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家王德龙 著名山水画家尤建清作品赏析

2018-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自古清韵出江南,从顾恺之到倪云林,历代以来,无锡都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如今无锡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其中有一人不得不提,他

自古清韵出江南,从顾恺之到倪云林,历代以来,无锡都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如今无锡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其中有一人不得不提,他笔下的山水烟波浩渺、气势磅礴,花鸟栩栩如生、清丽脱俗,出自传统又胜于传统,他就是著名山水花鸟画家尤建清。

适逢初夏,阳光明媚,步入其雅室,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有庭院郁郁葱葱花草散发的清香,更有画室内书卷画笔独特的墨香。一位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画家正专心致志地端坐在书桌前画画,见我们来,便停下手中画笔,起立相迎,虽已年过花甲,一张娃娃脸上却并未留下太多岁月的痕迹。他的微笑如沐春风,使初次见面的我们一下子便拉近了距离。坐定,品茗,故事娓娓道来。

1970年尤建清并未像大多数同学那样进厂当工人,而是被安排到无锡市第二中学读高中,第二年又被选送进无锡师范学校读书。不久,他便师从著名画家吴荣康学画,从此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后,尤建清毕业留校,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并经吴荣康引见,又拜我国著名画家尹光华为师,在尹光华指导下专心学国画。

尤建清谈到曾有幸40多天一直在我国著名画家钱松嵒身边,为钱松嵒理纸磨墨、沏茶端水,怀着虔诚而惊异的心情,亲眼目睹了钱松嵒创作巨幅山水画《锦绣山河春常在》的全过程,实乃“铭心不忘,终生受益”。1975年,尤建清得知张仃在无锡惠山写生,便立即赶去,看张仃画惠山古银杏。从容、稳健、精准的钢笔线条洗炼、概括,令人叹服。从那一年起,尤建清就经常揣着速写本在无锡的大街小巷及周边的水乡小镇画起了速写。

尤建清长年生活在太湖之滨,水天飘渺的空蒙之境滋养了他。他的造境,平岗逶迤、峰峦蜿蜒,既集前人之长,又与自己的视觉经验结合在一起,将传统的取势开合、龙脉盘曲之法运用得收放自如。中国人眼中的山水景物,坡岗的起伏、柳岸的弯曲,总是蕴含着历史的积淀和人文的涵义,同时也隐含着形式感。

造化景色被他重新安排,常常采用更具结构感和力量的对角线构图,苍松修竹会出人意料地斜撑而出,山石皴纹也斜向延伸、交错互换。在这里,自然的表象已化作抽象的丘壑与笔墨,化作结构的组合和节奏的交响,把笔吮毫间,生发出一目了然的结构和条理分明的秩序。

西海群峰尤建清作画,出笔俊爽,如风卷云舒、雨骤花落,颇得董思翁“画须熟外熟”之诀。近年多作条屏山水,有画个人游历所得;也有写古人诗词意境,山重水复,气息清逸。皴法细致缜密,用笔圆润凝炼,将传统章法与现实景色结合得不露痕迹,可谓亦古亦今、风流独步。

尤建清学习古人,路子既宽且深。他说:古代名家,尤服膺董源、巨然、郭熙、米芾、赵孟頫,元四家、明四家、青藤、白阳、董其昌、清六家、四高僧……从这一长串名单中,似可看出他的传承吸收路径。他也是遵循董其昌所倡导的“南宗”山水一路延续下来的,也就是文人山水。

中国山水画之精华,确在这一脉中。尤建清坚持走笔墨之路,取象不惑,而又秀润雅逸。他的秀润,是从他的性情而来,从太湖烟水润泽而来,从他喜欢的白阳山人、华新罗、吴湖帆、秦古柳等先人气韵中可见其端倪。

谈到临摹,尤建清讲了这样的往事:上世纪80年代初,无锡、扬州、常州、镇江四市博物馆在无锡展出馆藏古代书画。当时无锡博物馆还在惠山寺内,环境很幽静,看画人不多。尹光华找熟人借了张小桌子对着原作临摹,临了梅清的黄山四条屏和石溪的一幅山水画。石溪那幅画近四尺纸大,尹光华一天就临好了,堪称神似,后来那张画送给了他。当时尹光华就对他说,石溪画是伪作,但能画得这样好,据其笔性,当为张大千仿作。

后经证实,确是如此。无锡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套明朝徐渭的册页,当时都认为是真品,但尹光华认为,画得如此干净过于理性,加之用笔薄,当为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伪作。现也已定为张大千仿作。难怪徐邦达先生一直对尹光华的眼光称道不已,在其16卷本文集修订和年谱编写时,特地由故宫出面,请尹光华去北京完成。

尤建清很惊诧老师的那些知识和见解是怎样来的。尹光华曾对他说主要是多看多研究。一次他去上海探访老师,师母数落尹光华,说他一天看书要10个小时,眼珠都要掉了。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湖山清嘉,走传统之路的尤建清,在艺术创作是否有统一的模式或方法的这个观念上,他认为:“大体则有”,即艺术创作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例如“艺术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等等;但“定体则无”,即艺术创作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由于任何事物的内容及其发展总是比人们所想象的更丰富、更“难以捉摸”,所以必须把现实当做一个多义的、变化着的动态系统,要认识并表现它,可采用任何一种模式、手段和方法。一元论是惰性的需要,多义性才是智慧的信号。他说,为了提高绘画技艺,必须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不仅要练好书法和篆刻,还要熟读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等等。

尤建清的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即文气与清气。所谓文气,亦即书卷气。而书卷气,则是画家在创作中显现出的学养与修为,这一点,如今往往被一些画家所忽视。记得无锡籍画家王孟奇说过,当今画坛,不乏聪慧、不乏技能,所缺者,唯有学问。

尤建清则不然,他身居画室之中,不但求笔墨,更留意于文化的积淀。这一点颇受其师尹光华的影响。尹光华平生读书多于读画,读画多于作画。笔底功夫,皆在书卷之中。尤建清当年常随左右,受益匪浅。

尤建清画画,喜题长款,常将宋词、元曲、明人隽言题于画端。尤喜屯田之词、眉公之语,题之甚多。更可贵的是,尤建清能将先贤诗文中的意境融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每每观其画作,山淡水远、逸宕幽清,恰似与屯田、眉公共游。其所绘宋人词意图册页,妙手佳构,虽逸笔草草,却词意密密。作品已将传统审美中的气韵上升到诗化的境界。

读尤建清的画,不仅有文气,还有清气,亦即静气。古人云:宁静而致远。绘画之道亦如此。倪云林“清心有妙契”之语,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尤建清学习绘画期间世道剧变,他却依然一介书生,谦谦一君子。身置尘嚣,而心寄世外,周身不染半点市井俗气。

人们常用“画如其人,人如其画”来形容一个画家,一个人的胸怀、情操,都会不经意地从笔间流露出来,而这话放在此处也是恰当的。尤建清待人如春风使人熏染,处世如秋水使人清明,为恂恂君子。宅心仁厚,谦和好学,能急人所急、难人所难。观尤建清之画作正是如此,太湖山水的空明澄澈、江南花草的葱茏雅致,无不透露出幽雅的气息和深邃的意韵。

有言道:“行者常至,做者常成。”中国的山水画,历代不乏这样的画家:在看似平静的笔耕中悄然进行了意味深长的变革,传承之路实际上正是他们的创新之路。我深信,尤建清正跋涉在这样一条借古而开新的路上。自1971年起,尤建清四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刻苦钻研、厚积薄发,不但在国画技艺的层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创造出一大批精品力作,而且在创作理念的层面构建起全新视野,并用以反观和引领创作实践。

尤善丹青,正值盛年,真诚祝愿尤建清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成就。(潘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