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郑小琼 “打工诗人”郑小琼:尊重人才不妨学学张敬修

2017-09-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作为一个在东莞成长起来的著名女诗人,郑小琼与"二居"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外来人才,并对东莞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谈到可园.张敬

    作为一个在东莞成长起来的著名女诗人,郑小琼与“二居”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外来人才,并对东莞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谈到可园、张敬修、“二居”,郑小琼深有感触,由此延伸开去,她对东莞的文化建设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001年,郑小琼离开家乡四川南充到东莞打工,从发表在东莞某镇报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荷》,到后来获得人民文学奖的作品《铁·塑料厂》,6年时间,郑小琼在东莞完成了人生蜕变。

成名3年,郑小琼经历的不只是成名前的坎坷路途,以及在途中收获的温暖与幸福;她更了解成名后,一个文化人面临荣誉、利益、掌声时与内心的自由、纯粹、独立交锋时带来的疼痛和焦灼。

记者(以下简称“记”):东莞正准备建设文化名城,大力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在你看来,人才引进要解决什么问题?

郑小琼(以下简称“郑”):最重要的是尊重文化人才,尊重文艺创作规律。举个例子,东莞文化之根是可园。当初张敬修建造可园,让“二居”来可园居住与创作,如果张氏限定要“二居”画与张氏有关的东西,会成为什么效果?一百多年前,张氏如果不按尊重人才的思维做事,我想可园也不会成为东莞文化之根与象征。

记: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东莞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发展平台?

郑:这个城市给过我很多东西。比如它的生活带给我作品的题材;这里有不少朋友,他们给了我不少帮助;我的第一本书也是东莞资助出版的,那是一本散文集,我很感激。

记:对东莞引进优秀文艺创作人才,你有何建议?

郑:东莞首先要搞清楚,凭什么把人家引进来?人家凭什么需要离开他自己成长的城市来到东莞?每个文艺作者都是一个怀旧者。东莞需要在尊重艺术规律与尊重文艺创作者本身这两个前提下,再用一些优越条件来吸引文艺创作人才。如果没有这两个“尊重”,再多金钱也无法打造艺术作品。艺术只有回归到作品本身,才知道真实情况。

其实东莞现在应做的就是张敬修当年所做的:广邀文人雅集东莞,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这里自由创作。张氏本身是艺术家,样样精通,当然懂艺术创作规律,所以才有了可园与“二居”的共生共发。

如何才能广邀文人雅集,这是东莞遇到的问题,邀集到了之后怎么做,更是个重要问题。我曾经跟东莞一个企业家开过一个玩笑,要想在地方史留名,张敬修是一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