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的画 中国美院教师追忆赵无极:他一上来就把画得很死的画用木炭抹掉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杭州4月11日电(记者段菁菁)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于4月9日下午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对他的追忆,一直绵延到杨柳依依的西子湖畔

新华网杭州4月11日电(记者段菁菁)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于4月9日下午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对他的追忆,一直绵延到杨柳依依的西子湖畔。

赵无极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渊源,不仅仅止于他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杰出的校友。中国艺术评论家水天中曾在文章中写道:“1985年是中国美术界出现许多新人新事的时代,其中有一件事意义深远,但似乎并没有在当时就引起大家的重视,这就是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举办。”

上世纪80年代初,赵无极、刘国松等海外华人艺术家就曾到访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最先传递了世界上绘画观念的新信息。1985年5月,赵无极再次受邀来到自己的母校,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讲授自己半个世纪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技艺,以拳拳之心培养了中国油画艺术一批中坚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书记、副主任章晓明是当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助教。他坦言,在赵无极学习班一个月的时间,对他日后的艺术思想、绘画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从学画开始一直是套用前苏联写实主义的模式,所有教学理念基本都在这个框架内。”章晓明记得第一堂课时,同学们还是按过去方式画,画得很紧、很死,结果赵先生一上来就用木炭把他们画的全部抹掉。

“在习作中,他会说,你这块画‘死’掉了,要怎么‘救活’呢?他其实也不讲怎么救活,就是给你调颜色,一刷,颜色就活起来了。”章晓明说,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呼吸”,人要呼吸、画面要呼吸、色彩也要呼吸,这一理念贯穿始终。

这正是“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一个“野心”——不仅只是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艺,而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从而成为能够从事自由创作的艺术家。

现任版画系教授陈海燕也是讲习班的学员,回想30年前师从赵无极的那段时光,依然历历在目。“当年,同学们怀着试探的心情,冒昧提出了希望画外国模特儿的愿望,没想到,赵先生欣然答应,请他的外国夫人当模特儿。”陈海燕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夫人身上的小红背心,赵无极由此关于色彩和整体观察事物方法的讲解。

而在当时讲习班成员之一、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的眼中,赵无极是以中国人之胸怀,博欧美绘画流派之精华,融汇东西方之所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赵先生的讲习课将一种融汇中西的艺术实践和观念带入了中国。他是‘往来于现代与传统之间、东方和西方之间的使者’。”

“赵先生回巴黎之后,还不断和我们联系,每年寄书寄贺卡,还送了中国美院版画系很好的印刷机器。”中国美术学院老院长肖峰回忆说,赵先生叮嘱他,母校需要什么他就提供什么。“他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历史,我的艺术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根,离不开母校对我的培养,在杭州的这段生活是我永生难忘的。”

故人已逝。如今,赵无极先生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学院的作品《无题水墨》正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的《大师与庙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展》展出。许江说,这也是对赵无极先生和中国美术学院先师们最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