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张志毅 哈医大一院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推动医疗水平整体提升

2018-04-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民网哈尔滨8月18日电 43岁的佟先生于2015年5月8日接受了心脏移植术.本以为手术顺利,今后只要吃抗排斥药物就没事了.可没想到,才过一

人民网哈尔滨8月18日电 43岁的佟先生于2015年5月8日接受了心脏移植术。本以为手术顺利,今后只要吃抗排斥药物就没事了。可没想到,才过一个月,佟先生出现了咳嗽、咳痰、间断发热等症状,更让人心焦的是,找不到病因,这让一个重生的生命再次面临死亡的威胁。

白细胞如此低,什么原因造成的?佟先生的家人陷入双重忧虑中,既担心病情恶化,又忧虑会不会还像以往就医那样,推着患者挨个科查一遍,然后一样样排除,那过程患者和家属想也不愿想。

面对此疑难情况,哈医大一院立即启动“器官移植MDT诊疗协作组”,召集心外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以及肾内科、内分泌科、感染科、微生物化验室、感染科实验室、腹部超声科、心脏超声科、病理科、药剂部、医务部成员进行综合会诊讨论。

在进行了3次大型的MDT会诊讨论,并对治疗方案进行了数十次的调整,对白细胞下降原因逐一进行排除后,最终确诊佟先生的病情为“心脏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导致粒细胞减少症”。经过治疗,佟先生于7月16日痊愈出院。MDT,将佟先生成功地从死亡边缘上挽救回来。

这个神奇的MDT究竟是什么?

颠覆传统解决“专业隔阂”弊端

MDT,多学科诊疗模式,通常指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形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期、定时、定址会议,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治疗模式。

这种模式打破了过去以治疗手段分科的旧机制,建立了以病种为单位的新机制。在临床恶性肿瘤、代谢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耐药菌控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种模式?据介绍,现代医学经过不断发展,从专科到亚专科,医生更加专业,但也因专业划分得太细,致使医生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知识不了解,专业知识隔阂,科室各自为战,结果一个疑难患者往往被周转于各个科室,重复检查多次,甚至产生治疗方式矛盾的现象,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基于这样的情况,哈医大一院于去年起,初步建立心脏移植MDT诊疗组、神经胶质瘤MDT诊疗组、乳腺癌MDT诊疗组、肝癌MDT诊疗组、结肠癌MDT诊疗组、胰腺癌MDT诊疗组等多个诊疗小组。

集中优势“总指挥”让患者更受益

为了让疑难重症患者少走弯路,哈医大一院先从住院的患者诊疗制度进行调整。对收入院的患者,医生如果认为其病情涉及多个学科,单一科室诊治有困难,就会提出MDT申请,经审定是否需要联合会诊。MDT诊疗组的专家是固定的,对患者进行一站式的诊断,为患者制定综合性、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截至目前,哈医大一院每年由主治职称以上医生参加科间会诊1000余次,2015年全年共组织各学科副高级职称以上医生全院会诊648人次。通过MDT方式,有了各科权威专家的集思广益,有了最后“总指挥”定夺的方案,患者的好转及痊愈率都有明显提高,病程治疗时间和费用也都相对减少。另外,合理的方式也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回归本质弥补短板提升整体水平

同样是多学科专家会诊,那么MDT与以往的“请专家会诊”有什么不同?这种一站式服务虽然方便了患者,但会不会造成科室间为利益而争夺病人?

以往的“请专家会诊”,邀请的会诊专家是“现抓”的,随机性强;而MDT是将有资质的专家固定下来,集中各科室优势资源,流程规范,解决了以往会诊专家人员不固定,会诊质量不高的弊端。

这种模式的推广,还改变了通常医生们固有的“我的病人”观念,以病人为中心,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来制定诊疗方案,“团结协作”的整体观念改变了“患者流失”就是科室“利益流失”的狭隘思想,良性循环反而更能留住病人。

MDT不但让患者受益,也对医生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方式给医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加深了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其他专科最新进展的了解。

建立MDT模式,不但最大限度地整合多学科资源,有效开展跨学科协作诊疗活动,建立某类病种诊疗的“金标准”,推动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对加速我国三级医院回归本质,向集中解决疑难重症角色定位的转化,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方圆、施旸、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