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明出任中投董事长 丁学东出任中投董事长:为人低调 作风平实

2017-05-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丁学东(资料图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它成立初期光是注册资本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丁学东(资料图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它成立初期光是注册资本金就高达2000亿美元。通俗的来讲,中投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谋取更高的回报,但是这么一家重要的公司,它董事长的位置却空置了长达4个月之久。

中投的前任董事长楼继伟今年三月份离职,前往担任财政部部长。之后,中投董事长的人选就一直悬而未决,宁高宁、易纲、黄奇帆等人都曾与这个职位联系到一起,直到今年7月3日,终于尘埃落定,国务院任命丁学东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丁学东为什么能获得中投帅印?中投有哪些问题亟需丁学东来解决?未来中投发展的方向又该如何?

53岁的丁学东的人生履历一直与财政部紧密相连:他是财政部财科所经济学博士,在财政部任职多年,34岁任司长职位,46岁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此后升任财政部副部长。2010年5月他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60后"国务院副秘书长。

对比丁学东和前任中投掌门人楼继伟的履历,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二人都是从国务院副秘书长职位上迁任过来的,他们都曾在财政部任职多年,在担任中投董事长之前,都没有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经验。

财经专栏作家叶檀:第一是这个职位对行政背景是有要求的。要对财政部很熟悉,有一定的国际经验,然后跟国务院相关部门也比较熟悉,跟央行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另外一方面,他对于经济学或者是对于国际的金融要有一定的了解。

自今年3月楼继伟出任财政部部长以来,中投董事长帅印空悬长达4个月。期间,市场流传着多个接任人选版本,包括宁高宁、易纲、黄奇帆都曾经榜上有名。接近中投、财政部的多位人士对于丁学东为何最终胜出都拒绝发表评论,但是财政部和国务院的履历显然让他得分不少。

据曾经接触过丁学东的人士透露,与大多数财政口的官员一样,他为人比较低调,作风平实。记者很难找到他公开场合的活动记录。在开源证券的杨海看来,这正是中投公司的标志性特征。

杨海:我觉得关注度不是特别高,因为他们都比较低调,中投和国投的人做事都比较低调。

也许正是因为低调,才会激起人们无尽的好奇心。成立于2007年的中投,是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成立的外汇储备投资专业机构,该公司的宗旨是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谋取更高的回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作为主权基金公司,国务院是有明确定位的,经营国家给他们的外汇,作为他们的资产。

  用通俗的话解释,中投就是代表国家到境外投资的公司。在财经报纸上动辄出现的"中国购买某某国家国债"的消息,通常都是这家公司的手笔。然而自从成立以来,中投公司就备受非议,重点就集中在拿着国家的资金却不赚钱。叶檀认为过于行政化是问题关键。

叶檀:行政色彩还是比较浓厚,它跟财政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投到现在为止,它的收益到底怎么样,这个并不清楚,不是一个很清晰的事情。

尽管中投海外投资累计年化收益率已经有负转正,但是与很多完全市场化的公司不同,中投公司的考核并不是以年化收益为标准的,而是带有浓厚的政策背景。

杨海:更多的可能有一些政治色彩,所以不是全部意义上以盈利为目的的,并不是完全追求绝对利益,而是与政治有关,或者是与政策有关,有的可能必须得这样去投,可能还有其他的长远考虑和打算。

杨海的观点也得到了刘尚希的佐证。

刘尚希:它还有其他的目标,它的目标不仅仅是盈利。当然,盈利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目标。

无论怎样,丁学东上任中投公司后,无疑将面对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前任董事长楼继伟曾坦言,由于当初发债成本过高,中投公司每天至少要赚3亿元人民币,才能够支付其资本金的利息,压力很大。叶檀表示,中投公司此前一些海外投资项目不断亏损,当务之急是培养公司自己的熟悉国际资本运作的有经验和有能力的人才。

叶檀:对于中投来说,它所需要的是对冲人才和国际的交易人才,对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来说,优秀的交易员都是非常匮乏的,我想中投就是更加了。

不过杨海似乎对中投的未来很乐观。他认为,中投未来的角色或多或少一些像中介机构,为希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支持,当然这种支持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人脉和政治上的。

杨海:政策上原来可能有过投资,有过这方面的合作,具体项目可能会更容易一些,但是需要企业来参与运作,它来提供信息、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我们不要看中投账面上是这样,间接产生的收益肯定是我们无法想象和估量的。比如说它投资了某个项目或者业务,但是最终可能体现到国家的一些其他项目上。 (记者季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