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师赵惠民 景德镇陶瓷遗产博物馆 “小微博物馆”彰显大格局

2018-0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博物馆博大精深,但是离普通人似乎有点远,而就在百姓自己身边和家门口的小微博物馆,却有着老街坊般的亲切感,让人很快能够触动时代记忆的心弦,重

大博物馆博大精深,但是离普通人似乎有点远,而就在百姓自己身边和家门口的小微博物馆,却有着老街坊般的亲切感,让人很快能够触动时代记忆的心弦,重拾历史岁月中的片刻光阴。市民可以随时踏进"小而美"的馆内,感知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裨益良多。

2016年瓷博会期间,位于陶溪川内的"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刚一亮相,就弹眼落睛。虽然是一个小微的空间载体,但彰显了一个大格局。

工业遗产博物馆为啥"小微"呢?一个原因是,它们都不是大型综合博物馆,而是术业有专攻,集中专注于"十大瓷厂"领域,近现代瓷行业兴衰的主题,精悍不庞杂;但其所期许的境界、所达到的水准,却丝毫不负"雄心壮志"的评价。

小微博物馆孕育大情怀

怀旧是每一个人对往昔珍贵记忆的一种重拾,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怀。于景德镇人而言,对"十大瓷厂"那段历史的回忆,或许是大家重叠最频繁的一段共同记忆。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堪称"六万国有瓷工的心灵港湾"。博物馆通过"十大瓷厂"去追溯那段历史,当年瓷厂的门楼、矗立的园窑包(倒焰窑)、庞大的磨球机、陈旧的隧道窑、老式拨号电话机,再现瓷厂各类生产车间、墙壁上珍贵的文史实物、烧窑师傅的工作服、300多人的口述史……所有这些,有的似曾相识,有的闻所未闻,但亲切感却丝毫未减。

或许,这是已超脱于工作关系、儿时记忆之外的,深植于血脉的对景德镇的浓浓情感。

小微博物馆传递大文化

在景德镇人的心里,"十大瓷厂"代表着景德镇瓷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曾经贡献了"瓷都"景德镇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十大瓷厂的成立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突飞猛进,到上世纪90年代末,"十大瓷厂"的陶瓷品种已发展到20个大类、2000多个器型、7000多个画面,形成了日用瓷、仿古瓷、旅游瓷、建筑瓷等门类齐全的陶瓷产品体系,并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博物馆利用宇宙瓷厂内留存的德国包豪斯风格的旧厂房,设计创新,采用人文结合、以物展史的方式,以时间为序,通过"筚路蓝缕、恢复发展","迂回曲折、起伏跌宕","改革改造、致力发展","改制转型、浴火重生"四个展区,以展示近现代以来,景德镇陶瓷工业所经历的沧桑和曾经的风采。

在博物馆内,你可以看到陈列的各个时期的"厂瓷"。如,人民瓷厂生产青花梧桐瓷、光明瓷厂生产的"玩玉"牌青花玲珑瓷、宇宙瓷厂生产的45头凤凰西餐具(米卡沙)和"红楼梦十二金钗"艺术彩盘等等。

当年的这些厂瓷承载的不仅仅是景德镇那段时期的陶瓷工业、工艺进步史,其作为载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瓷上再现,也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走向欣欣向荣、承前启后的瓷业大繁荣。

小微博物馆助力大产业

原宇宙瓷厂附近方圆一平方公里,工业遗产众多,历史记忆丰富,全部被修复完好保存了下来。陶溪川创意园将该厂区域内的一些闲置房产充分利用起来,装入文化内核——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和美术馆,形成小微博物馆群和艺术长廊,进而形成文化含金量高、吸引力强、聚合性强、可持续性强、集约型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如今,陶溪川为瓷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树起了新的地标,其国际范、强体验、混合业态、跨界经营,开创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时代。

园内有七十二坊陶冶图全景客厅、明清窑作营造长廊、学徒传习所、众创艺术中心、历史传承典藏、创意梦工厂、艺术家工作室、"722"坊等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过程展示场所,还有一些精品酒店、红酒窖、咖啡馆、雪茄吧、餐馆、书吧等现代旅游文化服务业。

园内最有看点的还是夜景。这里的店主大多是下午4点以后才开门,到了7点,除了店面里灯火辉煌,每条路上两边还摆起了各种临时摊位,所卖货品琳琅满目,一眼望去灯火微澜,绵延而望不到尽头,仿佛置身梦幻的艺术长廊之中。

陶瓷工业博物馆立足百姓需求,面向世界,以陶业文化为核心,以传承发展为基石。通过多元文化与商业业态结合,实现全方位资源整合,从而为我市"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城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