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中科院 科学网民间科学家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2018-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3-1991年,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了八年,在那里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和研究基础;1999年我留学回国又入选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

1983-1991年,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了八年,在那里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和研究基础;1999年我留学回国又入选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作了整整十年,是自己独立的研究工作从起步到更上一层楼的黄金时期。所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疑是我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篇章。

我在两年前到美国能源部的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来工作,据人家说是美国国家实验室最近几十年来第一个直接从中国大陆聘请的PI 。这些都不能不感谢我在研究起步阶段在中国科学院的到的良好的支持,远不是像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以为的是因为是在中国科学院受到了排挤做不下去了不得不离开的。

事实上,在我接受PNNL的职位之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侯建国校长(那是他还只是主管人才的副校长)就力邀我到合肥的国家实验室工作,我们当时就在科大建立了一个过渡性的实验室,非常遗憾最后没有能够成行为母校工作,还好现在那个实验室在“千人计划”回国的罗毅教授的领导下运转良好,所以自己才没有什么更多的遗憾。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科学院是能够让人才起步、成长和继续发展的地方,至少,在国内的研究和教育机构来讲,如果机会得当,应该说还是最好的地方。

两年前我刚到PNNL的时候,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驻北京的主任记者在我PNNL办公室留言,希望我谈谈自己在大家纷纷海归的时候为什么要回到美国来工作。我太太就是科学记者,我连她的同事的采访都从来不接受,我当然也不会轻易接受《商业周刊》的采访。

后来看到那个记者写的报道,他采访了从上海交大回到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任教的贾伟教授(也是我们科学网的资深博友)。说实话,我十几年前回国工作的时候,也是一个不那么时髦的选择,也从来没有去媒体上骚过;现在再做一个不时髦的选择,当然也不值得去秀。谁叫我从来都喜欢不时髦呢?

我当时跟我在PNNL的主管汇报过此事,他对我说(大意):我们实验室从来都在全世界主动找人才,我们这里的研究人员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研究科学的目的。另外,我们也不希望让我们的中国同行认为是挖了他们的墙角。

也许新闻记者们最近看到很多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回国的新闻,想拿你的例子给美国公众安安心,觉得美国的状况没那么坏。公众常常只关心一些表面的silly的事情,而我们作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做好的研究,所以建议你不用接受他们的采访。

既然中国科学院是我学术上起步和发展的地方,那么中国科学院在我心中是不是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了呢?

当然不是。

我自己在中国科学院有这么多年的经历,而且也在美国的著名大学、公司和国家实验室学习和工作过,所以我看到的中国科学院的问题原则上会比绝大多数的人更多。在我看来,如果中国科学院要更上一层楼,则还有更多的障碍需要克服,更多的路需要走。

尤其是在国内高校推广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竞争环境下,很多科学院研究所具有的传统研究优势的领域都面临激烈的人才和资源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卓越和进一步发展,这些都是中国科学院目前和今后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相信党中央和中国科学院的新掌门白春礼院长和他的团队早已有锦囊妙计,所以也不用我这样现在而今眼目下的外人像科学网上不自量力的陈安学弟研究员一样不在其位而图谋其政。

因此,我只在这里就谈谈我心中理想的中国科学院,究竟她大概是个什么模样。

首先,我们都知道中国科学院不仅仅是中国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这其实是中国科学院最有别于国际上其它国立科学机构的地方。可惜的是,中国科技大学以前是超正部级的大学,校长据说都是由国务院办公会直接任命,现在却不得不沦为教育部底下的一个所谓副部级大学,虽然往好了说是两边的好处都沾,但科大校长连参加和列席科学院办公会议之类的资格都没有,在科学院的地位和重要性又怎么能体现呢?作为一个曾经见证过科大辉煌的科大人,这显然和我心中的科学院是不一致的。

如果科学院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的作用越来越被削弱,科学院一直赖以骄傲的中国科技大学只能作为教育部那里后娘养的孩子,科学学院院所里面野鸡大学出身的领导干部也越来越多,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这种状况对于科学院长远的发展和凝聚力来讲总不是一件好事。

比如,以前科大被人欺负的时候派来的复旦大学的谷超豪教授做校长,尽管他不是个坏人,而且是又红又专的典型,但是大家的印象中他在涉及到科大关键事情上原则上是不会挺身而出的,对复旦的事儿倒是会。诸如此类问题,很不理想。

其次,中国科学院是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就不仅要有国内最优秀的研究人员,而且还需要有一大批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最优秀的研究人员。问题是,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优秀研究人员从哪里来呢?科学院创建之初,大部分重要领军人才是在欧美受过良好训练的科学家,其中美国尤其居多,而那个时候美国的科学地位在世界上还远没有今天这样高。

记得2005年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主席Winnacker教授在访北京的时候,记者向他恭维德国科学曾经领先世界的辉煌,提到在20世纪初美国人要在美国的大学找一个教授的职位,原则上没有德国的博士或者在德国最优秀的实验室的研究成绩机会就很小。

可惜Winnacker先生却回答说:“Not any more。德国科学现早已经不再领先世界了。现在德国要在大学和研究所找到一个教授或者高级职位,没有在美国留学或者顶尖的大学和实验室任职的资历也非常困难。”

所以,我心中理想的中国科学院应该是和Winnacker心中的德国大学和研究所一样,应该是有一大批在美国的顶尖大学接受训练和任职的科学家。可惜中国科学院在过去十几年里面成功引进的人才的组成,却远远不是这样。

相信这个状况将是制约将来科学院发展和领先于国内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的因素。我之所以这样讲,绝不是因为我自己的美国训练和工作背景,也不是要否认在其它地方接受训练的科学家就一定水平不够高,只是因为我对国际科学界的了解,与研究联合会(DFG)主席Winnacker教授先生君子所见略同而已。

其三,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和大学的系科最为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其实验室的建制,以及比较固定的研究经费投入,能够集中学术方向,做大学院系里面以单个教授和研究生为主的分散的课题组所无法进行的研究。不过在过去十几年里面,科学院不少地方研究所中的研究室已经名存实亡,改之以单个PI的课题组为核算单位,以论文发表多少和经费争取多少为考核标准,使得科学院传统上有别于高校分散型科研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这样的状况发展下去,应该也只会和我心中能够做其他研究机构所不能的最好的科学研究的理想的中国科学院越来越远。

记得我在十几年前回国工作之前,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当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白春礼院长的讲话。他在讲话中说(大意,见老博文《科学院能不能多支持优秀科学家?》):

以前在科学院和大学提拔职称非常难,一个研究所正副研究员加起来有十来个就算是研究实力雄厚的大研究所了,所以他自己在1980年代中后期刚回国的时候,觉得自己在60岁快退休的时候能够在化学所做到副研究员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他接着鼓励大家说,现在科学院引进回国的青年学者,直接就成为了研究员,就能够挑大梁领头做研究,是党和人民对大家的信任和鼓励,所以大家应该努力工作,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以及来之不易的工作条件,等等。

《科学院能不能多支持优秀科学家?》博文链接:

1980年代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人员比现在的规模还大两三倍,而正副研究员加起来却只有一二十个。据我所知化学所现在的状况是研究员有七八十个近百个,副研究员有两三百个,这在现在的科学院是很普遍的状况,大学的教授泛滥也是差不多。

问题是,这些人都能够做PI挑大梁吗?对比一下,我比较了解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经费预算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大概差不太多,但是固定的正副研究人员却只有四五十个。看来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在二十多年的结构还像一个正常的金字塔型的学术机构,现在却是非常地物是人非了。

人海战术遍地开花自然有它的好处,但对于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却无益。老实说,像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和物理所这样的机构,按照其目前的规模和国际上研究机构惯常的情况,正副研究员加起来分别在六十人左右最为合适。

当然,另外一个事实是台湾原分所有很多曾在美国著名研究机构受训和任职经验的科学家,而我曾经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其它研究所这样的人才却一直都是屈指可数。

别的不说,就说在这样的鱼龙混杂的现状下,现在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堂堂研究员走到社会上去,还能够挺直腰杆和有相当的自豪感吗?这和我心中理想的能够做最好的科学和有最好的人才的中国科学院相比之下是差别很大的。

一个机构,要从优秀下滑为平庸不难,要想再回到优秀的状态就会非常困难。因为这里面会涉及到很多认为因素的阻碍。试想一个机构里面如果已经有了很多看起来也算不错,但相比之下却又不够卓越的人在主持工作,如果还讲一点人道的话,总不能像经营不散的国企那样就强制让人家下岗吧?可是如果不这样做,有哪里有空间和资源不断地引进更需要的优秀人才呢?另外,优秀的人才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和比自己平庸很多的人平起平坐,而且还要跟他们在一起参加委员会讨论投票,决定学术事务。

所以,尽管我满心希望中国科学院继续保持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研究机构,甚至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研究机构之一。不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除了在人海战术上面我们中国科学院的确具有所向无敌的强大优势之外,在学士质量和学术效率提高方面却有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和我心中理想的中国科学院是有很大差距。当然,中国的大学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后说一下中国科学院的存在定理问题。

有人认为中国科学院需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定理,这其实是不值得担忧的事情。德国有马普研究所,法国有CNRS,美国有国家实验室以及NIH的研究所,这些都是专门从事研究和训练该机研究人才的地方,作为专门的国立研究机构,而且还从事高级人才培养事业的中国科学院为什么还需要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定理呢?只要中国科学院能够有效地利用政府和社会给予的资源,拥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群体,能够不断地作出科学和技术上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不断培养国际上公认的优秀研究人才,偶不尔地也得个什么诺贝尔奖之类的,哪里还需要去证明什么存在定理呢?再说,以中国科学院过去几十年曾经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重要贡献和输送的优秀人才,中国人民再没有头脑也不会答应说不需要中国科学院的存在。

不信的话,这个事情可以交给全国人民公决一下。所以,我从来不担心中国科学院的存在定理,我只是希望科学院成为中国会以及世界上最重要的优秀的研究机构,尽管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和我理想中的中国科学院的确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既然人们提出了中国科学院的存在定理问题,也许中国科学院也可以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个正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一样,争取在全国人大提案并且通过一个《中国科学院法》。美国科学院的存在,也是有当年林肯总统签署的法令为依据的。

当然,在通过《中国科学院法》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和中国工程院的关系,绝对不能与中国工程院平起平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要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一样有向国家直接就科学和技术重大问题进行建议的权利,各行其是,就乱套了。起码,在美国国家工程院按照立法是必须通过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的建议才能够生效的。

最后,做人最重要的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在这里兴致所至,随便想些什么,也不过是跟100年前梁启超那本没有写完的《新中国未来记》一样的未来幻想,终究不能作数。

而具体怎样才能建成理想的中国科学院,还是得听掌门及其智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