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生平及主要作品简介

2017-07-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788年生于伦敦.真正的贵族世家,但趋于没落.其父约翰.拜伦是个浪荡的花花公子,为追逐财产而结婚.败掉自己的财产和妻子的嫁妆后,离家出走,

1788年生于伦敦。真正的贵族世家,但趋于没落。其父约翰.拜伦是个浪荡的花花公子,为追逐财产而结婚。败掉自己的财产和妻子的嫁妆后,离家出走,另找新欢,最后死在法国。母亲是苏格兰富裕的贵族家庭出身,但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性格乖僻,丈夫死时小拜伦刚刚三岁,她和儿子移居苏格兰,过着拮据孤独的生活。在那里拜伦受到了苏格兰长老教会的加尔文教徒的道德熏陶。由于母亲没有良好教养而脾气乖戾,对拜伦有时溺爱,有时暴躁,这对形成拜伦放荡不羁的习性有一定影响。奇特的心灵,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叔爷去世后,把勋爵封号传给年仅10岁的拜伦,使他成为拜伦勋爵六世,还有两处地产--纽斯泰德寺院和罗岱庄园,是亨利八世封给拜伦家族的。在拜伦30岁时卖掉以支持农民起义。这里也是罗宾汉的地盘。当时英国最大的工业中心。总之家境从此好转。

1800年他迁居伦敦。为了与显赫的身份相配,他被送进哈罗公学。可能是在此时期,他有一次不幸的初恋:他真心地爱上邻家姑娘玛丽,却被玛丽玩弄——为他一生留下创伤。中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学习历史和文学。但他不爱学习,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英国和欧洲的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受到卢梭影响。他天生跛足,由于不适当的治疗变得更糟。但他志向高远,渴望运动,打板球、拳击、击剑、骑马、游泳。同时,也追逐年轻贵族所追求的时尚--放荡悠闲。拜伦在性格上发展了两个突出的特点:顽强的反抗精神和浪漫的性格。

在大学里,他试写抒情诗,在1807年大学二年级时,发表了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光》(Hours ofIdleness)。民主精神和独立情绪。受到以《爱丁堡评论评》为首的评论界批判:“为神人所共弃”。1809年,拜伦回击,写《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双韵体讽刺长诗,讥笑了同时代的主要诗人,如司各特、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

1809年,他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在上议院取得了世袭的议员席位,并和好友霍布豪斯出国旅游,到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两年的游历中,他收集了许多材料,以后用此写出了许多重要的诗歌。包括《唐璜》。在旅途中,他还写了第一部重要作品《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前两章,回国后不久,于1812年出版,这部长诗的发表震动了欧洲文坛,使拜伦立刻成为著名诗人。正如他自己在日记中所写:“当我在清晨醒来,已经名声远扬,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拜伦有神圣的使命感。他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同情工人自由主义运动。1812年,他在上议院发表过两次激烈的演说,第一次反对把破坏机器的卢德党人处以死刑的立法,第二次是反对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奴役政策。结怨于统治集团。加上拿破仑走上下坡路,波旁王朝复辟,拜伦孤独苦闷,写出了一系列东方故事诗:

《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1813)

《海盗》、《莱拉》,(1814)

《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娜》,(1816)。

在这些故事诗中,中心人物都是叛逆者,他们和周围现实发生尖锐冲突,拜伦式英雄以各种化身表现了愤世嫉俗的思想并经历了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他们具有热烈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为捍卫个人权利而奋起与社会对抗,同时又孤僻高傲、刚愎自用、蔑视群众等特征。他们是孤单的报仇者,也是社会的牺牲品,他们有深切的仇恨,也有强烈的爱。广泛引起共鸣。由于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的明显印记,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拜伦的恋爱与他火热的诗句一样出名。1815年他同安娜.密尔班克结婚。她出身于富裕的贵族家庭,天真、简单、有知识、爱好文学,但笃信宗教、循规蹈矩、见解偏狭,总想劝说拜伦走正道,并怀疑拜伦心智不健全,企图通过医学检查,使人承认拜伦发疯。在婚后一年,她就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阿达回到娘家。一时流言纷起,反动人士掀起了一个恶毒的诽谤拜伦的运动。只有他的异母姐姐奥古斯达是他唯一的忠实朋友。在迫害下,1816年他不得不永远离开英国。“如果这些流言、诽谤和咒骂是真实的,那么是我不配住在英国,如果是假的,那就是英国不配给我住。”

1816-1817年他在瑞士度过。在这里他同雪莱建立了密切的友谊。雪莱赞美拜伦愤怒揭发的力量,但不能接受他的悲观主义。拜伦钦佩雪莱的为人和执着于理想的品格,但对他的不切实际深感惊讶。当时陪伴雪莱的有玛丽和她的异母妹妹克莱尔.克莱蒙,克莱尔为拜伦生了一个女儿,5岁时夭折。

瑞士时期是拜伦深刻的精神危机的时期,创作也带着一种悲凉之情,自传体的《梦》;《黑暗》,最忧郁的作品;叙事诗《锡隆的囚徒》(1816);诗剧《曼弗雷德》(1818-1823)。同时诗人也并没有放弃理想,写出了战斗的短诗《咏锡庸城堡》(1816)《普罗米修斯》(1816),赞美英雄“骄傲地敢于反抗到底的精神”。继续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

1817-1823年他定居意大利,先后住在威尼斯、拉文那、比萨、热那亚。他和拉文那的一位贵夫人特丽萨过从甚密,“献殷勤者”,到1820年她与年老的丈夫离婚,与拜伦同居。特丽萨的弟弟是个军官,是意大利反对奥地利的统治的秘密爱国组织烧炭党成员,拜伦通过他参加了烧炭党的全部革命组织工作,写传单、宣言、把家变成军火库。第二年起义失败,他随甘巴斯一家迁居比萨,在那里与雪莱再次相逢,组成“比萨集团”,包括希腊和爱尔兰的民族主义领袖。

在意大利期间,他的创作由抽象的自由精神,转向具体的生活和政治内容。有政治讽刺诗歌:《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颂》(1819)、《但丁的预言》(1821)、《审判的幻景》(1822)、《青铜时代》(1822-1823);历史悲剧:《该隐》(1821)。最重要的是从1818到1823年创作的巨作《唐璜》,未完之作,优秀的长篇政治讽刺诗歌。

1823年夏天,他决定到希腊去参加希腊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战争。他乘着自己出资装备的战舰“赫尔克利斯”号驶往希腊,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被任命为向利杜潘进军的远征军总司令。1824年1月22日 ,他创作了最后一首诗《今天我度过了三十六年》,号召“打出去,致敌人于死命”。因过分劳累患了热病,1824年4月19日 逝世,临终前还在呓语:“前进——前进——要勇敢”。年仅36岁。希腊视他为民族英雄,为他举行了三天国丧,灵柩上覆盖着黑色斗篷,上放钢盔、宝剑和桂冠。他的心脏葬在希腊。他的遗体运回英国纽斯泰德,姐姐奥古斯达为他写铭文:“这里葬着乔治.戈登.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作者的遗骸,他于1824年4月19日在希腊西部的迈索隆吉翁逝世,当时他正在英勇奋斗,为这个国家夺回她往日的自由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