化和社区建设当中,这是符合中央的精神,也符合民众的需求,当然也符合老百姓对文化的一种基础的要求。

我想社区文化,我就想到中国有东部和西部,山东有半岛地区,有中部也有西部,发展是不均衡的。我想在社区文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应该高度重视老百姓所关注的、他希望得到的一种文化视点。

当然我们现在唱歌、画画、跳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但是很多我们在过去传统遗存下来的包括秧歌、包括很多传统的剧目,它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代表很多的乡村,就是它有文化的记忆,它有人生的记忆,这种记忆逐步的由老人传给中年人,中年人传给年轻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山东我感觉在传统文化非常丰厚,有这样的一个文化资源和基础,也希望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文化传承能在山东的社区文化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保护文化记忆 树立民间文化自信

    齐鲁网:您刚才提到的您带来两个提案,第二个提案是有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我想这应该是跟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这也正和咱们今年2月份在山东省全面启动了“乡村记忆工程”是不谋而合的。

当然了,这个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作为人们能够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今年咱们山东省将投资建成20个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以加强对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乡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把相关工作的开展列入到了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当中。潘院长,您是怎么来看这样的一个部署?

    潘鲁生:我感觉“乡村记忆工程”非常重要。其实在山东广大的农村,遗存很多的文化资源。我们如何把这样的一个资源和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下一步的城镇化建设当中,就要触及到农村。

农村是一个大的基础,如果是文化的基础、这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那我们很多的乡情就失去了,我们很多文化的记忆、生活的记忆可能也就荡然无存。我一直在关注我们山东的传统村落保护,这也是多年来跟冯骥才先生我们一直到陕西、河北,包括山东,我们一直呼吁,就是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个最基础的。

因为它有了一个文化的载体,就是你没有村落了,可能你这个文化的遗产,包括生态的这个文化,它可能就遭到极大的破坏。如果是有村落这样的一个基础,很多的文化可以再复苏,可以再生,也可以再弘扬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发现、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精神文明。

    从这个层面来讲,我想我们这次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个“乡村记忆工程”,这样的一种方案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是山东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第二,我们通过乡村的记忆工程,不仅仅实施博物馆这样的一种固化的东西,更大层面是计划老百姓对他的文化有一种自信。

我们前几年到临沂的红花乡做过调研,他们整个红花乡主要是做中国结,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编制工艺。这样的一个编制工艺,第一,给当地老百姓创造了很多的财富;第二,这种传统的记忆,过去柳编、条编,还有丝绸的中国结的编制,形成了一个民风乡俗的发展品牌,使得这样的一个传统记忆到了现在一个村落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一种很大的幸福感。

如果是我们把乡村记忆,就是类似于手工艺、传统的剧目保存下来,他就感觉很自豪,我们村里边有什么,我们乡里边有什么,这就叫树立民间的、老百姓的最基础的文化自信。

    另外像博物馆建设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于活态文化的传承。这个活态文化,包括我们的民间戏曲、民间手艺,还有民间故事。你看老百姓过去给孩子讲的很多的故事,其实含有很大的哲理。

民间戏曲在山东流传非常广泛,其实民间的大戏也好、小戏也好,讲的就是一种人生哲理。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乡村记忆这样的一个建设,一定要从传统的源头寻找它的文化记忆符号,跟现在的生活有机的结合。

当然农家书屋很重要,让我们的农民学好知识。但是要看看什么样的书,要看他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和文化。其实我到了张店,还有很多的社区,包括到了滨州,很多的社区,像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就开始上网了,因为她需要这样的,她可能不需要纸本的这样的一种媒介,她需要网络。

网络的融入,要根据不同的区域。有的地方可能需要图书,有的地方需要网络的媒介,有的地方可能希望有传统的小戏、民间的剧目,这样可以把社区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方面我感觉应该是因地制宜。如果千篇一律,就像我们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我说所谓的城市病就是“千城一面”,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在过程当中,它的风格越来越淡化,这也是个国际问题。

很多现代化的城市,你看不出它的面貌来,但是你要说过去古典的、传统的城市,你想到了巴黎,巴黎的建筑,巴黎圣母院,我们过去的西安大雁塔,北京的故宫、天坛,想到了济南是趵突泉,这就是一个文化的记忆,一种符号。现代的城市出现的问题是,规划、建筑样式、风格、语言同质化。在下一轮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要切记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弊端,不能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再次出现。

    所以如果说从根本上不能解决设计和规划的问题,那就可能形成“万村一面”这样的一种不好的景象。所以说要看得见水、看得见天、听得见乡愁,这就需要文化的导入、社会学家的参与、规划师的规划和我们建筑学家的高度的、科学的、合理的布局。我想我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文化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想我们的乡愁就希望有记忆,有回味,我感觉这才是叫文化。文化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师和艺术家不是大学培养的,应该是社会培养的,社会造就的

    齐鲁网:我觉得其实这也是我们很多人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接下来我们再来聊一聊艺考,我们都知道,您应该说算是咱们山东省甚至全国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的,接下来我们想知道的是今年参加艺考的人数与去年相比有了一个增长,您是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潘鲁生:山东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同时还是个人口大省,每年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艺考,还有其他的考生,在全国都是非常高的。另外还有一个基础,就是山东特别重视教育,不仅仅是政府、教育界,关键是家长,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一个大学学习,专科、高职不行,非要让他读本科、读研究生或者更高学历,这就是一种文化。

你到广东或者到南方其他的地区,他们重视教育,可能是更重视职业教育,孩子到了18岁怎么能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去寻找这样的一个契合点,适合于他,然后今后就业。

    艺术考试,艺考热已经热了十几年了,大家一直在关注,仍然是关注这个问题。我想艺考首先是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规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另外就是艺术考试当中,无论各个门类,都是在所谓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对不起,我有点跑题。

    现在艺考就是这样,艺考出现热的程度,关键是我们的资源和配比的问题。如果是说这个大学都敞开门,让孩子们去选,或许艺考的考生不可能这么多。我们文化课相对比较偏低这样的孩子进入艺考,其实有很多人就说,艺术考试你进入的学生文化考试是低的,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们现在从托儿所一直到中小学教育,我们所谓的主科和副科分的非常清楚,数理化是主科,其他的都是副科。

但是艺术考试和文学的考试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考文学,要考数学,要考物理、化学,其实它是知识考试。

我们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很多的知识,甚至现在已经承担不了了,要给他减负,但是缺乏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是什么?艺术教育从大的层面来讲,它是素质教育,但是从一个个案来讲,它相对于知识教育,它就是能力教育。

    所以艺考我一直主张,在某些层面上可以提前把题目告诉大家,你无论是考乐器还是声乐,还是表演,还是绘画,它是一个能力的教育,就是你在同一个平台上、同一个舞台上,你的高与低不在于你知识的高与低,是在于你能力的掌控、把握和你的天赋,它最终的一个结果。

我想我们把这两个问题混到一块,就感觉它很热,其实它并不热。我就说我们现在冷静的思考,艺术考试到底是知识考试还是能力考试,所以说我一直建议,我们的艺考,一个是从高等艺术院校创造出一个考试的模式,就是尽可能的适应你这个学科专业的发展。

同时应该培养更好、更高级的人才。但是我们现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过程中,我感觉还应该保留一块“净土”,或者一块精英教育的阵地。

包括艺术考试,艺术考试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每年给世界各个地方输送了很多的优秀的艺术人才,它的基础教育就是能力的培养,从键盘开始、从绘画开始、从普通的乐器训练开始,这是个能力培养,但是在国际上都拿了大奖。

    最后,艺术从最高的层面,从文化层面上来讲,艺术应该是精英教育。但是同时有很多的学科,像设计学科,它既可以精英教育,也可以大众教育。你可以培养一个普通的设计师,专门的设计师和设计管理的设计师,他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层面的培养。

    另外我想我们现在很多小孩子都喜欢做艺术家,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愿景,但是我更希望选择艺术,首先要看自己的爱好、天赋,再一个就是你这样一个能力的掌控和把握,这是一个基础的条件。

所以一定要因人而异。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它从小学就开始分开了,98%多的人要从事职业教育,因为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所以说在我们国家,服务业、制造业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其实我更希望我们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当中,有更多的人选择职业培养。

通过这样的一个职业教育,既读了大学,又学了技能,也能为社会服务,也能就业,何乐而不为?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的导向,特别是艺术教育,都要当艺术家,都要当大师,我感觉大师和艺术家不是大学培养的,应该是社会培养的,社会造就的。更希望我们艺考的这些年轻的朋友,把握好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喜欢,选择适合他的学校,有更好的发展。

    山东的艺术教育应传承好齐鲁优秀的传统文化

    齐鲁网:现在很多往往参加艺考的学生,可能通过参加艺术类的考试,相对来说可以进入一个比较理想的大学,可能这算是一种上一个更高学府的比较好的一种“捷径”。接下来请您介绍一下,有关于山东省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样子的?

    潘鲁生:山东省现在艺术高校有两所,这就算不少的,因为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山东有两所,一个是山东艺术学院,它是全科的,历史也非常长,也有很多着名的专家学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建校历史相对比较短,是个单科的,主要是侧重于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工艺美术有关的设计领域的一所高校,也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工艺美术学院。

    在艺术学科这样的一个大的领域,在我们山东省100多所高校当中,大概有近80%的高校都有艺术学科,要不就是单科的音乐、舞蹈、戏曲,主要是设计,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这样的一个学科领域。从山东省的整体布局上来讲,我们大概是在前几位,就是在全国的学科的专业设置当中,艺术学科能占到80%的能占到前5位这样的一个地位。

    但是我想我们现在从山东省包括艺术生源、艺术教育,包括艺术教育方面的管理,在全国应该说这几年的进步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山东第一是文化艺术人才非常多,高等教育的层面,现在面向全国招生的层面也比较大,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术考生到山东就学,这跟前几年是不一样的。

前几年是山东的学生都到外地去考学,这几年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要到山东的艺术学科的大学、专业来就读,这也是一个变化。因为大学应该是五湖四海,应该是更多的地区文化交融的地方。

如果在一个大学读书,如果仅仅是山东的学生,他出去的视野可能就稍微窄了一点。如果是全国各地的孩子都有,在大学的氛围当中他的学习、进步、发展就会有另外一个面貌。其实我更希望我们山东的艺术教育,把山东的传统文化继承,齐鲁文化博大精深,齐鲁还有六艺之术。

    另外就是山东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在于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优势都非常强,能把这样的资源、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的资源有机结合,使得我们山东的艺术教育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

    齐鲁网:其实艺术的范畴还是非常宽泛的,仅仅通过四年或者三年的大学,它可能学到的、掌握到的只是皮毛而已。

    潘鲁生:但是大学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他学的都是基础,这个基础一个是技能的基础,一个是方法的基础,再一个还有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是把基础打牢了,你要想做艺术家,要想做设计师,基础打牢了就有可能。

如果在大学的四年、高职三年当中,基础没打好还是不行。因为大学教育就是给你一个方法,给你一个能力培养的基础,真正走向社会、发展自己,还需要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

    未来一年期待生态文化建设有所举措

    齐鲁网:我们知道,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您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对未来的一年又什么样的期许?

    潘鲁生:我感觉对未来的一年,我更期待的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所举措。我所谈的这个提案当中,无论是民生问题还是设计问题,其实最终还要归结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如果是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角度有所提升,我想我们到明年再开“两会”的时候,可能提很多的成果。

在我们城镇化建设当中,我们的环境保护得到了很大的弘扬。另外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我们关注了人的发展,关注了教育,关注了人的居住环境,关注的我们在方方面面的一种大的推进。我想如果是把这样的一个问题解决好,我们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齐鲁网:我们也期待着明年“两会”期间,我们再聊这些话题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更好的推动。最后要感谢潘院长来到我们齐鲁网的演播室,谢谢您。最后也感谢大家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