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岐伯是谁 黄帝内经是谁写的?

2017-09-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遥远的古代,黄帝与他的大臣们高坐明堂,一问一答讨论养生治病的道理,其中有一位大臣叫做岐伯,被黄帝尊为"天师".这位天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在遥远的古代,黄帝与他的大臣们高坐明堂,一问一答讨论养生治病的道理,其中有一位大臣叫做岐伯,被黄帝尊为"天师"。这位天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文无所不通,详细地解答了黄帝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阐明了中医的基本道理,所以至今民间称中医学仍为"岐黄之术"。

黄帝身边还有一位大臣叫"雷公",当然不是后来所说的那位主管雷电的雷神,这位雷公是黄帝的学生,在黄帝面前虔诚地请教,黄帝告诉了他许多医学的道理,像神奇的经络走向和结构,就是黄帝告诉雷公的,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医经络学说的来源和依据。

此外还有一位叫伯高,这位伯高是解剖家,他对胃、大小肠的大小、容量以及长短描述德很精细。还有一个叫少俞的,少俞尤精针灸之术,据说是黄帝时代名医俞跗 的弟弟,这位俞跗也很了不起,西汉时期三位文史学家都记述了俞跗的事迹,如韩婴,曾任文帝时博士,他在《韩诗外传》卷10写道:"中庶子曰:吾闻中古之为 医者,曰俞跗,俞跗之为医也,榒木为脑。

芷草为躯,吹窍定脑,死者更生"。看来比华佗更早就做过开颅手术。有人把黄帝和大臣们讨论的内容记载下来,就成为 《黄帝内经》。其实当时除了《内经》,还有《黄帝外经》,不过《外经》久已失传,现在我们无从知道其本貌了。

《黄帝内经》真的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吗?黄帝是不是精于医学,我们并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但是黄帝时代已经有了医疗活动却是可以找出很多历史的证据。约 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经有了骨针、石斧等器具,其中有的器具非常类似《黄帝内经》所描述的"九针"中的三棱针与按摩用的锥形针。

如果那时的人类已经发明了针刺、砭石治疗方法,那么这些器具可能曾被用于治疗疾病。但是经过医史学家们的考证,《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其写作年 代大约在战国,成书在西汉。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字并不统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因此战国时期可能有一些医书,但都是散在的,不可能有汇集成卷的《黄帝内经》。西汉初年,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史称"文景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于是统治者们开始 考虑"兴文",《汉书》说:"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在皇帝的支持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献书和整理图书的工作。刘向是皇帝的亲戚,在当 时是监管皇家图书馆的,外边看不到的书,尽在皇家图书馆里,刘向等人把这许多书汇集整理分类,整理其中的篇目,摘出其中的大意,写下来向皇上汇报。

刘向死后,汉哀帝又命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亲的事业。他总集各类书并上奏了七条方略,总称为《七略》,用以书籍分类和查询。在《七略》里,我们第一次看到 《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的书名,因此推测可能是刘向父子将战国时代各个医家的医学论文汇总起来,编纂成书,托名"黄帝"而成《黄帝内经》和《黄帝外 经》。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是不是刘向时代的原书也有疑问,因为现行的《黄帝内经》是以《素问》和《灵枢》(又称九卷)的面目出现的,晋代的皇 甫谧认为《素问》《九卷》应该就是《黄帝内经》,这种说法延续下来,《内经》就成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