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诗词选 于右任:《望大陸》賞析

2019-05-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03年3月18日,新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提問說:"新一屆政府成立以後,在兩岸關係上有哪些問題要有所推動?您個人的期待又是什麽?"溫家寶總理十分激動地引用了一首詩作答:"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整個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于右任诗词选 于右任:<望大陸>賞析說起臺灣我就很動情,不由的使我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國民黨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臨終前寫過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

 2003年3月18日,新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提問說:“新一屆政府成立以後,在兩岸關係上有哪些問題要有所推動?您個人的期待又是什麽?”溫家寶總理十分激動地引用了一首詩作答:“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整個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于右任诗词选 于右任:《望大陸》賞析

說起臺灣我就很動情,不由的使我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國民黨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臨終前寫過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這是多麽震撼中華民族的歌詞。” 溫家寶總理爲什麽稱于右任爲“辛亥革命的老人、國民黨元老”呢?于右任的詩歌爲何讓溫家寶總理如此動情呢?

于右任诗词选 于右任:《望大陸》賞析

于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考中舉人後,因效法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披頭散髮,脫卻上衣,光著膀子,右手握刀,請友人拍照留念,表明自己反對滿清統治的決心。

在日本見到了渴慕已久的孫中山先生,並加入了同盟會。1907年創辦反清的《神州日報》,以後又先後創辦了《民呼報》、《民籲報》、《民立報》,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在民衆中贏得了“先生一支筆,勝過十萬毛瑟槍”的美譽。

在國民政府中,于右任曾先後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後又長期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1949年被裹挾到臺灣孤島,晚年備感孤寂,十分思念大陸與故鄉。《望大陸》寫於1962年1月24日,即于右任逝世前兩年,這是一篇以思念故鄉渴望祖國統一爲主題的傑作。

《望大陸》原本是一首無題詩歌,生前並非發表。1964年于右任先生辭世後,是他的秘書在整理他的遺物時從他的日記中發現了這首詩。這首詩一經披露,就不脛而走,爲人們爭相傳頌,於是有人將這首無題的心靈悲歌或命名爲《望大陸》,或稱它爲《國殤》。

全詩共三節。

第一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見到海峽兩岸統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歲的飄泊孤島的老人對大陸的強烈的眷戀之情。作爲一位辛亥革命老人,他曾親歷中華民族被異族蹂躪的歷史,甲午海戰中國慘敗、八國聯軍縱火圓明園、日本帝國主義長期割占臺灣。

他親眼目睹一個曾經輝煌過的國家就這樣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他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也正是爲了致力於祖國統一、民族昌盛,“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孫中山與于右任等所有辛亥革命志士的共同意願。

雖然鬥轉星移,至1962年,外國列強早已被驅逐出了大陸,但臺灣還孤懸海外,美國仍有部隊長期駐守臺灣,這樣的國家現狀當然是一個辛亥革命老人心中永遠的傷痛。更何況,此時的詩人已經走近人生的終點,卻又看不到兩岸統一的一線曙光,萬千感慨,凝聚於心,怎能不化作詩行噴湧而出,吟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這樣的詩行。

第二節是痛徹骨髓的思鄉曲,大陸有他的好友,更有他的至親。1949年于右任離開大陸,他的結髮妻子高仲林和長女于芝秀還留在大陸。即使身困孤島,于右任仍對高仲林一往情深,晚年對妻子更是倍加思念。1958年,他與高仲林結婚六十周年的金婚紀念日前夕,他一手撫摸著夫人早年爲他親手縫製的布鞋布襪,一手揮毫賦詩一首:“兩戒河山一枝簫,淒雨吹斷咸陽橋。

白頭夫婦白頭淚,留待金婚第一宵。”這一首《憶內子高仲林》,讀來真是令人愴然淚下,政治的淒風冷雨就這樣將一對夫妻一個阻隔在故鄉陝西咸陽,一個吹送到隔海的孤島,幾十年了,但詩人仍然在金婚紀念日前夕表白了對結髮妻子的不盡的相思之情。

第三節,“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這是仰天的叩問,四顧的茫然,天高地闊,就是不能見到自己的大陸和家鄉。歸期遙遙,此生是沒有希望,山長水闊,何處才能望見故鄉?生不能回到大陸與故鄉,我死了,那就將我葬在臺灣的最高的山峰之巔吧!

總有一天臺灣會回到大陸的懷抱。如果要等一萬年,那就讓我的忠魂在那高山之上站立一萬年!在這一節中,詩人借用了屈原《九歌·國殤》中的“國殤”一詞。“國殤”就是爲國家而死的人,于右任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自己的祖國,以“國殤”來自況,是當之無愧的,同時也借“國殤”一詞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情愫。

一位臺灣詩人余光中曾說“我的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說的就是自己的文化的根在大陸,在《楚辭》所代表的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屈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愛國詩人,他行走在汩羅江畔,吟出了《離騷》,也唱出了千年萬代中華兒女共同的愛國心聲。于右任把自己比作“國殤”,捧出的正是一顆爲祖國而生爲祖國而死的忠魂。

于右任創作《望大陸》既沒有採用律詩的形式,也沒有選擇使用絕句,而是採用了屈原創造的“楚辭”的格式,這並不是偶然的,其用意也正是在於“楚辭”的詩歌形式能更切實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愛國與思鄉的情感。于右任仰慕屈原的愛國情操,他借用屈原的“楚辭體”來表白愛國思鄉的情思正是我們常說的愛鳥及人的常理常情的具體表現。

同時,“楚辭體”典雅古樸,與詩人所要表達的深沈的情感也是一致的。儘管全詩明白如話,但卻不失凝重莊嚴。

 1964年,于右任逝世後,儘管治喪委員會並沒有按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臺灣的最高峰,但臺灣的愛國民衆還是發起了“每人一元”的捐款活動,用這筆募集的資金爲于右任塑了一尊高3米的半身銅像,將它豎立于臺灣最高山峰——玉山之巔。銅像面向大陸,詩人的表情嚴肅,目露愁態,凝視著遠方,詩人的遺願總算得到了一個補償。

于右任,一個值得中華兒女世代景仰的辛亥革命老人,一位贏得了海峽兩岸愛國民衆共同尊敬的詩人。有報道說,主張“台獨”的所謂“臺灣總統”陳水扁對於右任先生是狠之入骨,于右任先生矗立在臺北市街道的另一尊銅像已被他下令拆遷。

據說他還揚言要將矗立於玉山之巔的于右任銅像也要加以銷毀。陳水扁能拆毀于右任的銅像,不過,他卻無法制止海峽兩岸人民對於右任的懷念,無法阻止人們對於右任愛國詩篇《望大陸》的傳頌。只要屈原的《離騷》還有人傳頌,只要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陸》還能扣動人們的心弦,我們的中華魂魄就仍然存在。

于右任诗《望大陆》诗歌赏析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之殇

 2003年3月18日,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提问说:“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在两岸关系上有哪些问题要有所推动?您个人的期待又是什么?”温家宝总理十分激动地引用了一首诗作答:“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的使我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歌词。” 温家宝总理为什么称于右任为“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元老”呢?于右任的诗歌为何让温家宝总理如此动情呢?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中举人后,因效法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披头散发,脱却上衣,光着膀子,右手握刀,请友人拍照留念,表明自己反对满清统治的决心。

在日本见到了渴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并加入了同盟会。1907年创办反清的《神州日报》,以后又先后创办了《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民众中赢得了“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的美誉。

在国民政府中,于右任曾先后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后又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1949年被裹挟到台湾孤岛,晚年备感孤寂,十分思念大陆与故乡。《望大陆》写于1962年1月24日,即于右任逝世前两年,这是一篇以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为主题的杰作。

《望大陆》原本是一首无题诗歌,生前并非发表。1964年于右任先生辞世后,是他的秘书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他的日记中发现了这首诗。这首诗一经披露,就不胫而走,为人们争相传颂,于是有人将这首无题的心灵悲歌或命名为《望大陆》,或称它为《国殇》。

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见到海峡两岸统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岁的飘泊孤岛的老人对大陆的强烈的眷恋之情。作为一位辛亥革命老人,他曾亲历中华民族被异族蹂躏的历史,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八国联军纵火圆明园、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割占台湾。

他亲眼目睹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国家就这样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也正是为了致力于祖国统一、民族昌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与于右任等所有辛亥革命志士的共同意愿。

虽然斗转星移,至1962年,外国列强早已被驱逐出了大陆,但台湾还孤悬海外,美国仍有部队长期驻守台湾,这样的国家现状当然是一个辛亥革命老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更何况,此时的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万千感慨,凝聚于心,怎能不化作诗行喷涌而出,吟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这样的诗行。

第二节是痛彻骨髓的思乡曲,大陆有他的好友,更有他的至亲。1949年于右任离开大陆,他的结发妻子高仲林和长女于芝秀还留在大陆。即使身困孤岛,于右任仍对高仲林一往情深,晚年对妻子更是倍加思念。1958年,他与高仲林结婚六十周年的金婚纪念日前夕,他一手抚摸着夫人早年为他亲手缝制的布鞋布袜,一手挥毫赋诗一首:“两戒河山一枝箫,凄雨吹断咸阳桥。

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这一首《忆内子高仲林》,读来真是令人怆然泪下,政治的凄风冷雨就这样将一对夫妻一个阻隔在故乡陕西咸阳,一个吹送到隔海的孤岛,几十年了,但诗人仍然在金婚纪念日前夕表白了对结发妻子的不尽的相思之情。

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仰天的叩问,四顾的茫然,天高地阔,就是不能见到自己的大陆和家乡。归期遥遥,此生是没有希望,山长水阔,何处才能望见故乡?生不能回到大陆与故乡,我死了,那就将我葬在台湾的最高的山峰之巅吧!

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大陆的怀抱。如果要等一万年,那就让我的忠魂在那高山之上站立一万年!在这一节中,诗人借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的“国殇”一词。“国殇”就是为国家而死的人,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是当之无愧的,同时也借“国殇”一词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愫。

一位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说“我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说的就是自己的文化的根在大陆,在《楚辞》所代表的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屈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诗人,他行走在汩罗江畔,吟出了《离骚》,也唱出了千年万代中华儿女共同的爱国心声。于右任把自己比作“国殇”,捧出的正是一颗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死的忠魂。

于右任创作《望大陆》既没有采用律诗的形式,也没有选择使用绝句,而是采用了屈原创造的“楚辞”的格式,这并不是偶然的,其用意也正是在于“楚辞”的诗歌形式能更切实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爱国与思乡的情感。于右任仰慕屈原的爱国情操,他借用屈原的“楚辞体”来表白爱国思乡的情思正是我们常说的爱鸟及人的常理常情的具体表现。

同时,“楚辞体”典雅古朴,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深沉的情感也是一致的。尽管全诗明白如话,但却不失凝重庄严。

 1964年,于右任逝世后,尽管治丧委员会并没有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台湾的最高峰,但台湾的爱国民众还是发起了“每人一元”的捐款活动,用这笔募集的资金为于右任塑了一尊高3米的半身铜像,将它竖立于台湾最高山峰——玉山之巅。铜像面向大陆,诗人的表情严肃,目露愁态,凝视着远方,诗人的遗愿总算得到了一个补偿。

于右任,一个值得中华儿女世代景仰的辛亥革命老人,一位赢得了海峡两岸爱国民众共同尊敬的诗人。有报道说,主张“台独”的所谓“台湾总统”陈水扁对于右任先生是狠之入骨,于右任先生矗立在台北市街道的另一尊铜像已被他下令拆迁。

据说他还扬言要将矗立于玉山之巅的于右任铜像也要加以销毁。陈水扁能拆毁于右任的铜像,不过,他却无法制止海峡两岸人民对于右任的怀念,无法阻止人们对于右任爱国诗篇《望大陆》的传颂。只要屈原的《离骚》还有人传颂,只要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还能扣动人们的心弦,我们的中华魂魄就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