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85式傅钟文 杨氏太极拳85式中胯的作用

2018-03-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胯是人体中最大的关节,也是调节腰腿运动的关键.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转换之处,胯关节不灵活.不

    胯是人体中最大的关节,也是调节腰腿运动的关键。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转换之处,胯关节不灵活、不松沉,腰腿就很难相顺相随。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曾明确指出,习拳必须“松腰”。

其实杨公“松腰”的深刻含义是“松腰胯”,因为腰胯紧密相连,胯松则腰松,胯沉则腰活。拳论还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才有利于气沉丹田和劲达四肢,腰活胯开,才能使下盘稳固、动作协调、周身灵活。从生理学讲,胯关节松开,可使耻骨联合于坐骨关节上的缝隙加大,运动幅度也会因此而加大,腿脚的伸缩会变得灵活。

    既然胯如此重要,哪么在练拳时胯的基本要领是什么呢?我认为在演练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时,胯的基本要领是:两胯松沉、左右端平、胯根的内侧微微外撑,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松、沉、平、开。

    胯在太极拳演练中有那些作用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拙见。

    首先,胯的“松、沉、平、开”是身法上“立身中正、旋转灵活”的基本保证。在演练太极拳时,形体上力求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这就要求身体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自头顶至会阴,始终形成一条垂直线,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左倾、右斜。

在进退时,两胯必须松沉端平,或齐进齐退,或均匀转换,务必不偏不倚。如八十五式太极拳中“左右搂膝拗步”一式,当左搂膝拗步完成时,中线(鼻尖、剑突、肚脐的垂直线)朝向正前方,两胯松沉端平,接着做右搂膝拗步时,左肩、左胯、左膝、左脚随腰同时外旋45度,左胯下沉内收,并使左胯、左膝、左脚外侧处在同一平面上,上步时,两胯更需要端平松沉,右脚轻轻提起,落地后,脚掌微微后撑,尾闾内收,两胯根内侧稍稍外撑成圆裆,弓步到位时,松胯顶腰,中线正前。

在完成这一式时,若胯不松沉,则会出现蹬地惯性上步现象,身体会向前俯、起伏或者摇晃;若胯不端平,身体则会歪斜,尾闾则不中正。

在旋转动作中,实腿的胯根必须下沉内收,实腿的胯、足、膝的外侧始终处于同一平面内,两胯端平,胯根松开,加之尾闾内收和虚灵顶劲,足与膝的伸缩、腰与腿的旋转才会灵活自由。如八十五式杨氏太极拳中“斜飞势”一式,左胯根应先松沉后坐,左膝、左胯、左脚外侧处于同一平面内,两胯端平,尾闾内收,右胯胯根松开外旋,右膝扇形打开,随腰右转,膝尖、脚尖处于同一方向,右脚落于右后方,然后扣左脚,右脚微微后撑,左脚前蹬,两胯根向两侧撑开,右脚渐渐由虚到实,形成弓步。

在这一式中,两胯松沉端平是关键,若左胯不松沉,右胯的旋转角度就会受到限制,若两胯不能端平,那么尾闾就不会正中,身体就会歪斜。

    其次,两胯的“松、沉、平、开”是步法上进退转换、虚实分明的基本保证。太极拳要求迈步要轻灵,起落似猫行。起步要轻灵,不可蹬地靠惯性起步或者以身拖拉;落步要轻缓稳健,不可摇摆或笨重,要做到这一点,胯和膝功不可没。

上步时,须先坐稳一腿(实腿),实腿膝要略屈垂直,实腿的肩、胯、膝、足外旋,膝、足、胯处于同一平面内,实腿胯根松沉内收,使重心稳定,然后虚腿屈膝提脚,使脚轻轻离开地面;出步时,略开胯,并以膝足领起,轻轻落下。

凡欲上右脚,左胯须先下沉内收,右腿迈步才会轻灵,反之亦然。如前文所述之“搂膝拗步”。退步时,实腿胯只有松沉内收,两胯端平,虚脚的起落才会轻灵。如八十五式太极拳中的“左右倒撵猴”一式。

两胯端平,胯根下沉内收,身体微微右转,右腿坐实,右膝、右脚、右胯外侧处于同一平面内,同时左脚以大腿面上提带起,脚尖落地后左肩胯外旋内收,重心渐渐后移,随着腰胯的左转,左脚渐渐踏实。在完成这一式时,若两胯不能端平,会出现身体歪斜、左右摇晃的现象。

    胯的“松、沉、平、开”还有助于虚灵顶劲和尾闾中正。在八十五式太极拳中腰胯松沉、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沉丹田。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如果没有“胯沉”,也就不会出现“虚灵”。

因此在腰胯松沉时,虚灵顶劲也才十分明显,此时腰脊会有拉长之感。胯的“松、沉、平、开”也有助于尾闾中正,如云手,在大小马步的转换中,两胯始终端平,胯根松沉,脚的起落由大腿面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尾闾始终不偏。又如右蹬脚,提腿时,左侧须上下垂直,右腿提与腰平时,右胯松开蹬出。在这一式中若左侧不垂直,蹬脚时左胯就会歪斜,尾闾不正。

    以上肤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前辈、同仁予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