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日军 回望王铭章112师:从日军手中夺回第一座城

2018-1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山西平遥古城,南门.夕阳西下,73岁的范保贵拄着拐杖,掂着马扎,来找一个个老友拉呱.在渐行渐远的往事里,范保贵总不忘跟老友聊起:"听老辈说,四川兵曾从日军手里,夺回过平遥城."比范保贵了解得更多的是平遥县老干部郝生英:日军第一次占领平遥是1937年11月,占领时间不长,就被川军王铭章的部队联合当地军民给赶出去了.王铭章日军 回望王铭章112师:从日军手中夺回第一座城与他们的记忆相呼应,王铭章部队122师731团3营8连排长叶光文曾回忆说,他所在的部队打探到日军守城部队力量薄弱,遂发起突

山西平遥古城,南门。夕阳西下,73岁的范保贵拄着拐杖,掂着马扎,来找一个个老友拉呱。在渐行渐远的往事里,范保贵总不忘跟老友聊起:"听老辈说,四川兵曾从日军手里,夺回过平遥城。"比范保贵了解得更多的是平遥县老干部郝生英:日军第一次占领平遥是1937年11月,占领时间不长,就被川军王铭章的部队联合当地军民给赶出去了。

王铭章日军 回望王铭章112师:从日军手中夺回第一座城

与他们的记忆相呼应,王铭章部队122师731团3营8连排长叶光文曾回忆说,他所在的部队打探到日军守城部队力量薄弱,遂发起突袭,收复了平遥。虽然只缴获了200匹战马,但也算是第一次打了个小小的胜仗。

或许,正如叶光文所说,收复平遥和他日后经历的滕县保卫战相比,只是"小小的胜仗",以至于如今在《平遥县志》里,尚未见到"川军收复平遥"的记载。事实上,叶光文所属部队是山西抗战中收复县城的首支部队。川军的浴血奋战,已经留在平遥古城的记忆里。

王铭章日军 回望王铭章112师:从日军手中夺回第一座城

川军的决心收复平遥,为川军正名

山西平定县东回村首战中,北路川军一天伤亡1800多人。此后的晋东会战里,凭着一腔热血,拿着四川造枪支一个劲儿往前冲的川军,难敌日军的飞机、大炮,伤亡惨重,却大受委屈——友军嘲笑道:"川军是最糟的杂牌军。"

王铭章日军 回望王铭章112师:从日军手中夺回第一座城

不料,有着较好装备的友军,面临的形势也变得很糟。1937年11月4日,从忻口赶来的日军到达太原,太原保卫战打响。有守城将军之称的傅作义没能守住太原,11月9日,太原沦陷。差不多同时,突破娘子关的东路日军占领距太原不远的榆次。日军还通过榆次,直插太原以南150公里的平遥。

有资料提到,1937年11月5日、6日,在太原保卫战如火如荼进行时,日军出动飞机轰炸过平遥城:先炸火车站,又炸毁邻近的一段北城墙,接着轰炸县政府,炸弹落到东石头坡王姓院四周,炸毁门楼一座。11月9日,太原失守当天,日军石田部队20多名骑兵、3000多名步兵从祁县出发,入侵平遥县城,在北门、东门外打机关枪,由南门进入,把守了城门。

可以对此佐证的是,"山西纪实:晋中大事记"中记载:"11月7日,日军攻陷太谷县城,杀死居民320多人。"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沿交通线,从榆次过了太谷、祁县,就到了平遥。

据称,日军进入平遥后,平遥电报局长为维持电讯最后一分钟通畅来不及退走,誓死不当亡国奴,夫妇俩投缳自尽。日军烧杀抢掠,商户损失不小,祟丰厚商号尤为惨重,所存小麦全被抢走,充当了日军的军粮和战马饲料。

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落入敌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差不多同时,川军受命移至洪洞县城休整。没过几天,川军接到命令,要求迅速占领洪洞西南方向100多公里的韩信岭,并派部队在平遥一带阻敌南下。川军41军122师驻地最靠近平遥城,师长王铭章和师参谋长赵渭滨摩拳擦掌,意欲收复平遥,得到41军军部同意。

从天府之国千里迢迢赶到山西抗战的川军,肚里早就憋着一股气。叶光文曾感叹:我当兵最窝囊的就是晋东,打得最窝囊,连日本人什么样都没看清楚,我们就死了几百人,摆在路上。

撤退中,有川军砸开无人看守的晋军军用仓库,获得一些物资。此事传出去,就传成了川军公然抢晋军的装备,又让川军窝了一肚子火。在平遥,他们要证明一回自己。

王铭章有此雄心还在于,其部队对平遥城敌情进行过详细的情报侦察和收集,平遥城内只有日军一个骑兵分队,600多人。这点日军和他的力量相比,他稳操胜券。

川军的行动伏击找粮日军,包围平遥城

经过仔细研究,王铭章决定,先悄悄把师部推进到平遥县城北区,进一步了解敌情。在他的计划里,将由364旅(实际上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负责主攻,在城门口埋伏,伺机歼灭城内之敌,攻占城池;366旅(实际上也只有一个团兵力)为助攻,在铁路和公路线上埋伏,与老百姓一起破坏铁路,阻击逃跑日军、阻挡日军援兵。

364旅正是在东回村首战中遭遇日军、损失惨重的王志远旅。在晋东,经过两个星期的作战,41军伤亡近半,为利于今后作战,军长孙震整编部队,每旅两个团并为一个团,122师2个旅4个团缩编为2个团,旅番号继续保留。

行动前,王铭章又派出侦察部队对敌情进一步侦察。很快,侦察部队掌握到,驻扎在平遥县城的日军骑兵,实际上是警戒性质的太原城外围哨兵部队。这些骑兵,一般都不外出,只是偶尔分成两个小队行动,一队守在城里,一队在周边出没。

侦察部队还了解到,日军占领平遥县城后,在城内组织维持会,构筑工事,在全城到处搜查粮食。然而,由于缺乏粮草,日军在平遥城内度日艰难,不时到附近村庄搜刮。

王铭章得报后,一面派部队换上老百姓衣服,在城外村庄埋伏,一面设法联络地方政府,组织力量到附近去拆卸铁路,破坏平遥日军逃跑之路。

据夔剑等人著的《川军——国民党四川军队正面战场抗战秘闻》讲述,负责联系地方政府的鲁江平,很快找到了当时的平遥县长程贵和。程贵和听到川军决定收复平遥,很是感激,组织老百姓把铁轨和枕木拆了,用马车、牛车运到122师师部指挥所附近,还征集一些铁匠、木匠、泥匠,帮助部队利用从晋军仓库得到的黑火药自造手榴弹、地雷并打制大刀。

机会很快来了。11月中旬的一天,平遥城内日军小股部队出城找粮。122师游击部队在当地老百姓的配合下予以伏击,日军仓皇逃跑。

日军逃回城后,负责人中村少佐听到的消息是中国军队只有一个骑兵连,随即改派一个小队长带一队骑兵赶来追杀。来的100多日军遭到王铭章一个步兵团的伏击,伤亡惨重。中村见状,方知形势不妙,打算据城墙固守待援,结果电话打不出去了。

紧接着,有士兵来报告说,大量中国军队开到平遥南门城下,但他们没有攻城,只是在城周围守着。中村到城楼察看,发现川军正源源不断开到平遥城周围,知道平遥城已不可能防守了,只好下令弃城,从北门逃走。

日军刚出城不远,遭到366旅先头部队的伏击。特别是在过河的地方,桥早已被川军炸断了,在涉水过河时,日军兵马在枪林弹雨中纷纷倒下。

川军的胜利干掉四百骑兵,进驻平遥城

按照叶光文的记忆,他所在的部队打探到日军守城部队力量薄弱,发起突袭,收复了平遥,虽然只缴获了200匹战马,但也算是第一次打了个小小的胜仗。此外,没有更多阐述。遗憾的是,叶光文在2013年6月逝世,迄今为止,没有参战老兵能出来详细讲述这段历史了。

平遥县老干部郝生英的讲述也挺简单:日军第一次占领平遥是1937年11月,占领时间不长,就被川军王铭章的部队联合当地军民给赶出去了。

在平遥,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询问过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隐约记得或是听长辈说过,有川军来过平遥并从日军手里收复了平遥。提起那个年代在平遥的中国军队,他们对高桂滋的部队印象更深。

平遥县文化系统一名官员分析,当地人对川军收复平遥这段历史印象模糊的原因可能在于,川军收复平遥本身不是一场大仗,而且川军在平遥守的时间并不长。他说,当地人对高桂滋部队有印象,可能在于日军第二次来到平遥时,也就是1938年2月,遭到高桂滋部的激烈抵抗。其中,史营长身中数弹,弹尽拔抢自戕,血洒平遥古城。迄今在平遥古城仍有"弹痕"景点,无形中强化了人们对高桂滋部驻守平遥的印象。

又或许,一提起王铭章,人们就想起滕县保卫战,把他收复平遥的事给忽略了。好在,如今不少平遥人开始注意起川军当年的事迹。

按照《川军——国民党四川军队正面战场抗战秘闻》里的讲述,在收复平遥这一仗,川军最终消灭了日军400多名骑兵,有200多名骑兵逃走。随后,122师收拾完战场,把战利品抬向平遥城,城里的百姓早已把封堵了的城门打开,让大部队进城,各城门洞由川军和当地军民一起守卫。

这是整个山西战场从日军手上光复的第一座县城,而且还歼灭了不少日军骑兵,缴获了不少军用物资,川军将士和平遥百姓都很兴奋。有老百姓还把为过年准备的鞭炮拿出来燃放,欢乐之声回荡古城。

122师师长王铭章得到捷报后,随即和师参谋长赵渭滨率师部进驻平遥城。

据称,同年12月,日机曾两次轰炸平遥,一次炸毁武庙,一次炸毁中壁景堡民房,炸死一名雷姓儿童。

从1937年11月中旬川军收复平遥城,到12月底开赴鲁南,平遥古城一直固守在川军122师手中。随后,17军高桂滋的部队驻防平遥。

一场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王铭章和他的122师。由于日军相继侵占南京、济南,并企图南北夹击打通津浦铁路。国民政府军委会急调各路大军保卫徐州。1938年1月上旬,122师受命部署在山东滕县以北。

在那里,在山西战场曾大受委屈的川军122师,要在一场与城共存亡的生死决战中,迎来深刻改变日军战略的大捷。

山西榆次惨案:川军上千学生兵被屠杀

川军收复平遥的往事显得有些模糊,牺牲的川军大多没有留下姓名,没有墓碑。与他们相比,在榆次遭遇惨案的川军学生兵,幸好还有片纸记录,存于厚重的历史夹缝中。

"山西纪实:晋中大事记"记载,1937年11月4日,日军20师团分两路向榆次、太原奔袭,行至榆次县鸣谦镇小南庄与川军交火,川军死伤1000多人,榆次县城沦陷。

在那天,突破忻口防线,气势汹汹合围太原的一股日军,沿一条官道进入涧河(属汾河水系,流经晋中寿阳和榆次)两岸。

不料,一支由四川青年学生组成的学生兵,竟与其平行行军。这些学生军都是巴蜀大地满腔热情的爱国青年,年龄在十八九岁到二十四五岁之间,没有经过什么军事训练,且在武器装备还未领到的情况下,就被编到22集团军,北上抗日。

危险不期而至。在榆次鸣谦镇的小南庄,学生兵遭遇日军了。

川军学生兵凭着一腔热血与日军搏斗,有的士兵连手榴弹都不会扔,仍以背包为掩体仓促应战。日军向川军开火。最后把川军团团包围,开始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

日军将被俘的川军青年赶进洼地,架上机枪扫射。川军青年成片倒下,洼地里尸体纵横。

有的日军将缴了枪的川军俘虏押起来,拉下他们身上的毛巾,将他们双手交叉捆住,押到打谷场上,用刺刀捅得半死,再扔进柴草堆里活活烧死;鸣谦镇南口有一面刻有"鸣谦"两个大字的照壁,日军将200多川军逼到照壁下,用机枪扫射,进行集体屠杀;在鸣谦镇一家猪圈里,日军把负伤的川军青年捆起来,一个个扔进猪圈,高高堆成大堆,然后浇上汽油,把他们活活烧死……

整整一天的大屠杀,整个小南庄和鸣谦镇村里村外像血洗一般,川军战士近千人死于日军之手。

那些在父母眼中还是娃儿的青年,就这样走了,牺牲在距家乡千里之外的抗日前线,倒在北国深秋的寒风中。

与小南庄相邻的村子,年长的老乡大都听说过川军血染涧河的惨案。之前,人们还能偶尔在河沟河滩附近挖出一些骸骨,"牙齿白白的,一看就年纪轻轻……"除了留存在老人记忆中的片言点滴,再问那些娃们还有什么遗存,大家都茫然地摇摇头。

78年过去了,当年川军学生兵的牺牲之地已变成高楼林立、绿树环绕的高校新城。曾经潺潺流淌的涧河也早已干涸。自东南向西北延伸的涧河,从簇新的太原理工大学和太原师范学院斜穿而过。

同样是十八九岁的年纪,学子们怀揣梦想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但谁又能想到,那年深秋,那些与他们一般年纪的川军青年,长眠在这异乡的土地上,长眠在他们日日生活学习的地方。没有墓碑、没有姓名,甚至没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