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科太极凌空劲】杨德厚老人回忆:陈发科北平传拳往事(下)

2019-0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陈发科(前右三)1953年和在京的部分弟子合影:二排右三李经梧.右五雷慕尼,左一田秀臣,后排右一冯志强]陈发科的功夫和武德,折服京城      谈起陈发科的功夫,杨老赞叹不已.他给大家讲了当年的几件事:刘慕三和陈发科推手,一出手步法大乱,跌跌跄跄,如同三岁小孩被大人拨弄.杨老说:"刘慕三跟陈发科学完一路拳后,请陈发科单独教推手.[陈发科太极凌空劲]杨德厚老人回忆:陈发科北平传拳往事(下)大家都认为,刘慕三习练吴式太极拳20多年了,拳法在北京武术界很有声望,与陈发科推手应无太大差距.结果一出

  【陈发科(前右三)1953年和在京的部分弟子合影:二排右三李经梧、右五雷慕尼,左一田秀臣,后排右一冯志强】

陈发科的功夫和武德,折服京城

      谈起陈发科的功夫,杨老赞叹不已。他给大家讲了当年的几件事:刘慕三和陈发科推手,一出手步法大乱,跌跌跄跄,如同三岁小孩被大人拨弄。杨老说:“刘慕三跟陈发科学完一路拳后,请陈发科单独教推手。

【陈发科太极凌空劲】杨德厚老人回忆:陈发科北平传拳往事(下)

大家都认为,刘慕三习练吴式太极拳20多年了,拳法在北京武术界很有声望,与陈发科推手应无太大差距。结果一出手出乎大家意料,刘慕三步法大乱,跌跌跄跄,如同三岁小孩被大人拨弄,而且关节的韧带也被挫伤,疼了好长时间。

陈发科事后说:‘我太大意了,刘先生有一点顶劲,以致失手。’从此大家都不敢请陈发科推手。陈发科笑着说:‘只要松开转圆,就能化解,我和你们试着推,注意些是不会有什么损伤的。”

李鹤年被凌空打飞

    杨德厚老人说:“陈发科在北京时,我家境很好,我哥经常请陈发科到家里吃饭。过年陈发科教拳不能回老家,老伴回河南时,我哥哥就把陈发科请到我家住。我家房子多,还雇人帮忙,生活很方便。

李曾耆(鹤年)也常到我家来陪陈发科。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大家正在七嘴八舌地议论刚才在我家里发生的一件事:我家正堂有个八仙桌,早一会大家在聊天,陈发科和我二哥坐在两边的椅子上。我三姐夫李鹤年对陈发科讲:‘有人出拳特别快怎么办?’陈发科讲:‘我坐在这里你使劲打我一拳。

’李鹤年说:‘好!’,上来就是一拳,大家还没看清咋回事,李鹤年就背向后飞了出去,大家都惊呆了。可是只见李鹤年背部刚挨上门帘就被陈发科赶来给一把抓了回来。

大家很惊奇,大家谁也没看清陈师是怎样那么快赶到的。李鹤年脸都给吓白了。他后来说:‘出拳明明打在陈发科老师身上,但只觉一空,像落在棉花上一样,人跟着就飞起来了,真吓死我了。明明我飞出去了,可陈师从椅子上起来抓住我,比我飞出去还快,真服了。”

    这事后来在北平被传得越来越神,变成了“陈发科将李鹤年发到了院子的鱼缸里,把鱼缸都砸烂了”。杨老讲:“处于风水学原因,我家正堂门前有一个大鱼缸,当时李鹤年身子刚擦到帘子就被陈师拉住了,其实没打到院里去。但是要不是陈师拉住他,很可能跌倒在门外的鱼缸里。”

      杨老讲:“陈发科老师在我家时,我们都看见他闲了就练拳,走和坐着都比划。他时刻练拳不放松,以及听劲的灵敏度极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只要一挨上就会被他放出去。

当初像天桥的沈三,还有当初扬言要找陈照丕比武未成的李氏三兄弟,都是是山东大汉。李氏三兄弟在北平号称‘李氏三雄’,结果到陈发科老师住处,一比试,人就被打出去了。所以李鹤年被打飞就不奇怪了。”

沈三和陈发科告别握手,握手后沈三脸色大变 。

    杨老说:“当时天桥有两个著名的拳师,一个宝三儿,一个沈三儿。沈三儿长的块儿头大,宝三儿个儿小,功夫都很好。两个人你教你的徒弟我教我的徒弟,各自摆场。这个沈三儿,听说陈发科到了北京,就带着他徒弟到陈发科家里去了,说是说拜访拜访陈老师。

见面后说:听说太极拳非常好,能够对付各种派别的,我是练摔跤的,跟这个太极拳不太懂,是不是咱们过过手,听一听劲,研究研究这个武术。陈发科说:你是练摔跤的,我是练太极的,咱们两门不一样,你的功夫也很好,在北京也是高手,我呀是乡巴佬,一直在河南乡下,初到北京来,这个摔跤确实很厉害,确实看到你们很厉害。

就给拒绝了,旁边沈三儿的徒弟听了,着急了,说:我们来的目的是想看看老师练的太极究竟是怎么样,多少也得握个手比划比划。

      陈发科拒绝说:您在天桥也是很出名的武士,我是从农村来,初到北京,请您多关照。沈三的徒弟对沈三说:怎么办呢,人家一再拒绝。沈三儿感到,陈发科一再拒绝,也不好强制的比。

就说:得了,我这就告辞了,下午我还得上外面去。临走时和陈发科握手,两人一握手,旁边陈发科的徒弟和沈三的徒弟都觉得沈三脸色都变了,‘哎…呜…’一声,这陈发科就说: 哎,对不住了,用太大力了。

沈三儿回去后跟他徒弟说:这个人真是太高了,我一握手,他那么一抖,内劲就震动,我当时心里就有点不好受。这一握手,我服了。陈发科的徒弟问陈发科:这个人跟您一握手,脸色就变了,是怎么个原因?这陈发科一笑说:他练功夫多年了,这个不要说出去。(陈发科)武德保持的非常好。”

李剑华和陈发科交手,被陈发科化掉劲后单手举起

       杨老给我们讲:“沈三儿和陈发科握手的事后来被北京国术馆馆长许禹生知道了,就派人来请陈发科到国术馆去。国术馆当时有一个人练的挺好,练外家拳的,是东北大学的教练,叫李剑华。

陈发科请到那以后,国术馆很多人差不多都和陈发科交过手,这李剑华个最大,劲最足,跟陈发科动手的时候,就使出全身本领来。结果劲到他(陈发科)身上就没了,就化掉了。化掉了要跑也跑不掉,让陈发科领着摔了几跤。

最精彩的一幕是让陈发科一个化劲把劲化开以后,单手把他给举了起来。我哥哥杨益臣,当时跟洪均生他们很熟,当时看了以后就说,要举起李建华,不光是四两拨千斤,陈发科的本力也很大。”

京剧大师杨小楼、梅兰芳曾慕名拜访陈发科

      杨老说:“陈发科功夫很好,但从不对外炫耀。刚到北平时,常去天桥看别人练各式拳,摔跤、中幡都看,对于他后来改创拳架,有很大帮助。有人问他别人的拳打得怎么样,他总是说:‘都不错’,从不对人讲别人的不好。

那时北京许多当时很有名望的人,如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北平国术馆馆长许禹生、民国大学的教授李剑华、沈家祯,都慕名来拜访。梅兰芳(京剧大师)也到陈发科那里请教过双手舞剑怎么舞。只要和陈发科交流过的人,都被他折服,都由钦佩到后来跟他学拳。凡是和陈发科比试的人,最后都变成了朋友。由此可看出陈发科的人品和武德。”

      杨德厚老先生告诉我们:“陈发科教拳一视同仁,从不藏着。他常说:‘不保守,还教不会、学不好,为什么要保守呢?’他对大家有问必答,而且详解动作的作用,如掤、捋、挤、按是什么着法等,同时为作示范动作,数十次不厌其烦。”

刘慕三、杨益臣到西安后仍和陈发科保持着联系 

       杨老给我们讲:“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北平的重要部门都紧急迁走了。刘慕三和我二哥、三哥、三姐夫都撤到西安。我高中刚毕业,就留下来(在京)帮助家里。

陈发科没单位也就没走,留在北京靠继续教拳为生,由于电报局学拳的人员都撤到了西安,陈老师在一段时间里较为拮据。四几年时(陈发科)曾给我二哥(杨益臣)写信,想来西安教拳养家,我哥讲河南陈家沟逃难来西安教拳的人很多,而且西安的收入也不如北京,陈发科就没有来西安。

那时我二哥他们在西安都是通过陈发科认识的会馆的商人,把挣的钱带回北京供家人用,刘慕三与我二哥等人和陈师之间一直有信件来往。我哥还叫我常去陈老师家看看。

    “我二哥到西安以后,在西安韦曲电报局时,教过一些人的拳,其中一个叫‘铁佛’的和尚最为出色。抗战胜利后,西安电报局迁回西安城内,我哥还在莲湖公园教过一些人。我知道陈照旭刚解放时曾到西安找过我二哥,并在我二哥家里住过。

我上大学和工作后,因种种原因没能练好拳,比我二哥差远了。不过,文革期间把我打成“反动权威”“里通外国分子”时,我住牛棚也没忘记练拳。文革后期的1972年,我从河南五七干校回到北京,没事就到月坛公园同雷慕尼一起练拳。”

       正是太极拳,使杨德厚老先生有了好的心态和健壮的身体。他说,和他一起蹲牛棚的人,好几个都自杀了,他能够坚持下来并至今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是得益于经常进行太极拳锻炼,二是保持了太极的心态。

(杨德厚老先生)

       ——调节身心,在追求平衡中求得自身的和谐,的确是太极文化的奥妙之处。

       在月坛公园北门内不远处,杨德厚老人指着一块种了不少松树的地方,回忆着当年雷慕尼、汪巨等陈发科的一些弟子在这里练拳传拳的情况。时光荏苒,几十年来,许多老一代的人已经作古,但他们像恩师陈发科一样,在承传太极拳功夫的同时,留下了许多后世敬仰的精神。

陈发科和他的弟子们那高尚的品德与精湛的技艺,像月坛公园里一棵棵旺茂的松柏,一直在陪伴着、激励着至今还在第一线传拳教拳的杨德厚老人和众多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