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7-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3年8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历史研究所承办的"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史学界的专家学者.顾先生家乡代表及顾先生亲属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历史所副所长辛德勇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原历史研究所所长.现清华大学终身教授李学勤.苏州市***副***盛家振.原中山大学副校长张荣芳先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钱宗范教授.苏州大学历史系叶林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士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利

2003年8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历史研究所承办的“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史学界的专家学者、顾先生家乡代表及顾先生亲属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历史所副所长辛德勇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原历史研究所所长、现清华大学终身教授李学勤、苏州市***副***盛家振、原中山大学副校长张荣芳先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钱宗范教授、苏州大学历史系叶林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士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利娜、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所岳升阳先生等也分别作了大会发言,他们对顾颉刚先生在我国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对其治学理念和方法、学术风格和人品,以及他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都做出了高度评价。

朱佳木副院长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顾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研究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充分肯定了其一生在学术园地辛勤耕耘,创辟路径,作育人才的治学精神。朱佳木同志指出,顾先生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建者,其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开辟了中国古史研究的新局面;他是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开拓者,他用神话、戏剧、歌谣、故事、传说、宗教等民俗语学材料印证古史,把民间文化和民众生活纳入学术研究的轨道,用传统的治学方法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顾先生还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他创办的“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造就了“禹贡”学派,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培养了整整一代人才。

他认为,在顾颉刚先生的学术生涯中,他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唯物史观的态度上。我们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他,更应该学习他对真理不断追求的精神、刻苦治学的精神、经世致用的精神以及提携后进的精神。历史研究所党委***、副所长刘荣军宣读了历史所所长陈祖武先生的发言稿。陈祖武先生的发言指出,顾颉刚先生是学贯古今的大师,先生勤奋为学,终身以之,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明留下了十分丰富的遗产。他还引用了胡绳先生评价顾先生的话,即“他的一生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丰富的遗产,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也必须很好地继承这笔遗产。

不重视继承顾颉刚先生以及其他类似的遗产的人,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学勤先生从几个具体实例回顾了顾颉刚先生一生人格的崇高。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50年代与顾先生同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工作的经历,回顾了顾颉刚先生一生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大的胸怀以及热爱和关心青年人。他说,顾先生的一生都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李学勤先生个人不赞成“古史辩”为一派,而是当作一个探讨古代文化的“园地”。因为自1923年4月出版《古史辩》第一册,其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倾向、不同的观点。正如顾先生自己说的《古史辩》有很大的历史意义,但没有一个《古史辩》时代。我们今天更主要的是要发扬《古史辩》那种认真研究和探讨古史的精神。


盛家振先生作为顾先生家乡代表,回顾了顾先生一生情系家乡苏州,在学术研究的倥偬之间倾注了无限的热爱和关心。他在讲话中说,是苏州的悠久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文化熏陶和孕育了他,为他日后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一代宗师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对苏州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顾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保护苏州的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奉献了自己的热忱和才智。顾先生从1918开始,在一、二年内搜集了苏州民间歌谣数百首,他从中选了100首,加上注释,编成《吴歌甲集》,开了现代民间文学史上吴歌研究之先河。同时,他收集史料,以苏州民歌进行研究,写成《苏州近代乐歌》详述吴地民歌自春秋以来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点。

以及与刘万章撰定的《苏粤的婚丧》,为周振鹤的《苏州风俗》一书作序,从而揭开了苏州民俗学研究新的一页。顾先生还对发展故乡的文博事业倾注了无限的深情和心血,他热爱家乡,奉献家乡,我们因他是苏州人而自豪,更为他的一生取得的成就而骄傲。
张荣芳先生从学科建设、图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优良学风的形成等三个方面,谈到顾颉刚先生为中山大学早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说,顾先生主办《民俗周刊》,创办民俗学会,主编《民俗学会丛书》,举办民俗学传习班,组织团体赴云南进行田野调查研究等,为中山大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并且为中大文史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使文史科的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走在全国各大学的前列。

顾先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推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的学风,为我们树立的典范,我们应该学习、继承顾颉刚先生留给我们丰富的遗产,作为建设国内外一流的中山大学之用。
钱宗范先生从对顾先生“古史辨”和“层垒地堆积成的古史说”、开拓中国边疆史地学研究及关怀学术后辈的学术人品等三个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层垒地堆积成的古史”说和“古史辨”学派的重大贡献,是对进化史观的树立和理性精神的发扬奠定了学术理论基础。它提出了必须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古史,历史研究的结论必须建立在有充分资料证明的基础上,必须求真务实。


叶林生先生从创新是古史研究的灵魂方面论述了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古史研究中的创新精神,即顺应时代潮流,“挑战前人”,以主体的姿态审视历史,探索古史演变的规律。叶指出,顾先生在古史研究中,挣脱旧的羁绊,他不是简单的承袭前人的研究结果,而是站在时代的新高度进行审视、评判,决定取舍。他在对崔述、康有为、章太炎等前人的著作,既承袭了前人之“是”,又抛弃了前人之“非”,所表现的独立见解,创新意识,是前无古人的。
朱士光先生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深切感到顾先生炽热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的学术眼光。顾先生办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的一个直接动因就是为了揭穿我们的东邻蓄意侵略我们,在历史地理的学术层面上所制造的伪证,激发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意识。


刘俐娜副研究员认为,顾颉刚先生的古史研究突破了传统史学,表现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他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对古史传说经历的考察和研究,使中国的古史研究走出了以“记述”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史学范式,为正在建立的以“解释”历史为特点的现代史学范式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在20世纪初,他与胡适等人一道努力从根本上破除封建束缚下的旧学术观念,为现代史学的建立清除了思想障碍。他大胆怀疑对中国人有着深刻影响的旧古史系统,在当时对于学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开始历史研究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会上历史所副所长辛德勇还宣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的发言稿,岳升阳先生利用多媒体形式演示介绍了禹贡遣址情况。

附:顾颉刚简历:
顾颉刚 (1893—1980.12.25),汉族,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1893年5月8日,顾颉刚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读书世家,1897年入私塾读《四书》。1906年入当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学,1908年转苏州第一中学堂,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学,醉心于文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沉迷于戏剧。1915年顾颉刚因病回家,完成《清代著述考》二十册,对清代学术有较深领会。1916年转北大本科,读哲学。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1921年,顾颉刚改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部助教,任《国学季刊》编委,编点《辨伪丛刊》。

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部书馆,编纂中学历史教科书,1923年底,顾颉刚离开商务印书馆,回北大研究所,担任《歌谣》周刊编辑。1925年赴厦门大学任国学院研究教授。1927年4月,赴广州中山大学,后担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等。 1929年5月,顾颉刚到北京,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主编《燕京学报》。1935年初,顾颉刚曾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主编《史学集刊》。“七.七”事变后,顾颉刚赴西北工作,1937年9月,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编印《老百姓》旬刊。1938年10月,顾颉刚到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在《益世报》上辟办《边疆》周刊。

1939秋,顾颉刚到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 1941年春,赴重庆主编《文史杂志》。1944年秋,受聘齐鲁大学重任国学研究所主任。1945年任交通书局总编辑。1946年主编《文讯》,完成《晋文公》等著作。1946年秋,赴西北,任兰州大学教席。1947年担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编辑,创办《民众周刊》,完成《当代中国史学》等重要著作。1948年7月,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兼复旦大学教授。1949年秋,任诚明文学院中国语文系教授兼主任,又兼震旦大学教授。 解放以后,顾颉刚任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

1951年任上海学院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担任《资治通鉴》总校。1971年开始,担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总校工作,1977年完成, 该年,担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学术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民研会副***等职。还曾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87岁。
顾颉刚先生于20世纪初期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引起了当时学界对古代史料真伪的考辩,产生了“古史辩学派”,是我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他以民俗学材料印证古史,并对歌谣、故事、风俗等进行开拓性研究,是中国民俗学的倡导者。30年代他又创办禹贡学会,出版《禹贡》半月刊,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培养了整整一代人材。顾先生一生治学、著作等身,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应毛***、周总理之请,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别》和《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