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演的电影 追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

2017-07-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上海6月29日专电 题:"永远的李双双"--追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新华社记者许晓青中国电影界在48小时内连续陨落了两颗巨星.当人

新华网上海6月29日专电 题:“永远的李双双”——追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

中国电影界在48小时内连续陨落了两颗巨星。当人们还沉浸在送别反派名角陈强的悲痛中时,有“永远的李双双”之称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28日晚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噩耗传来,几代电影人为之扼腕,网友纷纷在微博上“点起红烛”,追忆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一辈艺术家。

爽直泼辣的李双双、温婉朴实的瑞珏、唱着“泉水叮咚响”的陶奶奶等一批脍炙人口的银幕形象,因为张瑞芳的倾情演出而永远留在了中国电影长河中……

我们“永远的李双双”走了

张瑞芳从艺70多年,先后参演了40余部话剧、近20部电影,曾主演《南征北战》《母亲》《家》《大河奔流》《泉水叮咚》等影片,塑造了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舞台和银幕艺术形象。其中最让人称道叫绝的就是“李双双”。

在中国电影史上,李双双这个形象是女性翻身得解放的代表人物。出生在河北白洋淀边的张瑞芳,原本就是快人快语、大度豪爽,在片中几乎是本色出演。当年,张瑞芳那麻利而爽朗的神情举止,令不少电影同行都惊叹不已。

在上世纪60年代,李双双这个来自农村的妇女队长形象,人物虽小,但却是一个“接地气”的平民英雄。一时间,全国上下出现了“三亿神州新姊妹,人人竞学李双双”的新风尚。因为“李双双”一角,张瑞芳还荣获了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28日深夜,当张瑞芳逝世的消息传出,全国各地的网友不约而同地追忆这位“永远的李双双”。一些中年网友称,自己是看着“李双双”长大的,这是一个时代的标记。网友“68年北京兵”留言,“瑞芳去了,但双双永存”。

“她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瑞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活跃在革命文艺舞台上,从晋察冀边区到延安,都有她年轻的足迹。她还曾主演郭沫若的话剧《屈原》,轰动山城重庆,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在中国电影界,张瑞芳老师始终是一面旗帜。她被称作“电影人的政委”,她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德高则人心归。刘晓庆、冯远征等电影演员也在微博上表达了对张瑞芳老师的缅怀与敬仰之意。

2005年,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表彰“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张瑞芳是唯一一名全票通过的候选人。

据导演江平回忆,就在正式授予张瑞芳等50名同志这一荣誉称号的那一天,老人却很忐忑。“瑞芳老师认为,把自己的名字写入表彰决定的标题中不合适,她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她的一番话令我们这些晚辈都感到震惊,同时又钦佩不已。她还一直强调,‘人无完人,自己也有缺点’。”江平说。

1993年,张瑞芳与白杨、陈强等被授予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2007年在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她又荣获“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在不少电影后辈的心中,张瑞芳是大艺术家、“百花女神”,张瑞芳这三个字就是“真实、高尚、纯粹、可爱”的代名词。

“电影奶奶”情系银幕下一代

2009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60周年大庆的红地毯上,人们再度看到鹤发童颜的张瑞芳。几代电影人问候她,祝福她。

在电影后辈眼中,张瑞芳是不折不扣的“电影奶奶”,她不遗余力提携后人,始终情系中国电影的未来。1982年,上影厂开拍儿童电影《泉水叮咚》,已过花甲的张瑞芳出演家庭幼儿园园长陶奶奶,与她搭戏的童星陆毅,当时还只是个“小不点儿”。但正是这一曲《泉水叮咚响》开启了一批青年电影人的艺术生涯。

《泉水叮咚》导演石晓华曾回忆,当时自己是第一次独立拍片,诚惶诚恐,想都没敢想能够请张瑞芳老师来演陶奶奶,她是“让人仰视的一座高山”。“后来张瑞芳老师来了,帮我们改剧本,把生硬的文学化语言全部改成口语。拍摄条件艰苦,她也没有一点怨言,和我们一起战高温。”

晚年的张瑞芳童心未泯,她见到前来探望的赵薇时,第一句话便说,“我可喜欢看《还珠格格》了,小燕子,我可是你的‘粉丝’啊”,立刻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她还与《红色娘子军》作曲黄准等联合创作了敬老歌《百岁不用愁》,老人唱起歌来,口齿清晰、声情并茂,令后辈为之动容。

张瑞芳逝世后,身边工作人员回忆,老人临终最放不下的还是中国电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