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达大将的子女 大将许光达之子许延滨

2017-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新中国"十大将"之一,许光达的名字并不为人熟知.但若说起"铁甲元勋",至今在军中赫赫有名,他是毛泽东亲点的装甲兵司令员.许延滨是许光达大将唯一的儿子,也是十大将子女里真正继承父亲衣钵的将军.两年前,许延滨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父子俩都先后在装甲兵学院担任要职,都喜欢科研,其军事著述都让人瞩目.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许延滨,身兼少将和博士生导师双职,是一个闲不住的人.2006年,他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

作为新中国“十大将”之一,许光达的名字并不为人熟知。但若说起“铁甲元勋”,至今在军中赫赫有名,他是毛泽东亲点的装甲兵司令员。许延滨是许光达大将唯一的儿子,也是十大将子女里真正继承父亲衣钵的将军。两年前,许延滨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

父子俩都先后在装甲兵学院担任要职,都喜欢科研,其军事著述都让人瞩目。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许延滨,身兼少将和博士生导师双职,是一个闲不住的人。2006年,他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顾问。

“今年11月19日,正好是父亲诞辰99周年纪念日。这个时候我更想念父亲,他影响了我的一生。”在许延滨眼中,父亲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自请降衔,低调处事许延滨最难忘的,是父亲许光达那段在党史军史中广为传颂的“让衔”佳话。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许光达受命从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上调至北京,组建装甲兵部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在黄埔军校学的是炮兵专业,在苏联留学时也主攻炮兵和坦克兵,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宣布军队将实行军衔制度。究竟自己是否能被评衔、评定哪级军衔,这在一些军官中炸开了锅,有的人甚至因此闹起了情绪。消息传到毛泽东那里,他风趣地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1955年,许延滨只有16岁,正在北京101中学读书。他记得,当父亲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不但不兴奋,反而变得十分焦急。“父亲立即跑到贺龙家里,当面提出降衔要求,但遭到了贺龙的拒绝。”看着降衔要求没有得到老上级的支持,大将又专门给毛主席写了一份“降衔申请”。

“其实父亲提出降衔,完全符合他的性格,他总是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而且极为谦虚。”许延滨至今还记得父亲那封信的内容:“军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授我以将衔的消息,我已获悉。这些天,此事小槌似的不停地敲击心鼓。

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惶愧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许光达,1955年9月10日。”

接到这封特殊的申请后,毛泽东感慨万千,他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面对朱德、陈毅等人,毛主席越说越激动,大步走到窗前,双手用力一推,两扇窗户敞开,说道:“500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500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最后,大将的降衔请求并没有被批准,许光达为此内心很不安,要求行政降一级。就这样,在我国的十位大将中,其他9位都是行政4级,唯独许光达是行政5级。

“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人更是‘冷漠’得不近人情。”

许延滨想到了爷爷当年逝世的情景。当时父亲桌上放着一份电报,是叔伯们拍的,电文大意是让大将立即回去主持丧礼,并要带回供众多亲属做孝服用的白布。

“父亲在母亲面前念叨,‘爹爹去世,我理应回去,尽尽做儿子的责任。可是,哥哥们要大搞排场,点名让我去主持丧礼,光是白布就要带回几十匹,这怎么行啊!”

回去,中央号召移风易俗,从简办丧事;不回去,从维护党的威信来讲是应该的,但亲人们会不理解,会骂你六亲不认。左右为难后,许光达下定决心,只派了一名熟悉湖南风土人情的政治干事回了家乡。果不然,大将的行为让亲属们大为不满,他们质问那名干事:“许光达为什么不回来?家里等他回来主持丧礼,他不回来,老爹爹就不出殡了。”

政治干事没办法,只好给许光达挂长途电话,但大将却在电话里告诉他:“继续做工作,按我原来说的办!”许光达的哥哥和亲属们没有办法,只好从简办丧事,安葬了大将的父亲。

当了司令,饿死弟弟

许光达坚持原则的秉性,贯穿着许延滨成长的足迹,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全国城乡陷入了空前的饥荒之中。“当时,军队的条件稍好一些,所以装甲兵机关好多干部的亲属从四面八方拥进北京,在机关大院长吃长住。为此,父亲主持召开装甲兵司令部党委会议,作出一项决议:困难期间,司令部机关的干部要动员亲属不要来北京;已经来的,要动员其尽快回去;凡是来探亲的,只允许住3天,就动员他们返回原籍。”

没想到这个决议刚颁布没几天,许光达的四哥许德富和六弟许德强也来到了北京,他们也是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来投靠许光达的。一石激起千重浪,整个装甲兵机关大院的军官和家属们,瞪大了眼睛,注视着许光达。

“妈妈为难地对父亲说,四哥和六弟这次来,不但不能留他们长住,还得撵他们走,这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父亲也有同感,堂堂装甲兵司令员的家,竟不能容哥哥和弟弟多住几天。可眼下又是这么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只能这样做。”

当天,这件事由母亲邹靖华向两兄弟提了出来。许德富火了,对许光达说:“这个地方,顶数你官大,你不发话,谁敢要我走?”他赌气地走了出去。随后,两兄弟悄悄进了厨房,把厨柜一一打开查看了一番,看到家里确实没有多少东西吃,就问厨师:“他们平时就吃这些东西吗?”

“实话跟你们说吧,首长家里也吃上了小球藻。”厨师指着门口一只大水缸里养的绿乎乎的东西,“这就是家里养的小球藻。”

许德富、许德强看着缸里的小球藻,非常惊讶,将军家里也吃上了代食品,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两兄弟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仅在北京住了两天,就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没想到,两天后的一个晚上,保卫部门告诉大将,河南安阳市公安局打来电话,说他的六弟许德强在安阳车站病倒了,病情严重。“赶快把他接回来,”许光达听罢非常着急。

许德强刚刚抵达北京车站,一下车就晕倒了。许光达夫妇当即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当夜,许德强就去世了。大将站在六弟的病床前,一夜未眠。医院尸检后才发现,他其实并没有什么严重的疾病,只是胃完全萎缩了。许德强是饿死的。

“当了司令,却饿死了弟弟”,当地的乡亲们不解地说。“其实我知道,父亲把心里更多的爱给了大家,却从不把私情留给自己。”许延滨为父亲辩护道。

结婚十年,相聚十天

因为父亲的“不近人情”,许延滨甚至险些失去母亲邹靖华。

邹靖华的父亲邹希鲁曾是毛泽东的老师,也是许光达的老师。邹靖华8岁时,两家就认了娃娃亲。在她16岁时,邹许两家为二人成了婚。

“这时,母亲并不知道父亲已经加入了共产党,也不知道新婚丈夫正是敌人通缉的对象。因叛徒告密,新婚才10天,父亲就匆匆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母亲。而这一别,竟是10年。曾有消息传父亲在战场牺牲,母亲悲痛得一度想自杀。”

失散10年后,邹靖华在许光达朋友的介绍下,进了抗日军政大学,这才和已是抗大教育长的许光达重逢。这10年里,许光达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不知道妻子的生死。“当时像父亲这样读过师范、进过黄埔,打过硬仗、去过苏联的军队高级干部,已是大红人了。而且他懂军事、有理论,写一手漂亮字,才刚满30岁;有许多女青年都向父亲投以热情的目光。然而,父亲还是满怀希望等待着母亲。”

大将对孩子要求严格,从不娇纵。许延滨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中学,都被父亲“教导”说:填登记表时不准写爸爸的名字和职务,只写妈妈邹靖华的名字。一次,由于许延滨学习成绩好,学校要推荐他到国外学习,征求大将的意见,没想到被一口回绝。父亲的理由是:不能因为是国防部副部长的孩子就优先出国。

这件事让许延滨难过了好长时间,他十分委屈:“我上学你不让填你的名字,这可是我凭自己实力争取来的机会,却被你回绝了。”后来,当他也成为将军,在军事科学领域做出成绩后,他才明白,父亲是不希望后人成为只靠父辈荫封获取荣耀的寄生者。

背负着父亲的希望,1975年,许延滨参加了核试验,作为装甲兵部队指挥员,他率先乘战车进入爆破中心;1978年,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光荣负伤;1983年至1988年,任陆军坦克二师师长期间,他建立了全军第一个等级战备转换程序,研发了我军第一个数字化试验部队基本系统……

许延滨延续了父亲的军事生命。他后来才悟出,父亲之所以对待家人“冷漠”是因为 :“只有心里装着国家和军队,一个将军才会真正无私,父亲用‘冷漠’给我指引了方向,温暖着我。”

许光达(1908-1969)

湖南长沙人,被称为中国“装甲兵之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共和国首批“十大将”之一。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等职。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