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展览 周韶华“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9月开幕

2018-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周韶华"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9月开幕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侯雪静)记者日前了解到,"神游东方"展览将于9月7日在上海

原标题:周韶华“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9月开幕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侯雪静)记者日前了解到,“神游东方”展览将于9月7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介绍,在中国经济政治影响世界的当前,以一个总结回顾式的面貌在上海艺术宫全面展现周韶华成就,将给当下还在浮躁的画界以启示和深层的思考。观众将从这次规模空前,气势恢弘的展览中,感受到中国画在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脚步声。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张晓凌介绍,根据上海中华艺术宫殿堂式展览空间的特点,本次展览采用了比通常展览略微复杂一些的结构。它包括四个部分:

一是在25 、26、 27号展厅展示的《梦溯仰韶》、《荆楚狂歇》、《汉唐雄风》、《江山多娇》四个系列,构成展览的主体部分。

二是在回廊的展示空间中,以“军旅生涯”、“艺术苦旅”、“新潮激荡”、“风云再起”、“在新世纪”为叙事主脉,铺陈展览的文献部分。

三是邀请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以周韶华的艺术观与绘画实践为题,向公众开设八个系列讲座。

四是再邀30余名国内外专家,研讨并撰写周韶华艺术的评论集。整个展览的叙事逻辑既是横向弥散的,又是纵向延伸的。横向部分以四个系列作品的并置着力表达周韶华多年来持之以恒的艺术观念;纵向部分则以编年史的方式梳理了周韶华的艺术人生。两者相互映照,相互生发,形成公众有效的观看逻辑。

据了解,周韶华十二岁参加八路军,他的作品是在穿越历史、人文传统、纵横自然感受所焕发出来的时代气息,并以其内蕴深醇,气象崇高,格局博大,笔墨沉雄,对中国历史与人文精神的敬畏与重构,充分彰显出他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里程碑式的革新大家。在建构中国画的现代形态过程中,他一直是现代中国画发展的先行者之一。他的作品的人文价值与历史地位,必将受到全社会的推崇。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陈明认为,这次展览重申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在全球化时代的独特价值,是对中国当代美术主体的建构,对中国美术价值观的国际化推广,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健康发展,对中国画现代形态的建设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杜少虎表示,周韶华经历过战争和生死考验,独特的人生经历让其绘画有着非常独特的面貌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似乎已经超越了传统绘画的藩篱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共生”的哲学层境。作品中贯穿着充满生机、吞吐大荒的憾人气势和博大、雄阔的精神力量。其浪漫主义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思考已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笔墨、线条之中,有一种强烈的阳刚之美和浓浓的东方意韵。

中国国家画院助理研究员、博士董雷认为,周韶华有对于形式美的执着以及绝不落俗套,砥砺前行、独辟蹊径的气势。数十年的艺术创造就是试图突破传统中国画的局限,缔造新时期中国画的独特审美和面貌。

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表示,最先打动我、引起我共鸣的并不是周先生的画作,而是他的理论文章。他经过长期研究与思考,辩证地解决了继承传统和变革创新的关系。

本次展览是在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协办,由上海中华艺术宫、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周韶华艺术中心承办。

周韶华:中国画的发展应着重两层含义

谈起中国画未来的发展趋势,周韶华认为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本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和突出中国文化价值两层含义,未来应该推动东方艺术的对外传播。

周韶华表示,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艺术现场”是现世生活,是与祖国的山川和无尽的宇宙的神交、感应与对话,是这个“场”恩赐予我以大美灵感;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对话,是五千年的文明赋予我以智慧,真可以说是得天地之道、人文之助,饱览天地大观,才开辟了水墨画发展的全新的艺术主题与艺术符号,因此探索到全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正是这些要素构成了我的艺术生命。

中国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在当代文化变革的旋涡中,承受着严峻的考验。国际绘画潮流的冲击,使这个独立封闭的艺术系统的发展前景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在众说纷纭之中,有推崇创新的,有坚持守成的,还有呼吁另起炉灶的;有人建议把它作为保留画种送进博物馆,有人提出修筑一道小“长城”,把它同外来艺术隔开,让它在纯粹的体系中自我更新,有人则主张放任自流,不予干涉。

周韶华借用科学哲学家波普对科学研究做出的通俗而深刻的断言认为“怎么都行!”

中国画发展的总体格局表明,相异互补、大融合、大交流,是产生伟大艺术的重要条件,混融是它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中国画是多层次、多方位、长期综合运动的文化的结晶,各派本来是可以并行发展的。

周韶华表示,从文化学的层次去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有着两重意义。第一,国画家可以直接表达本时代的文化精神,从正面或侧面去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和风貌。第二,艺术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历史的规律上看,可以突出中国画的文化价值。一种艺术若审美规范符合特定的时代精神,成为该时代的代表性艺术,那么它就从本质上体现了艺术的文化价值。

周韶华认为,21世纪应着力推动东方艺术对外传播,在民族性与国际性接通之后的新东方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现代东方艺术应当具有世界性的语汇,能与世界交流,在国际背景中确立民族艺术的位置。

张晓凌: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建构中国美术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观

对于此次展览的定位,展览的策展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表示,应在中国画所面临的历史交汇点来看待此次展览,应在全球化的格局中构建中国美术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观。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讨一个命题——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建构中国美术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观,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张晓凌认为,所谓“建构中国画当代美术主体”,其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推出中国文化代言人。这个命题当前不是我们要不要建构,而是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政治、经济这种大格局对我们美术界所提出的要求。

张晓凌近期做过一个比较研究,以日本为例,其在世界上的大牌建筑师大约有十几个,中国本土到目前还没有一位。在服装界、建筑界、美术界等均是如此,这对中国来讲已经到了不更新不行的一个事实。

张晓凌说,“当前社会各界都有这样一个内在的焦虑,就是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出世界级的艺术大师,这里面的关键问题不是我们有没有,而是我们做没做。”

张晓凌深有感触地表示,中国艺术家的质量一点都不比外国艺术家差。“从我个人接触国外艺术家来看,国外艺术家质量不一定真有中国艺术家那么高,但他们的名气要远远高于中国艺术家。”

“中国文化战略出了问题。”张晓凌表示,“要重视中国文化战略”这个大课题,不把中国文化战略问题解决,中国文化发展将滞后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没有大牌艺术家不是我们艺术家质量不高,而是我们的文化战略没有做好。周韶华的这次展览就是在这样一个大主题下推出的。

此外,当前美术界争论的另一个命题是“什么才是中国的当代艺术”,甚至有理论家怀疑中国画能不能进入现代。

在张晓凌看来,中国画的现代性已经有四百年了,可以说从晚明开始就已经进入了现代。中国当代艺术绝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翻版,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态、价值、主题都是中国特有的东西,绝不是西方简单的移植和翻本。

“当今天还认为装置、影像、行为才是当代艺术,我们的漆画、版画、油画都落伍了,要被淘汰了。通过周先生的展览我们要把这种认识予以纠正。”张晓凌表示,周韶华的作品完全是中国美术当代美术的主流样式。

张晓凌说,现在全世界都在期待对中国画的阅读,也就是说中国画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了。西方的艺术基金会和博物馆他们下一步目标就是中国的水墨,就是中国画。而周老的绘画就是当代艺术,这是我们这次展览的一个主题。

根据张晓凌的调查研究,当前西方很多著名的基金会,曾经买的装置、影像艺术没办法收藏,而中国画这么多年来生生不息,依然有自己的特色形态。所以在未来可期待的时间里面,中国画有个蓬勃的发展时期。

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一直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最大的问题。张晓凌表示,周老在中国美术建构的过程中,做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创作始终都没有停止,八十四岁的高龄还在作画。

基于上述当前中国画面临的问题,“我们应将这次展览放在中国文化大背景里来看待。”张晓凌说,“展览只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图像我们看到中国当代美术存在的问题,怎么在这个问题之上来面对我们的当下的境况,这是我们展览的基本想法和构思。”

张晓凌介绍,这次选择在上海办本次展览,主要考虑到周韶华此前已经办过多次展览,此外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接近世界的一个平台,我们要将以周韶华为代表的中国画从上海扬帆远航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