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军黄国梁 平民将军、抗日功臣黄国梁

2018-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很多关于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粤北时的回忆都会提到一个人的名字——时任粤军第一军警卫旅少将副旅长兼二团团长黄国梁.王树增的<长征>写道:"黄国梁是叶剑英在云南讲武堂时的同学,毕业后与叶剑英一起在孙中山领导的粤军中工作(北伐后期,叶剑英任新编第二师师长,黄国梁任顾祝同部第三师师长.何长工<难忘的岁月>).在接到命令率部开赴粤北时,他对军中的好友说:‘最好不要和红军打碰头仗.’部队到达韶关,黄国梁见到第一师参谋长李卓元.那天与黄国梁一起到达韶关的,还有二团少校政训员黄

    很多关于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粤北时的回忆都会提到一个人的名字——时任粤军第一军警卫旅少将副旅长兼二团团长黄国梁。王树增的《长征》写道:"黄国梁是叶剑英在云南讲武堂时的同学,毕业后与叶剑英一起在孙中山领导的粤军中工作(北伐后期,叶剑英任新编第二师师长,黄国梁任顾祝同部第三师师长。

何长工《难忘的岁月》)。在接到命令率部开赴粤北时,他对军中的好友说:‘最好不要和红军打碰头仗。

’部队到达韶关,黄国梁见到第一师参谋长李卓元。那天与黄国梁一起到达韶关的,还有二团少校政训员黄若天。黄若天后来回忆,当时李卓元说:‘(陈济棠)已经同共产党达成协议,互不侵犯。

共产党借路西行,保证不入广东境内;我方保证不截击,在湘粤赣间划定通道让他们通过,并由我方赠送步枪子弹一千二百箱,由四师负责运送,到乌迳附近交接。拟定共产党西行通道是乌迳、百顺、长江圩以北,以及城口和二塘。过了二塘,便脱离了广东境。’"

    时任民国平远县县长的秦庆均也回忆道:红军经过粤北三道封锁线,双方始终未放一枪。当时负责指挥警卫旅少将副旅长兼第二团团长黄国梁是增城人,与叶剑英系云南讲武堂的同学,既不愿意碰到打仗,接到这"互不侵犯"的指令,心情舒畅,多方设法避免与红军接触,让红军安全通过。

    对于这一段插曲,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当年的红军方全权谈判代表何长工。他的回忆录《难忘的岁月》完全证实了上述的说法。

    黄国梁的"多方设法",包括故意把仇视红军的一些军官留在韶关后方,不让他们上前线。

    将军出生于增城二龙乡欧福田村(今属小楼镇黄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七岁起就帮助母亲从事繁重的劳动。苦孩子出身的黄国梁对于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景况有着切肤的感受。他给红军让路,与其说出于跟叶剑英的同窗之谊,更多的也许是他对于红军这支 "穷人的队伍"的深切同情。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就是中央苏区是客家人聚居地,中央红军大多为闽粤赣的客家子弟,作为客家人的黄国梁跟他们有着天然的族群情感。面对这些落魄的"自家人",以黄国梁的性格,无论如何也无法刀兵相向。而同为粤军将领的叶肇(广东云浮人)后来与李振球、黄涛、张瑞贵等客家将领积怨颇深,原因之一就是叶曾经对苏区军民进行过残酷的镇压。

    贫苦出身的黄国梁虽然后来身膺高位,但终其一生,都没有隔断其与农民和社会底层的血肉联系和感情。由台湾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编印的《生命的光辉》之《黄国梁将军革命事迹暨传略》说:"将军平日生活恬淡,惟对于乘脚踏车及散步爬山,则日为常课,非有事故,不稍间断。

且喜访问农村,观察农民生活状况及民间疾苦,而思有以改善。昔年每于行军所至之县市,必抽暇参观监狱,详察囚徒犯罪动机,藉以明瞭社会病因病态,俾作处理有关职权范围内一切事务之参考。"

    他的亲民作风,在《佛冈文史》第十四辑刊登的文章《抗战期间龙南驻军纪略》(作者石叟)里有着更生动具体的描写。

    文章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记述了抗战期间先后在佛冈龙南驻防的62军、63军和65军的情况以及当地百姓对军长张达、黄涛、黄国梁等人的印象。文章写道:"黄国梁军长个子稍高,体格壮实,客家话、广州话都会说,没有随军家眷,为人正直随和,没有官架子,爱民惜物,常以民装穿戴,赤脚走村串户,询问农户有无士兵偷鸡偷菜。

有时也到田头察看作物和水陂,查问有无军人偷挖水陂坑圳捉鱼之事,农民都乐意和他接近倾谈,军民关系比较融洽。"

    平民本色,亲民爱民,是将军的仁。面对日本侵略者暴行,怒发冲冠,按剑而起, "攻克守固,制敌而不制于敌,其韬谋勇略,有足多者!"(《黄国梁将军革命事迹暨传略》)是将军的勇和智。

卢沟桥事变后的九月份,时任陆军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少将副师长的黄国梁就参加了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最为惨烈的罗店战役。十月接任师长,继续率部作战。不久,奉调军委直属第九十二师师长(1993年版《增城县志》误为"第十二师师长"),1938年4月,晋升为陆军中将,并率师北上,参加鲁南抗战(徐州会战)。

同年九月,任第三十七军军长,参加了第一次长沙战役(鄂南湘北诸战役)。1939年前后,黄国梁和其他部分粤军将领奉命回师广东,保卫乡梓,任六十五军副军长,1940年2月接任军长,参与指挥了三次粤北战役和赣南战役,直至1946年9月抗战胜利后,才解职回乡。

整个抗战,可谓"无役不从"。为了表彰黄国梁将军在抗日战场的卓著功勋,国民政府于1942年授予他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1943年授予他干城(抵御外寇,国之干城之意。)甲种一等奖章及胜利奖章(《黄国梁将军革命事迹暨传略》)。

    第二次粤北战役(良口大捷),可以说是黄国梁在抗日战场上最辉煌的战例。1940年5月13日,日寇第二次进犯粤北,妄图夺取曲江,打通粤汉线。在日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指挥下,第十八、三十八、一○四师团约两万人,战车数十辆,以及第二十一独立飞行队30余架飞机,再次向粤北进犯。

黄国梁指挥六十五军与友军黄涛的六十二军、张瑞贵的六十三军并肩作战,痛击来犯之敌。中国军队依托有利地形,在前沿逐步阻击日军,并诱敌深入。

日军先头部队孤军进至从化良口时,被我军集中兵力进行围歼。日军溃退后,我军又乘胜追剿,左右包抄,日军大败而还。本次大战,"已知敌官兵死亡之数,约四千余名,死伤合共约在八千以上。"(《良口之战》静君编)是我军抗战以来少有的痛快淋漓的胜仗。

    《良口之战》一书是1940年10月大战结束后几个月内出版、由当时的战地记者采写的第一手资料编印而成的新闻通讯集。编者静君就是我国民俗学大师、当时著名的战地记者钟敬文。该书全面反映和记述了第二次粤北战役的全过程。

并有《忆余幄奇将军》、《张玉麟将军印象记》、《黄肇堃将军写影》和《黄国梁将军会见记》四篇人物通讯,对此次大战的主要将领余汉谋(战役总指挥)、张瑞贵、黄涛和黄国梁作了深情的歌颂。

    将军如此劳苦功高,如此深孚时望,而反观之下,今人编写的《粤军抗战记》(荣笑雨、王心钢著)宣称是"抗战胜利70周年巨献!从粤军的角度,还原抗击日寇的真相和细节",却从头到尾只有两处提到黄国梁的名字(其中一次还是错的,误写为63军军长),且再无一个字述及将军本人。而其他军长以上的将领都有照片和指挥作战的描写,至少也有个人简介。如此不尊重历史,作为后人,何以对将军英灵于地下!

    黄国梁将军生于1898年,父俊朋公,太夫人邱氏(邱阿娇,是民国期间增城家喻户晓的英雄母亲,为地方建设和抗日救国作出过重大贡献。)将军排行第三;夫人梁碧莲,子浩凖,女惠文。去台后,任台湾"国防部"中将高参,1959年退役,1978年病逝于台北,享年八十一岁。

    《黄国梁将军革命事迹暨传略》对他的一生是这样评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善导身心,使之平衡发展,使自己的工作止于至善,利己利他,福国佑民。此将军革命之人生观,故能冒险犯难,建功立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