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宋世雄之子 著名播音员宋世雄成功的秘诀:天才就是入迷配音

2017-06-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提起宋世雄,不要说喜欢体育的,就是每个爱看电视或爱听广播的中国人,差不多都熟悉他,熟悉他那富有特殊魅力的声音. 我是记者,曾有幸多次见过宋世雄.有一次,听他谈世界排球比赛内幕,那精采的细节一串串从他嘴里奔涌而出,在场的人简直听呆了!我当时就想,宋世雄啊,宋世雄.你为什么不当个作家?哪怕是业余的,就凭你的才华和占有那么多"珍宝",该有多少佳作问世!可惜,几乎见不到宋世雄的文章,他总是满世界飞来飞去,说球说球说球. 我忽然明白了,说球不就是宋世雄最伟大的作品吗?如果,他什么都喜欢,什么都

提起宋世雄,不要说喜欢体育的,就是每个爱看电视或爱听广播的中国人,差不多都熟悉他,熟悉他那富有特殊魅力的声音。 我是记者,曾有幸多次见过宋世雄。有一次,听他谈世界排球比赛内幕,那精采的细节一串串从他嘴里奔涌而出,在场的人简直听呆了!

我当时就想,宋世雄啊,宋世雄。你为什么不当个作家?哪怕是业余的,就凭你的才华和占有那么多“珍宝”,该有多少佳作问世!可惜,几乎见不到宋世雄的文章,他总是满世界飞来飞去,说球说球说球。

 我忽然明白了,说球不就是宋世雄最伟大的作品吗?如果,他什么都喜欢,什么都去争第一,我们还有今天的宋世雄吗? 有位作家说得好: “宋世雄的‘说球’连着千万个球迷的心!” “宋世雄是攀登着‘说球’高峰的天才!

” 1983年,首都人民投了宋世雄神圣、庄严的一票,他光荣地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这表明了人民对他的信任。 据说,有一天,宋世雄的肠胃病复发了,被送进某医院打点滴、观察,几个小时后仍不见好转,需要住院治疗。

给他治病的大夫认出他是宋世雄,就和其他大夫商量,让他住高干病房。宋世雄听见了坚决不肯去。大夫劝他说:“你宋世雄对人民贡献大,现在病了。我们得精心护理啊!

”往病房送他的时候,不巧电梯停止运行,需要把他抬上楼去,周围的人听说要抬宋世雄,都争着来帮助。宋世雄住院十多天,每逢探视时间,总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送来水果和点心。这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厚爱。 是的,宋世雄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是一个攀登上“说球”高峰的天才。

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在杜相忱的《一个攀登者的足迹》中,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这一切。 从“小球迷”开始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宋世雄刚读完小学四年级。

和许多男孩子一样,童年的宋世雄酷爱读英雄的故事,立志长大当个兵。为了练出一个好身体,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体育锻炼。他对“球”尤其感兴趣,经常活跃在篮球场上和乒乓球台旁。 由于学校篮球场地少,宋世雄常约几个同学起早、贪黑,趁人少时练球。

一个严冬季节的星期六晚上,宋世雄又约几个同学第二天早上6点钟到校练球,特别讲好:准时到场准时练。 不料,第二天早晨,宋世雄推开门一看,眼前的屋顶、树上、地上白茫茫一片,原来昨夜下了一场大雪。

这时,几个同学来找他了,有的说:“今天彻底吹灯!”有的说:“这几天都打不成球了!”还有的提议:“咱们玩打雪仗得啦!”宋世雄听了大家的话,说:“刚才我也不想练了,可又一想,不练不行,咱们不能让这点困难给难住,对吧?”他建议说:“咱们回家找扫帚、铁锹,先把校门口、球场上的雪扫一扫,不就可以练球了吗?”同学们被宋世雄鼓起劲来了,纷纷回家拿工具去了。

 小小年龄的宋世雄,就是这样对打球上了瘾,他的“小球迷”外号也渐渐传开了。

一天,校长和体育老师把宋世雄叫到了办公室说:“你讲话流利,嗓音宏亮,又是个中队长,也会组织同学活动,从下星期起,你每天带领全校同学做课间操,当个领操员行吗?” 宋世雄尽管过去常带本班同学做操。

对喊口令也不生疏,可在全校同学面前喊口令,他还没有过。因此,听了老师的话,他既高兴,又有些紧张。老师鼓励他说:“做什么事情不都是从不会到会吗?你能喊得好!

” 星期一的课间操就要开始了。宋世雄第次站在全校同学面前,他的心咚咚直跳。他想,我要象体育老师喊得那样带劲。于是,他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把胸脯挺得老高老高……“立——正”两个字是高八度,“向右看齐”四个字,故意用又慢又长的声调。

同学们听着他喊的,象在模仿老师但又不象,,结果成了怪腔怪调,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宋世雄羞得脸通红,手和脚都不知放哪儿了。体育老师却对他说:“今天你能站在台上认真喊口令,这就很不简单。

今后不要紧张,自然一些就会好的。” 从这一天开始,宋世雄加紧锻炼在大场合喊操的能力。放学的路上他喊着,在家里对着桌椅板凳也喊……不久,同学们惊奇得议论说:“嘿,宋世雄现在喊操真带劲儿,赶上体育老师了!

” 当“小领操员”的时候。宋世雄自然还没想到长大当播音员,但这次锻炼的结果,使他增强了一个重要素质——信心。 “说球迷”的代价 宋世雄回忆说; “初中生活最使我难忘的,是14岁读初二的那一年。

” 从那时起,他不仅喜欢球,更对张之的“说球”——体育实况转播着了迷。那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宋世雄和几个要好的伙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津津有味地谈论起晚上将举行的精采 足球赛。有的说,参赛的队具有国际水平;有的说,双方实力相当,赛起来一定激烈。

宋世雄遗憾地说:“别再说了,越说越馋人,再好,咱们谁能跑到天津看球去?” “有了,听说收音机要广播这场球赛,咱们看不上球,听听也行呀!”一个同学说。

“对呀,咱们听广播!”宋世雄和伙伴们都一下子兴奋起来。 晚饭,宋世雄只狼吞虎咽地糊弄了两口,离比赛还有半个小时,他就迫不及待的守候在家里那台快老掉牙的收音机旁。时针指向7点30分,收音机里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位听众,现在我们是在天津—……体育场,向大家转播……足球赛……”这流畅生动的话语,清晰悦耳的声音,使宋世雄听得人了神。

特别是那滔滔不绝的对比赛情况的介绍,那绘声绘色的对运动员性格特点的刻画,那精辟的分析、简洁的评论……字字句句都把他吸引住了!

他想,这不和在球场上看球一样吗?不,比到球场上看还过瘾!这么一听,运动员的名字、年龄、身高、性格……全知道了,去球场上看,哪能知道这么多呢!

 夜深了,宋世雄躺在床上睡不着,还在想着刚才听广播的事:这远在数百里外的球赛,听起来犹如近在身边。播音员那生动形象的话语,通过无线电波,划破夜空,越过千山万水,不仅传送到我的小屋,同时也传送到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都能分享球场上的快乐。

“实况转播”这个工作多了不起啊!什么时候,我也能象这位播音员那样,坐在话筒前为人们传递体育比赛的喜讯?刚才收音机里介绍,这位播音员叫张之,我要拜他为师,学会“说球”。

 此后,宋世雄去看球赛,就不象以前那样只看比分、看热闹了,而是留心运动员的特点,发现他们的习惯动作。如年维泗总把自己的球衣放在短裤外边,球射偏了,往往用手橹一下脸,似乎表示内疚;钱澄海习惯在自己的短裤后兜里放块白手帕,他常常一边运球一边指挥同伴跑动……这些,他都熟记在心。

 注意观察并记住这些情况,自然是从张之那里学来的。张之成了宋世雄最崇拜的人。他不只是一般地崇拜,而是入了迷!只要知道有张之“说球”,他就场场不落地听,并全力记录 张之“说球”时所用的各种词汇,模仿张之的声调、语气……每听一次“转播”,他的小本上就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好几页。

他为了学得形象、逼真、不走样儿,自己发明了一种如实记录张之“说球”的符号:画条曲线是带球,面条直线是传球……一学期下来,他记了厚厚的两大本!

 为了更好地学张之,宋世雄决心攒钱买台小收音机。 那是他读初三的时候,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星期日,班里组织去西郊春游。

中午,在香山脚下野餐,大家围坐一起,吃着带来的饭食。有的吃面包、香肠,有的吃点心、鸡蛋,还有苹果鸭梨、美味饼干……班主任老师发现宋世雄就着酱萝卜在吃烙饼。老师奇怪了。宋世雄的家庭经济情况不算坏呀,怎么今天数他吃的最差呢?老师向和宋世雄要好的同学一了解,谜底才揭开了:“老师,宋世雄不是没钱,而是舍不得花,人家为了更好地学张之,把家里给的饭钱都一分一角地节省着,攒钱买收音机呢!

”听了这个同学的话,老师感慨万分;有志气的孩子呀!

 一天,宋世雄刚吃完晚饭,爸爸妈妈把他叫过来说:“世雄,看你的裤子蓝色都快成白色了,膝盖和屁股蛋上的补丁也快磨破了,给你买裤子的钱弄哪儿去了?快去买一条换换吧。

”宋世雄笑了笑说:“爸、妈,你们就别为这事操心了。常言说,笑脏、笑破、不笑补。我这裤子是旧了,也有补丁,可不脏也不破,别人不会笑话的。你们给我的钱,我不会乱花的,放心吧。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宋世雄的艰苦努力。

收音机终于“挤”出来了。有了新收音机,他如鱼得水,更加认真地听,更加刻苦地练。有时,他为了检查一下自已学张之老师的效果,还主动给同学们来一段“学张之说球”的表演: “中国队前卫任彬在中场得球,一脚长传把球递给了右边锋丛者余,丛者余沿右边线带球,对方后卫上来阻截,丛者余过了一个人,到了底线。

突然一脚传中,张宏根在禁区里抬脚射门,球进了……” 同学们听了无不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北京37中(现为二龙路学校)读高中二年级时,学校在“五一”前夕开文艺晚会。

身为学生会文体委员的宋世雄,台前台后地忙碌着。“民乐小合奏”的节目刚演完,台下突然有几个同学高声喊道: “宋世雄,学张之,来一个!” 这“一呼”引来广大同学的“百应”,一时间,“宋世雄,学张之,来一个”的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了整个礼堂的空间。

宋世雄不慌不忙地走上台,笑眯眯地向同学们点头致谢,然后干咳了两声清理一下嗓子,开始说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位听众,中国国家队对印度尼西亚国家队的足球比赛,现在就要开始了……”他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表演了“张之说球”的精采片断,他的话音还没落定,台下已是掌声雷鸣。

师生们都夸赞说,宋世雄的学张之,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若不是亲眼看到是他在说。

真分辨不出是张之还是宋世雄。从此,他的“学张之”成了学校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有时课间十分钟,同学们还请他来一段呢。 宋世雄没有在赞扬声中停住脚步。

他说,我牢记这样一句谚语:“自满意味着智慧的毁灭。”他知道,“说球”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就主动向文学修养高的冯老师请教。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师生俩还经常来往。 投师张之 “使我终生难忘的,是第一次见张之老师。

”宋世雄曾这样深情地说。 为了攀登“说球”的高峰,他不满足于以前的听、记、背。他想,要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就得设法请老师当面指点。可是,什么时候怎样才能见上张之老师一面呢?他想呀,盼呀,就在他读高二这一年,终于鼓足勇气,给张之老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表示自己想见他一面。

没想到,他的信寄出去不久,张之就约他相见。 这一天,阳光和煦,轻风拂面。宋世雄按照张之老师约定的时间,满面春风地疾步走进中央广播大厦。

他打听到张之老师的办公室,敲门后就轻手轻脚地走进屋去。室内那张临窗桌前坐着一位中年男子,站起身来,笑容可掬地问他;“你就是宋世雄吧?” “对,我是宋……”宋世雄的话还没说完,中年人就自我介绍:“我是张之。

”他紧紧地握住了宋世雄的手,把宋世雄激动得不知先说什么好了。 张之鼓励他说:“你的信写得很好啊,我正想听听你怎么说球,来一段。”宋世雄缓了口气,认认真真地说了一段,这段词儿他不知背了多少遍,可今天说起来却非常吃力,竟累出满头汗!

 这时,张之一边点头称好,一边安慰他说:“你素质好,有潜力,刚才只是太紧张了。今后要练好基本功,一定要沉着、镇定。”宋世雄听了很感动,想不到他崇拜的人如此和蔼可亲,他说:“希望老师今后经常帮助。

”“好,一定多联系,有事就给我来信或打电话。”张之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了他。 可能是宋世雄投师的诚意感动了张之,也可能是张之的慧眼认准了这个“千里驹”,从这一天起,师徒二人的联系频繁起来。

宋世雄记住老师的话,为了练好基本功,成百遍的练习说“绕口令”,如《一树枣》:“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

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这是一个绕口令,一气说完才算好。”宋世雄常常一个人面对着墙壁,不厌其烦地练。

 宋世雄还把自己每次听“说球”的记录,整理好寄给张之老师。张之老师打电话告诉她。不必把那么细,要多听,多看书,多学一些群众语言。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他进步得更快了。 1960年5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破格录用了只有高中毕业的宋世雄。

从此,他开始更加奋力地攀登“说球”高峰。 永不满足 1961年,宋世雄第一次成功地把第26届世界乒乓球赛上中国健儿们的胜利喜讯,传给了祖国的人民。

 有谁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 为了熟悉运动员,他经常见缝插针地与运动员交谈,有一次和一个人就谈了6个小时,把吃饭休息都忘记了。这样,他不仅记熟了运动员的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经历,还掌握了他们的技术战术变化和性格特点。

 比赛期间,有一天他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团体决赛时,他连续解说6个小时,说得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声音嘶哑。汗水浸湿了他的衬衫、内裤。头晕目眩了,就往额角抹点清凉油来提提神。

球赛结束时,他腿发软,脚发麻,路都走不稳了。同志们劝他回驻地休息,他说;“不能休息!我还得赶快去找教练员、运动员进行录音采访。”就这样,直到他采访完,把录音报道发回北京,他才走回驻地。

这时,已经是深夜两点多钟了。 比赛归来,宋世雄本来就清瘦的面孔显得更瘦了,下巴也更尖了,体重一下子减了6斤。身高1米80的大高个儿,体重只有120斤了。他的妻子钟瑞说: “别看他这样,只要一坐在话筒前就来神了,又不要命了!

” 如今,宋世雄在话筒前已度过了27个春秋,转播了足球、排球、篮球、冰球、武术、体操等1000多场重大比赛,受到全国听众的热烈称赞。 可是,他自己说什么呢? 那天。在与我的交谈时。

他不断批评自己:“哎呀,当时那句话换个说法就好了。”“我还要不断改进才行啊!”他决不是故作谦虚,从他认真细致地分析中,可以相信他是诚挚的,因为他的目标是登上“说球”新高峰! 人们敬佩天才,可天才是什么呢? 德国大文豪歌德说:天才就是勤奋。

 《早期教育和天才》的作者本村久一论证说:“所谓天才人物指的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宋世雄30多年的奋斗与成功,不是充分地证明了这一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