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根书法鉴赏的胆识和才学

2017-11-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沈鸿根"中国书法名作鉴赏系列"共计九种:<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少数字书法名家作品

    沈鸿根“中国书法名作鉴赏系列”共计九种:《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少数字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历代篆隶名作鉴赏》《历代楷书名作鉴赏》《历代草行名作鉴赏》《海外书法名家作品鉴赏》《中国硬笔书法名家作品鉴赏》。书体广涉篆、隶、楷、草、行;书家上自古代,历现代,迄于当代;空间跨越海内外;书法以毛笔为主,兼及硬笔;图文并茂,资料丰实,实是一套不可多得的书法鉴赏丛书。不时展读,获益良多。

    但这套书最为显著的特质,不在于它选题的独创,不在于它涉猎的广泛,甚至也不在于它鉴赏的精到。我以为,沈鸿根在鉴赏当中表现出的胆识和才学,是一般书法鉴赏者所难以具备的。如果说前者是艺术良知和勇气的体现,那么,后者就是一位书法鉴赏者的眼力、学养和感悟能力的综合反映。更何况,沈鸿根的文字是那样清通、洗练和优美,富有文人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沈先生的胆识,首先体现在对古代经典书作定评的怀疑和质疑上。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誉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把它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置“三希堂”,且列为“三希”之“第一希”。“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天下法书第一”。历来受到毫无保留的推崇。但沈鸿根认为,这幅作品笔致妙,气息高,风味醇,格调雅,心态闲适,可称“神品”,却不可谓“天下法书第一”。因为它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首先是,两个“羲之顿首”,写法基本一样,太雷同;其次是“快雪时晴佳想”一行6字与“山阴张侯”一行4字,写得工稳且大小相若,形体上、节奏上缺少变化,尚不如《丧乱帖》老练、浑穆、自然。

   敢于对书圣极有口碑的墨宝,说三道四,既要有识,又要有胆。无识,则惹人讥笑;无胆,则不敢放言。

   古人已矣,虽也盖棺论定,但翻案一回,也可勉力而为。勉力也做不到而只能望尘莫及的是,沈鸿根对当代大家、名人作品毫不避讳的直言。

   启功、沈鹏、欧阳中石、郭仲选、王学仲、魏启后、张旭光、尉天池等,或为中国书协主要领导,或为省书协最高领导,行政级别之高,书法造诣之深,早已使一般人只能仰视。然而,沈鸿根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直似太史公风骨。

    比如,沈鸿根鉴赏启功行书《东坡语》,在高度评价了这幅作品给人的审美享受之后,说:“作品中有不少重复的字,遗憾的是这些重复字,如两个‘成’字,两个‘不’字,两个‘之’字,大小、长短、粗细几乎一模一样,太雷同了,缺少应有的变化。而两方印章,钤得那么低,与正文地脚平齐,在章法上也欠妥当。”此书作于1981年,时启功先生69岁,辉煌灿烂,正是秋实季节。沈鸿根评价此作时,启功正是中国书协主席。这是需要自信、识见和勇气的。阿谀逢迎,言不由衷,碍于情面,为尊者讳,在沈鸿根的系列著作中,是没有的。

   在谈到欧阳中石老前辈的行书条幅“若能无私何虑得失,同好切磋其道自高”时,也同样指出不足:该作品落款稍高,章法未能尽美;欧阳先生学书于吴玉如,继承多于创造。后一点,也许有人明白,但欧阳前辈一日在世,就一日听不到这样的言论;而此时,沈鸿根就是《皇帝的新装》中那个直言无忌的孩子。他有一颗赤子之心。

   时任安徽书协主席的李百忍是吾乡贤,大草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雄视青史。但沈鸿根言其大草《寒猿》“狂逸中有违笔意”未免“变态太过”,我只能称是,不能置一词。

  《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收录现代书法名家100人的100幅作品,最后一幅是沈鹏的行草《谕书》(不薄唐碑爱魏碑)。沈鸿根在佩服沈鹏先生“使转无不如意的用笔技巧”“随机生发不主故常的造型能力”“似松风、竹影、月光、泉声一般的清雅气息”之余,仍然指出沈鹏先生“往往由于注意了大处而忽略了细节”,有些字如“碑”“奇”“书”等,结体怪诞,用笔不很精到。另外名款落得低,与正文低脚平齐,没有主次,而且无处钤名印号,都是白玉之瑕。

    沈鸿根深厚的书学修养,在他追溯源流时体现得尤为充分。

    黄庭坚推崇杨凝式说“自颜柳入于二王”“造妙入微”。沈鸿根品鉴杨凝式《卢鸿堂十志图跋》认为,从圆劲的点画、宽博的结体、流贯的笔势看,“基本上还是颜鲁公的影子”。杨凝式现在的传世书迹仅有4件,从《卢鸿堂十志图跋》看,可以见到颜真卿《祭侄稿》《争座位帖》的神情,由此沈鸿根判定此跋为杨凝式早期作品,入了颜真卿之门,但未进“二王”堂奥。同时,由于《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卢鸿堂十志图跋》四作品,用笔结体不一,故风格不同,演变轨迹不易寻求,甚至怀疑此四帖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对于清代吴德旋所说“趣莫深于少师”,沈鸿根没有否定,但认为应该不是这幅图跋。在鉴赏之中,充分彰显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据,是此系列书一以贯之的特色。

   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能在比较中明确其美学特色,而且比较的角度兼重知性和感性。

   比如《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中鉴赏郭沫若1963年赠南湖书画社的行草“闻有飞鸿处处来”一文的最后,沈鸿根比较郭老与鲁迅的作品说:“郭书精神外耀,鲁书意味内敛;前者外露,气豪而势开放,后者内含,力遒而神凝练;郭书如李太白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鲁书似杜少陵诗,独多深沉郁勃的情怀。所以,郭书能先声夺人,鲁书能深入人心,那是前者豪后者厚的缘故。”这样的比较,就能见出郭老和鲁迅二人的性情、取向、书学渊源的相异。

   而《历代草行名作鉴赏》中鉴赏鲁迅先生《自嘲》扇面,也把郭老的作品拿来作了比较。郭沫若的书法,“大气磅礴,很豪迈,但其线条放有余,收不足,未免有些单薄和漂浮”;鲁迅作品中“那些凝练的点画,原是表现了鲁迅坚忍不拔的个性”,鲁迅的书法虽不怎么好看,“但大气从容,内美充实,恐非一般书家作品所能比拟,亦非一般读者所能领会”。

   运用联想、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段,表达自己的读帖感受,使沈鸿根的鉴赏文字深富文学意味。

   郭沫若1963年赠南湖书画社的行草“气势是那样的奔放,笔力是那样的雄健,意态是那样的洒脱,仿佛是徐悲鸿笔下的一匹骏马,奔驰在千里绿野,又似吴作人笔下的一只雄鹰,翱翔在万里云空。”这是联想到画家笔下的绘画作品,从精神、从气质上打比方。而读郭老此作,“我耳畔似乎听到大海澎湃的浪潮声,我还似乎看到有一个诗人,站在大海边的岩石上,正在大声放歌:‘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地音乐,力地诗歌!’”这是用通感的手法表达自己对郭沫若书法的感受。这也许不是科学的,但可能是最准确的。

   鉴赏居延汉简《误死马驹册》一文最后:“那册中的墨迹在我的眼中,自然地幻化成一群骏马,自由地奔腾在草长天低的西北大漠上,嘶风踏沙……”这类优美的句子,在书中俯拾皆是,不再一一列举。

   有沈鸿根一样识见的,可能不少;但有他一样胆量、勇气的可能不多。有沈鸿根一样书学修为的可能不少;但有他一样的文学、文人气的可能不多。跟沈鸿根一样出书的书家可能不少,但跟沈鸿根一样出中国书法鉴赏史上必不可少之著述者,可能不多。日读沈鸿根鉴赏文字数篇,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