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死因 鲁迅《祝福》祥林嫂的死因分析?

2018-1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封建礼教像是一座坟墓,碑上刻着的满是无辜者的愤怒与无奈,而墓里则葬着旧社会那挥之不去的黑暗和残忍.首先,我想说说祥林嫂悲剧的命运是偶然还是必然.从祥林嫂这个称呼上可以看出来,祥林嫂完全没有地位和人权,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在春天,这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季节里,祥林嫂先后失去了自己的两个丈夫和自己的一个儿子.祥林死于春天,贺老刘同样在春天死于伤寒,祥林嫂的儿子阿毛同样在春天被狼叼走了.祥林嫂的死因 鲁迅<祝福>祥林嫂的死因分析?试想,如果祥林嫂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一个伤寒可能不足以致命,祥林嫂就

封建礼教像是一座坟墓,碑上刻着的满是无辜者的愤怒与无奈,而墓里则葬着旧社会那挥之不去的黑暗和残忍。

首先,我想说说祥林嫂悲剧的命运是偶然还是必然。从祥林嫂这个称呼上可以看出来,祥林嫂完全没有地位和人权,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在春天,这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季节里,祥林嫂先后失去了自己的两个丈夫和自己的一个儿子。祥林死于春天,贺老刘同样在春天死于伤寒,祥林嫂的儿子阿毛同样在春天被狼叼走了。

祥林嫂的死因 鲁迅《祝福》祥林嫂的死因分析?

试想,如果祥林嫂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一个伤寒可能不足以致命,祥林嫂就会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儿子阿毛,这样祥林嫂的悲剧或许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偶然的发生,一定有诱导其发生的必然条件的存在。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看不到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的死因 鲁迅《祝福》祥林嫂的死因分析?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腐朽社会的见证者和直接受害者。她悲惨的一生先后经历了丧夫、改嫁、丧夫、丧子、死亡。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却一次次的遭遇到命运对他的迫害,承受着生命中最难承受的苦痛。他背负着这个腐朽、黑暗的社会产下的毒瘤,被不人道的封建礼数慢慢吞噬。就这样,无辜的,被现实无情的逼到了风口浪尖上,最终灵魂泯灭,生命终结。

祥林嫂的死因 鲁迅《祝福》祥林嫂的死因分析?

鲁迅把祥林嫂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抛弃在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中,与鲁镇上的鲁四老爷夫妇、卫老婆子、柳妈构成了一个旧社会群体。借用了人物之间的等级文化差异反映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制度的矛盾。这个社会根本不允许祥林嫂这样的人存在,她不该死,却必须得死。

文中众人的行为举动,充分体现了大环境对一个人精神的摧残,潜移默化的改变、导致了祥林嫂的最终命运。她的存在很卑微,除了没日没夜的劳作,别无选择。她一直过着这样没有选择余地的生活,并不是她不想选择,蚂蚁是不会和大象抢食物的,对她来说,生存就是信守所谓的妇道,整日做活、劳作,她却不感到反感反而因此满足,起初我也曾嘲笑过她的愚昧与软弱,断然认为她已经被社会同化了。

后来,渐渐理解了,甚至说怜悯也不过分。

现实生活,降低了她对于生活的希望,降低了她的生存底线,所以她变得很容易满足,尽管很累,也能从中感受到幸福。很可怜,很可悲,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当她被婆婆抓走,被迫改嫁之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婆婆手中的一件用于交换的商品。

这就是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社会允许她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理由。封建礼教投下的天罗地网,才真的是疏而不漏。因为它束缚的不仅仅是人的自由,更束缚住了人性和人格,从根源上扭曲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像文中的卫老婆子,以圆滑的口吻,近乎于强词夺理般的解释,从容的掩盖了自己的过错。被私欲冲昏了头脑,没有一点人情味。这就是她生存的一种方式,不论对错,现实只允许她这么做。当一件事情,上升到“为了生存”的时候,似乎什么事儿都变得顺理成章、天经地义了。

那句充满嘲讽和讽刺的“我们见得多了,”用真切的文字,指责了人心的麻木,批判了封建礼数对人们迫害。无辜的祥林嫂,被迫改嫁之时,也曾挣扎过,也曾抗争过,结果自然是徒劳,丝毫不起作用。她已经被封建礼数束缚住了手脚,被时代的洪流推着走了。

发生的一切,都对这个形单影只的祥林嫂产生着致命的影响,她就活在这个环境里,却无法融入这个环境,注定只能是局外人。生活的重负,早已令她苟延残喘。她听柳妈的话捐了门槛,却发现现实生活仍旧一成不变,鲁家依然不允许她参加祭祀,此时祥林嫂悲剧的命运已经悄然划上了句号。

不知疲倦的劳作,或许是她唯一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一种生存方式,当这种生存方式被无理由剥夺的时候,试问,她该如何生存?当她的笑容变得冷淡死板,终日沉浸在不断地自责之中,一次次的刺痛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的伤。

这是一种求助,或者说是一种求救。可她得到的却是众人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让这样处在崩溃边缘的人彻底崩溃。从头至尾,祥林嫂一桩罪名都不应该有,她只不过是不幸的被命运带进了一个走不出来的漩涡。

她也曾试图自救,她也曾企图挣扎,却无法与残酷的现实,封建的礼数抗争。只能任由封建礼数宰割,被伪封建礼教捉弄。离开尘世,淡出人们的视线早已成为了一桩注定的悲剧。

祥林嫂是一个牺牲在旧中国的腐朽统治之下的炮灰,她要的并不多,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所有虚有的骂名和罪名,她都只能独自承受。到死,祥林嫂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拯救。世界上有很多的“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有些人”是未知的,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一旦被推上了那个高度,我们能做的就只有面对与接受了。不得不说,鲁迅以祝福为题,即使一种讽刺也是一种祈祷,借由这种社会矛盾让这部伟大的悲剧更加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回到文本,文中的“我”不知不觉的吸引了我,那么祥林嫂的死与“我”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祥林嫂突然提出的问题,让“我”促不及防,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必须要在道德与科学之中做一个取舍。如果我选择了道德,告诉祥林嫂,对于魂灵这种事情是有的。

这就证明了祥林嫂在离开尘世之后,可以见到自己死去的丈夫,还有自己死去的儿子,也不得不面对一女二夫的伦理制裁。如果我选择了科学,告诉祥林嫂这个世界上没有魂灵,首先这证明了祥林嫂不用接受道德伦理的制裁、封建礼教的肆虐,其次这也无情的证明了祥林嫂无法见到自己已故的亲人,这就是鲁迅文学的矛盾的地方,同样也是文中饱读诗书的“我”的矛盾所在。

所以在回答祥林嫂的时候才有了“悚然、钉、遭了芒刺一般”,“不如说有罢”,“吞吞吐吐地说”,“然而也未必”,“实在,我也说不清”,可以看出,“我”所做的回答全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我”不敢给祥林嫂一个清楚的答案,这种问题本身就不存在答案。

最终,为了不给末路的人增添烦恼,“我”还是选择了违背科学,告诉祥林嫂有魂灵。

祥林嫂的死,也就成了注定的事情,如此看来,祥林嫂应该是幸福的死去的,也是带着恐惧死去的。这便是鲁迅的残忍,活着的时候,祥林嫂要面对人们的嬉笑怒骂,冷嘲热讽,承受伦理缺失的残酷制裁。死了还要面对不知有无的地狱阴司的拷问,妖魔鬼怪的肆虐。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其次,再来看看鲁镇这个大环境和祥林嫂这个小人物之间有什么必然或者偶然的关系。在鲁镇中,有害人的,也有被害的,同样也存在既害人又被害的。

四叔,这是个看似秉承封建礼教、伦理观念的虚伪之人,他为了让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借助封建礼教来毒害他人,并不是个虔诚的信教徒。封建礼教在他手中不过是个实行对他人的压迫和残害的工具罢了,所以他是个害人的人。

转眼看看四婶,先不说她是否真的同情祥林嫂,我觉得她很值得我们同情。她是四叔手中的一颗棋子,是被封建礼教洗脑的一个傀儡。她对祥林嫂的说的话,看似不冷不热,实则句句致命,她有心无心的一次次给祥林嫂思想上的压迫和束缚,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她是个被害的,被四叔至高无上的权利所压迫,被封建礼教所深深毒害。

柳妈,这是个和祥林嫂处在一个阶级的人物,他们都是底层人民。唯一的不同,就是祥林嫂被迫打破了伦理道德,所以遭到了所有人的歧视,包括这个和她同样受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民柳妈。对于柳妈,她是个即可恨又可怜,既可悲又可恶的人,所以她是个被害的也是个害人的,难以权重。

卫老婆子,这个送祥林嫂来,又绑祥林嫂走的小人,从头至尾我在卫老婆子身上看到的都是一种奴性,她只为金钱和伦理工作,完全没有思想和情感,她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毒害,又利用封建礼教去毒害她人的人。所以,卫老婆子也是一个害人的和被害的。

这四个人物基本构成了“鲁镇”,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残害,伦理道德丧失的小社会。同情本是人性之美,在此却成为了最丑恶的人性。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世态炎凉的鲁镇,才让祥林嫂最终沦为了封建礼教的阶下囚。这是个人吃人,礼教吃人,人吃礼教的复杂社会。

没有人是封建礼教虔诚的信教徒,他们或多或少都为了生存做出了一些取舍。至少他们还有选择的余地,而悲剧的祥林嫂从头至尾,都不能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鲁迅笔下的绝情,不留余地,让人感受到压抑和沉重,从而情不自禁的去同情去可怜去思考,我想这也是鲁迅文学富有感染力的一个方面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死,不全然是封建礼教的残害。人的私欲和人性的丑恶也从中作梗。所以,最终我们可以看出,大环境的确对祥林嫂有着致命的影响,这个大环境影响着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所有小人物,就这样使人们的思想麻木,对现实完全没有质疑,沦为阶级统治,封建礼教毒害之下的傀儡。只有鲁迅,还保持着清醒,并且选择用文字抗争,恐怕也只有他敢这样做了。

鲁迅先生虽然生活在一个残酷的“吃人社会”中,却保持着异于常人的理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其中,并不是谁都能做到客观的,特别是对于一个感情充沛、内心细腻的人来说。鲁迅也不是生来就这么抗争的,封建礼教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只不过没有那么深罢了。

他还是能够用科学知识支配自己,用文化素养和独到的思想与吃人的社会斗争,以自己的思想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民族魂”,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一定是他在符合适宜的时候说出了符合适宜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