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棋子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谁制造了刘易斯棋子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约公元1150-1175年,发现于刘易斯岛,可能制于挪威在"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第6单元的展线上,几盏射灯聚光下的德国汉斯

约公元1150—1175年,发现于刘易斯岛,可能制于挪威

在“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第6单元的展线上,几盏射灯聚光下的德国汉斯展柜中,一组六枚棋子排成扇形萌萌地望着观众。这就是我在整个大英博物馆藏品中最为钟爱的一组展品——刘易斯人形棋子。

对它们情有独钟的并非只有我一人。2003年BBC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十大珍宝》中,刘易斯棋子名列第五。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前策展人戴维•考德威尔(David Caldwell)在与人合作的展览手册中盛赞它们“很难用金钱衡量价值,尤其无法估量的是它们的文化内涵,以及为无数观众带来的乐趣”。

《象牙维京人》的作者南希•M•布朗在面对这些棋子时也由衷地赞叹:“作为苏格兰考古遗珍,刘易斯棋子的知名度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一长串影视作品中看到他们的身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11)、《七封印》(1957)、《驼背骑士》(1959)、《雄霸天下》(Becket 1964)、《冬狮》(1968)。为什么这些棋子具有倾倒众生的魔力?他们是谁制造的?他们来自哪里?或许那些答案中就隐藏着具有魅力的秘密。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刘易斯棋子

苏格兰西北部的大西洋中有一片星罗棋布的岛屿,称作赫布里底群岛(Hebrides)。群岛最西端,也是最大的一座岛屿名为刘易斯(Lewis)。1831年的一天,一个名叫马尔科姆•麦克劳德的当地人,在岛上的乌伊格湾(Uig bay)海滩上的沙丘石室内发现了一批古物,共计92件。

其中有78件是人形或几何形的国际象棋棋子,14件饼状的筹码,还有一件带扣。棋子当中,有8个“国王”、8个“王后”、16个“主教”(相)、15个“骑士”(马)、12个“车”(城堡)和19个“卒”。

有人推测,这些棋子至少是4副国际象棋的残余。这些古物大多是用海象牙雕刻而成,少部分的材料是鲸鱼齿。由于材质珍贵、雕刻精致,这些棋子很快就吸引了买主,让麦克劳德赚到了一笔。然而,幸运的发现者在之后的日子里遭遇了不幸。1844年,有人买下了刘易斯岛作为牧场,并把麦克劳德一家赶出了家园。这个人就是以在中国走私鸦片而臭名昭著的马地臣爵士。

红圈内为外赫布里底群岛,东北角的岛屿即刘易斯岛

经过辗转,这批古物中的11枚棋子入藏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剩余的全部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它们出自谁之手?

它们来自哪里?

刘易斯棋子的制作者是维京人,这是最早在学术界形成共识的观点。在12枚“车”中有4枚形象独特,它们不像其他8枚同类棋子是日耳曼武士的形象,而是带着圆锥形头盔、盾牌横在胸前、上牙咬住盾牌上缘。早在1832年(即刘易斯棋子发现的次年),大英博物馆的研究员弗里德里克•马登就正确地指出,这几枚棋子的形象是北欧神话中的Berserker,即维京语“披着熊皮的战士”。

这种传说中的勇猛武士受到北欧最高神奥丁的保护,得以在战场上刀枪不入、勇往无前。

因此每一名维京战士都希望自己变身成他(go berserker)。Berserker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冰岛的文献中,根据这个发现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马登将刘易斯棋子的时代定在12世纪中期。

刘易斯棋子中的维京武士

棋子的产地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例如最早研究刘易斯棋子的马登就认为,它们的制作者是冰岛的维京人。在此之后,艺术史研究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学者们通过将刘易斯棋子中国王、王后和主教宝座后面的环形蔓草纹与挪威、英国博物馆藏的一些雕刻作品进行对比发现,这些纹饰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挪威中部港口城市特隆赫姆(Trondheim)。

19世纪80年代,在特隆赫姆圣奥拉夫教堂(Saint Olav s church)的残垣中,人们发现了一片类似象牙残件。当时人们根据残存的部分,认为这是表现童贞女玛利亚的象牙雕塑。直到1990年考古学家才最终认定,这件古物是刘易斯棋子中的王后,并且认为在特隆赫姆的主教教堂附近曾经存在一座牙雕工坊,其作品充分体现了当地工匠的精湛技艺。因此,刘易斯棋子应该出自这里的工坊。

红圈内为特隆赫姆

然而,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刘易斯棋子的制作地点仍然存在多种可能。例如,在瑞典、爱尔兰以及冰岛的因纽特人营地中都发现了一些类似刘易斯棋子的残件,这些残件与刘易斯棋子相比更像是草稿或未完成品。最近,锶同位素研究的结果表明,刘易斯棋子所用的海象牙来自格陵兰岛,虽然材料产地并不一定是加工制作的地点,但仍然为这一研究带来新的可能性。

最有意思的研究成果当属来自其他领域的象棋发烧友。一位名叫Thorarinsson的冰岛工程师声称,他根据13世纪的文献《帕尔主教传奇》(Saga of Bishop Pall)发现,刘易斯棋子出自一位叫做“巧手玛格丽特”(Margret the Adroit)的女匠人之手。

因为文献中曾经记载,由于手艺高超,玛格丽特从帕尔主教那里接受了大批订单。无论是帕尔主教还是玛格丽特,都是冰岛传说中的人物,因此刘易斯棋子当然也是冰岛的产物。不过,这一在网络发表的民科作品,必然没有得到学术界真正的回应。

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仍然支持“特隆赫姆说”,因为在12世纪时,苏格兰的刘易斯岛属于挪威。圣安德鲁大学中世纪研究所的亚历克斯•伍尔夫博士坚持认为,有以下理由足以证明刘易斯棋子出自特隆赫姆:1. 上文提到的在该地发现的王后棋子残件与刘易斯棋子风格一致,时代相近;2.

特隆赫姆城市非常富裕,当地富人们有能力订购如此精美的工艺品;3. 同样的作品在该城市另一座教堂——尼达洛斯大教堂(Nidaros Cathedral)也有发现;4. 刘易斯棋子武士所持的风筝形盾牌,与特隆赫姆附近出土的盾牌形制相近。

罗宾森:《刘易斯象棋子》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策展人主编的最新研究文集

总之,尽管刘易斯棋子的制作地点仍然存在争论,但主流意见还是倾向于挪威的特隆赫姆。无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都有待于新的发现和研究。

刘易斯棋子的“国际范儿”

公元500年左右,印度出现了一种桌面游戏——象棋,梵语为chaturanga。在印度象棋中,国王麾下有四个兵种:步兵、骑兵、车兵和象兵。印度象兵是古代战场上的特殊兵种,它们曾经给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大帝带来震撼。

100年后,印度象棋传入波斯。伊斯兰帝国兴起并征服波斯后,也继承了这一游戏。阿拉伯语象棋一词写作shatranj,就是波斯语对梵语象棋一词的转译。由于伊斯兰教义禁止偶像,所以象棋棋子变成了几何形状。

同时,阿拉伯人在棋盘上加入了维齐尔(vizier)的形象。维齐尔是来自《圣经》对古埃及最高大臣的称呼,后被《古兰经》继承。在《古兰经》中,穆萨(即圣经中的摩西)的弟弟哈伦(即亚伦)即任“维齐尔”一职,辅佐先知穆萨。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帝国后,就用这一称号来命名帝国的宰相。从职能上看,维齐尔是仅次于哈里发的首席大臣,肩负顾问和监察其他官员的责任。

印度尼西亚象棋,保留了印度象棋的象兵

埃及开罗街头下象棋的穆斯林,19世纪波兰画家绘

9世纪,印度象棋传入中国。晚唐传奇《玄怪录》中记载了中国象棋的行棋方式和棋子角色,与之前文献中记载的象棋已有很大不同,而与今天的象棋非常接近。这一定是受到印度象棋或者阿拉伯象棋的影响所致。成吉思汗西征时,把象棋从伊斯兰世界带回了蒙古,变成了今天的蒙古象棋。

13世纪欧洲的传奇文学中有一则故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曾经在一场象棋赌博中把里昂城输给了加林骑士(the knight Garin)。然而经考证,9世纪初的加洛林王朝的宫廷还没有见过象棋的模样。实际上象棋在欧洲的传播相当缓慢,人们推测可能有三条渠道使得象棋进入欧洲:一是8世纪从俄罗斯到西欧的白银之路,一是802年从意大利到加洛林宫廷的象牙贸易之路,还有一条就是972年随着代数和天文学从西班牙传至巴黎,象棋进入欧洲腹地。

即便存在这些传播途径,象棋真正进入贵族宫廷还有待时日。

圣殿骑士下象棋,1283年

象棋在欧洲普及后,棋子又恢复了人形,同时出现了新的王后形象。与阿拉伯世界不同,欧洲宫廷中的王后是国王的顾问,经常在礼仪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初,欧洲棋盘上的王后子力很弱,每次只能走一格,行棋的方向也多受限制。

在北欧维京人的改造下,王后的子力变得强大起来。因为维京人国家的王后多是带兵打仗的将军,在战场上勇猛无比,与男性国王、将军不分伯仲。在北欧的考古发现中,经常出现女性贵族墓葬随葬武器的现象。这也佐证了北欧国家王后的军事角色。

15世纪,西班牙的伊莎贝拉王后与其夫费迪南国王一起将阿拉伯势力全部清除出西班牙,被世人称作“武士女王”。受她英名的启发,欧洲象棋盘上的王后逐渐变成了最为强大的角色,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国际象棋。

刘易斯棋子中的王后形象

除此之外,主教形象不仅代表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地位,而且主教与国王的并立也显示除了欧洲中世纪政教渐行渐远的趋势。“武士”棋子中,既有上面提到的维京武士(berserker)也有头戴圆盔的日耳曼武士。维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长期的对抗,在棋盘上也被凸显了出来。

象棋从印度一路走来,在伊斯兰世界、基督教世界,以及东亚和蒙古传播流布,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在原有基础上打上不同文明的烙印,最终成为具有“国际范儿”的国际象棋。

“车”怎么变成了“城堡”

刘易斯棋子中的berserker和日耳曼武士,他们在游戏中的统一名称为rook。这个词语来源于阿拉伯语rukh,意思是“战车”。很显然这种棋子来源于印度象棋中的车兵。

公元前3000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用驴拖拽的四轮战车。1000年后,来自南俄草原的雅利安人,驾驶着双轮马拉战车横扫欧亚。马车成为古代世界最具碾压力的战争武器。继承印度象棋的波斯人对战车并不陌生。

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境内发现的阿姆河宝藏属于公元前5—前4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珍宝,其中就有金质的战车武士塑像。伊斯兰征服波斯后,象棋棋子几何化,从外形上看不出不同棋子对应的实物,仅仅在语言上保留了各自的来源。

哈萨克斯坦阿姆河宝藏中的马拉战车

象棋在欧洲普及已经是10世纪。最初仍然因循阿拉伯象棋棋子的形象,例如在西班牙发现的制作于1008年的象棋。11世纪时在意大利制作的一副象棋已经恢复人的形象,同时“rook”仍然是马车形象;而主教的形象还是大象;也没有王后。

很快,车兵形象就被日耳曼武士为代表的新形象替代。罗马帝国晚期,日耳曼武士在与之对抗的过程中日益强大,他们装备有盔甲和精良的武器,成为单兵作战非常强悍的部队。北欧的维京武士则有“berserker”的传统,也是一支具有特色的部队。因此在没有对应兵种的情况下,武士形象成为“车”的代表。武士“rook”一直到16世纪,才被城堡塔楼形象取代。而城堡距离车兵似乎越来越远。

真正意义上的城堡出现在9—10世纪,最初是加洛林王朝用来防御来自匈牙利的马扎尔人以及穆斯林军队的进攻。加洛林王朝衰落之后,西欧四分五裂成许多邦国。领主们在频繁的战争中建造城堡用以防御和控制领地。12到13世纪,欧洲城堡建筑学发展飞速,很多城堡有多重城圈,其形状也越来越利于防御。

14世纪,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城堡的防御功能受到严峻考验。之前的城堡还兼有居住的功能,此后,它变成了仅具军事功能的建筑。随之而来的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拥有了大片海外殖民地。

大多数殖民地军队没有火炮装备,因此欧洲人的城堡便重新获得了优势。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征服印度西海岸、马六甲、霍尔木兹等地后,立即在该地建造城堡,很快获得了绝对的控制权。

同一时期西班牙也在美洲兴建城堡。此时的城堡似乎成了欧洲人前进的战车,以少量的人力资源便有效地控制了意想不到的领土和资源。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城堡取代了武士,成为国际象棋棋盘上的角色。

西班牙阿塔拉亚城堡

结语

刘易斯棋子只是过往岁月的数十件碎片,然而它们的背后却是用游戏联通的旧大陆。从南亚次大陆到地中海世界,从西欧到北欧,从蒙古高原到东亚平原,不同文化传统、相异的权力构成、对立的宗教信仰,无不在这小小的棋盘上绽放光彩。恐怕只有另一种竞技游戏——足球才能与之媲美。从这副棋子中我们可以读出“大英展”的旁白:世界原本就是一局精彩的棋局,棋子之间既有竞争也有配合,关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