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殷弘日本双轨战略 时殷弘:日本政治右倾化和中日关系的思维方式及战略策略问题

2018-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5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因此陷入多年未有的严重危机.之后,特别是经过分别于2010年9月和2012年9月爆发的钓鱼岛问题两度激烈对抗,一直到执政一周年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对日关系几乎始终是(至少经常是)中国对外关系议程上最为经久的头号困难和首要纠结.目前,在日本右翼势力日益壮大.民族情绪和公众舆论右转的背景下,安倍力图顽固推行逆转历史判决.激进修改宪法和对华军事对抗的大政方针,因而可以预料,中日关系的严重状况还会相当久地持续下去

2005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因此陷入多年未有的严重危机。之后,特别是经过分别于2010年9月和2012年9月爆发的钓鱼岛问题两度激烈对抗,一直到执政一周年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对日关系几乎始终是(至少经常是)中国对外关系议程上最为经久的头号困难和首要纠结。

目前,在日本右翼势力日益壮大、民族情绪和公众舆论右转的背景下,安倍力图顽固推行逆转历史判决、激进修改宪法和对华军事对抗的大政方针,因而可以预料,中日关系的严重状况还会相当久地持续下去,甚或进一步加剧,中日关系前景堪忧。

从中国对外政策“内外兼顾”的三个大局——全方位外交、周边外交和大国外交之大局来观察,从中国成为战略空间更为广大、国际威望更为高扬的世界强国的愿景去估量,上述局面即对日关系的困难和问题纠结在颇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对外关系议程。

尽管迫不得已,且有经过对日斗争得来的重大裨益,但是弊端依然可见。其中,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外交被动以及相关的若干战略、政治风险。要设法缓解甚或最终大致消减这些弊端,就需要审视、反思和适当调整关于当前的日本问题与中日关系的某些思维方式,进而思考、规划和实施对日战略、政策和策略的某些调试。

特别是,其中直接、间接地涉及的中国基本利益之重大,相关的多方面局势之新颖、能动和复杂,更增添了此类调整和调试的需要和意义。

一 日本政治右倾化与对华战略调整

安倍晋三2012年12月再度当选为日本首相,自民党时隔三年重新取得执政地位。安倍上台后,提出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并抛出“侵略战争未定论”,直至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政治风向急剧右转,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日本政治右倾化影响着日本的国际信誉和安倍政权的稳定,国际格局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也影响着日本的对华战略调整。

(一)国际格局变化与日本政治右倾化

当前日本越来越民族主义化、越来越右倾化的趋势已毋庸置疑。但是,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必须仔细地研究:(1)目前的程度如何?(2)原因为何,是否只有单纯的原因,与中国有无关系?(3)特征是什么?(4)我们应采取何种对策?对策又分为当前的、中期的甚至长期的。

如果在世界大趋势之下来观察,毫无疑问,在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日本越来越“正常国家”化,不管“安倍经济学”是否靠得住,20多年来“正常国家”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了。同时,日本过去一直振兴贸易、振兴国际经济地位,其总的战略是国际主义的经济。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其国际经济影响力不断弱化,包括它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影响也受到质疑。日本靠经济这样一个重要的元素来提升其大国地位遇到很大障碍,尤其是当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之后,它感觉经济方面与中国的差距可能越来越大。

实际上,战后很长时期,日本都是通过经济、贸易、技术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国地位,也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期,可以说日本在整体上的国际地位达到了顶峰。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经济泡沫破灭,它的相对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地位快速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对大国地位的追求从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日本对大国目标的追求并没有放松;另一方面,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上升趋势受到挫折之后,它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此外,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国际秩序带来的消极影响,加上国内老龄化加速、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逐渐暴露、结构上的僵化等等,日本依靠经济提升大国地位越来越困难。因此,日本逐渐转向从政治、安全层面甚至从军事上来提升它的大国地位。

从日本发展趋向来看,未来五至十年,政治右倾化是一个总体发展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从国内背景来看,最近十几年,日本经济低迷,日本人产生了焦虑、焦躁、彷徨,自尊心受到很大损害;二是中国的崛起,日本越来越觉得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要接受这个现实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从大的视野来看,鉴于这种格局的变化,日本越来越把中国作为一个对手甚至是假想敌来看待。

日本认为,中国崛起对日本威胁很大,日本一直实行和平主义,而现在轻武装已经行不通了,要谋求发展军事。日本依靠美国,但它的军事化受宪法的限制。日本始终缺乏大战略。而一般说来,战略的实施过程,一定要有一个谋求缓和的对话关系,这在外交上是必要的。

在当前困难情况下,主导日本对外政策的领导人寻求外交战略的转变。民主党失败了,更右的日本维新会兴起,这都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社会思潮保守化的结果。日本外交战略的转变,首先是重提价值观外交。战后日本强调和平主义,但它不是价值观外交,现在关注环境和生态,和平主义失势了。日本人认为,他们的和平主义、自由主义,没有给日本带来一点好处,反而使日本越来越弱了。

当前国际格局、权势转变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首先,从国际层面来看,中国持续20多年强劲崛起,美国却呈衰落之势。在中日政治安全对立中,美国对日本安全做出承诺,必然在日本越来越深刻地受到关注。

美国正在调整其在西太平洋的战略性前沿存在,把军事基地迁到关岛等地方。如果大胆假设,随着中国战略性军事打击力量的发展,美国会让出西太平洋地区,那么东京一定会怀疑美国会不会冒险来保卫日本?这是结构性的。比结构性稍微变动多一点的是形势性的。

比如,外部形势特别是有关国家的外交活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从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以后,再加上2012年9月的“购岛”,不但是中国政府,中国全民参与保钓行动。

日本非常害怕,把“中国威胁论”鼓吹得越来越厉害,并意图扩大到朝鲜半岛。日本原想改善与韩国的关系,但朴槿惠上台后日韩关系因领土、历史等问题急剧变坏。还有朝核问题。虽然日本追随美国,对美国来说,日本很重要,因为它是美国在全世界最重要的军事盟国,但是中国对美国的意义则是多方面的,对美国来说,中国可能已经比日本重要,这是很明显的。因此,美国对日安全承诺越是空洞,日本就越是恐惧。

但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日本来说,仍然有鼓舞、吸引作用。当然,还有东南亚,日本跟中国争东海,东南亚部分国家跟中国争南海,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自然就加强了联系。而且,印度与中国虽有合作但有些矛盾也很深刻。

其次,从日本国内的基本经济、政治、社会层面来看,总体趋势表现为衰退,这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持续时间最长的衰退,也是19世纪90年代以来长时间的衰退。因此,日本的政局不稳,对外政策成效甚微,并越来越感到困难。在日本存在一种心理,就是意志消沉,没有自信心,看不到前途。

(二)日本对华战略的调整

在国际格局变化与国内政治右倾化的形势之下,日本对华战略面临调整。日本对华战略大致有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政治安全上搞对立,经济上捞实惠。日本一直把日中关系看成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是其中间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日本与中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这个“互惠”主要讲的是经济上的互惠。所以,捞取经济利益对日本而言非常重要。

这样,就出现了在政治安全上对立、在经济上互惠合作的一种局面。现在,日本要坚持“政经分离”的原则,继续在中国捞取更大的实惠,这也决定了日本不愿意跟中国搞全面型对抗——全面型对抗必然会对中日经济关系产生影响,这是它不愿看到的。

从政策排序来看,安倍做了优先顺序的调整,由原来稳定美中两国,到现在因日中关系不好而在优先考虑美国之外多考虑周边,主要是东南亚、东盟国家,还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基本的思路,是跟美国和周边国家都搞好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之后再与中国改善关系。因此,当前日本积极强化日美同盟,希望借此牵制和遏制中国。此外,强化日美同盟也是想“借船出海”。

第二,构筑“中国包围网”。通过在周边构筑一个围堵中国的网,充分利用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些年发展产生焦虑的机会,为己所用。

第三,渲染“中国威胁论”,突破国内禁区。日本在钓鱼岛问题、历史问题上挑战中国,这种挑战是日本要营造一种气氛,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假想敌来看待,然后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以此制造一种外压。历史上,日本特别擅长这一套。

日本领导者认为,现在日中关系面临的一些挑战,正好给其自我松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可借机强化日美同盟,同时在国内突破宪法的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日本可以借这个机会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同时,日本积极参与地区制度的构建,并开始把手伸向比较边远的地区,比如中东、非洲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