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是不是太监 唐明皇与高力士的历史

2019-0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唐明皇与高力士,名分上是主奴关系,实有难兄难弟之谊.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唐明皇与高力士的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唐明皇的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qu

唐明皇与高力士,名分上是主奴关系,实有难兄难弟之谊。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唐明皇与高力士的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唐明皇的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高力士是不是太监 唐明皇与高力士的历史

高力士的简介: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潘州(今高州),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进开府仪同三司。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高力士是不是太监 唐明皇与高力士的历史

高力士

唐明皇与高力士的历史:

明皇与高力士年龄几乎相同,前者生卒年为685~762年,后者为684~762年。出生差一年,卒于同年。生前,他们同享荣华富贵,患难与共。唐明皇由藩王入主大内,人主自雄;高力士由小内竖而权势炙手可热,得自明皇的恩赐,受封为骠骑大、齐国公、内侍监。

高力士是不是太监 唐明皇与高力士的历史

高力士忠于职守,经常住于殿中帷幄之内,不回宅第。各地奏疏,他先开览,小事立即处断,大事才奏报明皇。明皇绝对信任他,说高力士当班,我可以放心地休息。皇上宠幸如此,各种人都设法巴结他,希图同他搞好关系。

太子亲密地叫他"二哥",诸王公主尊他为父辈,称他"阿翁",驸马等皇亲称呼他为"爷"。就连明皇也不叫他的姓名,而径以他的官职""相称。明皇信任高力士,高力士知恩图报,真正是君臣际合,始终如一。

这对君臣亲密而患难与共的关系,事实甚多,兹列举数端,以见一斑。

高力士暗投明皇,助平韦氏。高力士是岭南潘州(今广东茂名)人,曾祖父冯盎是唐太宗朝的越国公,武则天时高力士被岭南讨击使阉割送入宫中,成为宦官高延福的养子,从了"高"姓。高力士聪明伶俐,为人谨慎细密,武则天用他传达诏令。

韦后害死唐中宗秉政,时为临淄王的唐明皇谋图推翻韦氏政权,与唐高宗女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兵变,诛杀韦氏集团成员,尊奉乃父为睿宗皇帝,其为皇太子。在这次政变中,明皇收容三教九流人物,如道士冯道力、处士刘承祖,善于心计的高力士认为明皇将来必然发达,倾心投靠,助讨韦后。有了这份厚重的晋见礼,被明皇视为心腹,令他"日侍左右"(《旧唐书·高力士传》)。

高力士参与清除太平公主势力的斗争。睿宗系懦弱之君,朝政被太平公主和太子明皇控制,而这双方势不两立,明皇先发制人,率领少数亲兵消灭公主集团。发难时,高力士参加战斗,拥戴明皇登基,因而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知内侍省事,成为太监总管。

高力士谏议明皇勿予宰相李林甫权柄。明皇在位年久,倦于政务,以李林甫能理事,一概委任,李林甫因而"久典枢衡,天下威权,并归于己"(《旧唐书·李林甫传》)。高力士怕影响到皇权,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遂建言明皇对李林甫不宜信用太专,说"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权既振,孰敢议者!

"(《旧唐书·高力士传》)明皇听了很不高兴,高力士马上叩头谢罪,说自己发了疯,讲错了话。明皇知道他是好意,设酒席招待他,使他安心。宫中的人因此欢呼万岁,歌颂明皇体谅力士的忠诚。

高力士赞助明皇册立肃宗为太子。开元二十五年(737),明皇废黜第二子、太子李瑛,武惠妃谋求立其子、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得到李林甫的支持,明皇想立年长的儿子,但拿不定主意,焦灼中不思饮食。高力士适时地为他解忧,说册立长者,谁也不敢争竞。明皇于是下决心,册立第三子、忠王李亨(后来的唐肃宗)为太子。高力士的话,有了一言九鼎的味道,也难怪太子称他为兄了。

高力士两度迎还杨贵妃。明皇对杨贵妃真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须臾不可离,可是爱深难免嫌隙生,天宝五年(746)七月的一天,明皇将杨贵妃谴责出宫,然而不过半天,思念不已,拒绝茶饭,情绪暴躁,动辄笞挞宫人。高力士深知是为杨贵妃出宫引起的,奏请将贵妃迎回,明皇等不得了,当天夜间把她招回宫里,贵妃承认过失,明皇乃高兴异常。天宝九年(750),杨贵妃再次获谴出宫,是高力士奉命把她招回来。

高力士谏言压抑安禄山而明皇不从。明皇宠幸安禄山,命他专一镇守北方,但是安禄山阴谋反叛,高力士有所觉察,不敢直说,不过仍然提醒明皇:"北兵悍且强,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祸成不可禁!"(《新唐书·高力士传》)不幸他言中了,安禄山果然造反,害得明皇逃亡蜀中。

高力士从明皇幸蜀,耽天下之忧。明皇出逃,原来一个与高力士地位相当的大太监袁思艺投降了安禄山,而高力士保驾西行,路途兵士躁动,明皇不得已派高力士传旨,赐杨贵妃自尽于马嵬坡,但是军士仍鼓噪不愿相从,迫得明皇只好说"朕自有子弟中官相随,便于卿等作别"(《旧唐书·玄宗纪》)。

太子在灵武即位,尊奉明皇为太上皇,明皇兴奋地忘掉逃难的忧愁,高力士则劝他谨慎地对待形势,不能过于乐观。他说,东西两京失守,民人流亡,天下痛心,陛下怎能说没有忧患!这种话请陛下不要讲出口,臣也不敢听啊!

高力士最终保护太上皇的努力。唐肃宗恢复两京,迎接作为太上皇的明皇回长安。开始礼节周到,父子情深,但新朝太监李辅国当政,高力士大约没有把这个昔日的下属看在眼里,不去联络感情。李辅国与肃宗张皇后挑拨明皇、肃宗父子关系,致使肃宗将明皇从兴庆宫迁往西内加以控制,在移徙的路上,李辅国指使军士挡道,将有不利于明皇的举动,高力士见状,挺身而出,大声地说: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要干什么!

又说太上皇问将士们好。这样把李辅国和士兵镇住,使明皇安全到达西内。

高力士的流放和明皇、高力士之死。高力士被李辅国视为迫害明皇的障碍,将之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阳)。他于此作《感巫州荠菜》五言绝句:"两京做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表示世事虽有变化,而他对明皇的忠心不二。

宝应元年(762)明皇在极度抑郁中亡故,肃宗寻即驾崩,代宗继立,大赦天下。高力士遇赦回长安,途中获知明皇业已归天,非常痛苦,以不能攀扶明皇梓宫,吐血而亡。代宗尊明皇遗命,将其陪葬明皇泰陵,而且是泰陵唯一的陪葬者。墓在陕西蒲城县,今已被发掘。如果真有在天之灵,高力士真是追随其主子唐明皇于冥冥之中了。

在高力士与唐明皇的关系中,贯穿着忠与信的伦理道德。高力士对主子是绝对的忠诚,一心一意地保卫明皇的江山,保护明皇的人身安全,并希望明皇家庭生活幸福。他利用明皇给他的权力贪婪地追逐财富,结交官僚,纵容下属太监作恶。但是他不结党,不搞自己小圈子,在政治上原则性很强,就是围着明皇转,为明皇帝位的获得、巩固而不懈奋斗;明皇正是欣赏他的这种忠心,对他坚信不疑,并且原谅他的贪求之罪。

作为刑余之人的太监,本来就被人贱视,何况东汉、唐朝、明代太监弄权,败坏政局,历来为百官和史家所指斥,至今依然如此。高力士作为唐朝内监,先就被置于受批判的地位:文艺作品中的高力士为诗仙李白脱靴的故事,成为大快人心的事;岭南向杨贵妃供应鲜荔枝,又是高力士引导的,也是他的一大罪状。

不过如果我们对宦官不采取一概斥责的态度,而是具体分析的话,从高力士与唐明皇关系来看,高力士忠谨有余,擅权败政并不严重,对他的评价应当客观一些,无须过分苛求。

据媒体报道,高力士的家乡茂名市拟给他树立塑像,蒲城拟在其墓地建立展览馆,则是给他正面的评价了。笔者倒侧重在高力士与明皇主奴关系的协调方面,他们的历史,可以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君臣关系的典范,从这个角度作一番研讨,或许能深入认识古代中国的政体及与其相适应的忠君观念,特别是忠君意识为什么那么强烈,为什么那么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