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菜市场 “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来河南 最想去的地方竟然是菜市场

2017-05-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谈城市:菜市场是一个城市最有味道的地方陈晓卿,1965年11月生于安徽灵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摄影专业,1989年进

谈城市:菜市场是一个城市最有味道的地方

陈晓卿,1965年11月生于安徽灵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摄影专业,198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除了拍摄纪录片,很少人知道陈晓卿还是一位写了十余年专栏的资深美食作家,更少人知道他是朋友中的"扫街嘴" ,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曾经驱车20公里就为了吃两个烧饼。"今天要不是答应你们采访,我都去逛菜市场了,我觉得菜市场是一个城市最有味道的地方。"陈晓卿对记者说。

《至味在人间》是陈晓卿10年美食文章的首度结集 ,68篇文章分为"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一个人的面馆"、"至味在江湖"、"吃口热乎的"、"留住手艺"、"吮指之欢"6个部分,既有各种美食的吃法,也有手艺的介绍,还有个人生活感悟。

谈美食:人与美食发生关系,美食才有意义

陈晓卿说,这本书只是他独家的味觉日记,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人与美食发生关系,美食才有意义。吃什么,在哪里吃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 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谈出书:写作时自己是国王

之所以拍了《舌尖上的中国》后,还要用出书来再次展示美食的意义,陈晓卿认为,拍纪录片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更重要是考虑观众想看到什么,而写作时自己就是国王,能够率性而为。"拍‘舌尖’我没有推介过一家餐馆,但写书我就可以推荐我喜欢的饭店 。尽管按图索骥的人吃过后大呼太难吃,但那纯属我个人爱好。"他说。

谈"舌尖":火爆在意料之中

对于《舌尖上的中国》屡次创下收视纪录和创收纪录,以及在全国产生的广泛影响,陈晓卿并不意外,他说,运气成分是有的,但我们在创作之初就能预料到火爆。因为我们是在多次论证、深入调研、精心策划的基础上才开始拍摄的,无论是镜头呈现、播出时间、字幕频率等观众不会注意的细节都在我们的设计之中 。

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是简单的展示美食的纪录片。"美食是窗户,透过窗户看窗户太无聊了。"陈晓卿说,"我们应该透过窗户看风景,而风景就是正在变化中的中国 。"CCTV-9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对于第二部的口碑没有第一部好,陈晓卿笑着说,第二部收视率比第一部高很多。《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人和食物的关系,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 。有人批评第二部过于人文,煽情大于美食,陈晓卿则表示,‘舌尖’一直在传递着崇尚劳动、敬畏自然、工匠精神等核心价值观 ,在那些令人馋涎欲滴的画面之外,还展示着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谈纪录片:社会意义大于赚钱

拍《舌尖上的中国》之前,陈晓卿已经从1991年开始拍摄了《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甲子》等一系列纪录片。他对纪录片的情有独钟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作品能够用独立视角来记录时代,"社会责任永远是摆在我心里第一位的,所以我心安理得地挤地铁上班,特开心的去吃小馆子 ,甚至经常拒绝要给我投资拍片的投资商,因为我怕他们失去的更多。"陈晓卿说。

在陈晓卿看来,现在除了Discovery频道能够盈利,世界上大多拍纪录片的都在赔钱,而这些纪录片存在的隐性价值大于经济价值。他说,无论是美食还是拍片,每天都在创新,我们的创新应该是让这个社会更丰富,而不是更趋同。我们不能按照一个模式去包装食物,我们也不能按一个模式去拍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