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钢琴】看电影:《婚姻生活》——英格玛伯格曼

2019-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电影从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的采访开始.丈夫42岁,副教授.妻子35岁,律师.结婚10年,育有两名子女.作为一对模范夫妻典范,妻子口中婚姻成功的要素是:"跟朋友以及亲戚的关系融洽,有好的工作,身体健康".丈夫口中婚姻成功的要素是:稳定.规律.满足.忠贞.[伯格曼钢琴]看电影:<婚姻生活>--英格玛伯格曼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都觉得他们的婚姻生活"好得几乎到了让人尴尬的程度".但丈夫独自面对记者时,又说出:"稳定的婚姻生活不过是一种幻觉".然后

电影从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的采访开始。丈夫42岁,副教授。妻子35岁,律师。结婚10年,育有两名子女。

作为一对模范夫妻典范,妻子口中婚姻成功的要素是:“跟朋友以及亲戚的关系融洽,有好的工作,身体健康”。丈夫口中婚姻成功的要素是:稳定、规律、满足、忠贞。

【伯格曼钢琴】看电影:《婚姻生活》——英格玛伯格曼

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都觉得他们的婚姻生活“好得几乎到了让人尴尬的程度”。

但丈夫独自面对记者时,又说出:“稳定的婚姻生活不过是一种幻觉”。

然后丈夫和妻子都有事短暂离开客厅,留下记者独自一人,记者有意无意的悄悄拨开门帘,推开卧室门,另一种景象通过镜头呈现在观众眼前。相对于客厅的整洁有序,门帘遮挡住的是混乱不堪。导演刻意留下这一片段,意图不言自明。

【伯格曼钢琴】看电影:《婚姻生活》——英格玛伯格曼

第二幕镜头围绕餐桌上的四位朋友,同时也是两对夫妇展开。

这部一开始不瘟不火的电影,从一对婚姻失败的夫妇——男女主朋友口中,迎来一次小高潮。(为了便于描述,把这对婚姻失败的夫妻命名为为男2跟女2。)

【伯格曼钢琴】看电影:《婚姻生活》——英格玛伯格曼

男2跟女2是电影男女主角(即电影开场时接受采访那对夫妻)的朋友,到他们家中做客。这是一对婚姻生活出现问题的夫妻。

聚会过程中,从假装彬彬有礼,到互相埋怨,再演变为刻薄的互相攻击,最终毫不掩饰的在朋友,也在观众面前倾吐、发泄着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在朋友面前双双失态。

 导演通过男2之口,道出贯穿电影主题的一句话:“还有什么能比一对相互憎恨的夫妻更可怕?”。

男2女2失败的婚姻是电影的第一个铺垫。电影的第二个铺垫是女主角的一个女客户的离婚咨询。

女客户婚姻持续二十年,丈夫尽职尽责无可抱怨,物质条件充裕,有共同爱好,没有外遇,婚姻生活表面完美。但女客户觉得这是一段无爱婚姻。她在十五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向丈夫提出。丈夫表示理解,但要求等孩子长大。现在,孩子终于都长大离家。

女客户一再强调无法继续忍受无爱的婚姻,但她丈夫问她爱需要包括什么,她自己却又无从知晓。因为她“无法描述不存在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她像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女人,拥有了一切,还想得到爱,而友情、忠诚、稳定都被忽略。”

女客户之所以憎恨丈夫的本质原因是,二十年的婚姻生活,把一切机会都抹杀了。

到这里,也看清了女客户的实质。她哪是什么“被宠坏的女人”,而是一个为了家庭放弃自我,勤勤恳恳居家服务二十年的主妇,最终迷失前觉醒。

导演大概是想通过这一情节说明婚姻残酷和无奈的一面。

爱是虚无的,不可量化的,无从定义的,会改变的。所以婚姻必须通过法律、责任、义务等把人联系在一起。但是尽管女客户和她的丈夫都尽了义务和责任,但最终仍然是一段不幸福的婚姻。

有了铺垫,接下来的情节就成了必然。

男主在女主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宣布要放弃家庭,不顾一切的和情人在一起。男主诚实的、坦率的、毫无保留的向女主坦白了关于情人的一切。尽管他自己也意识到,这样的决定也许是个错误,对于妻子孩子也充满愧疚,但他还是忍不住做出这样的决定。

事实上,男主对这天盼望已久。不顾一切离家出走,与其说是对情人的迷恋,不如说是对婚姻生活的厌倦。

通俗文学和纯文学有个辨别方法,通俗文学中有好人和坏人,而纯文学中没有好人和坏人。这点用作辨别商业电影和非商业电影也大致适用。

对于男主的行为,先不忙着兴师问罪,而是辩证的看。

在男女的婚姻组合中,男人是承担、忍让、包容的一方。如果不是因为爱,男人如何能够忍受女人长年累月的无理起闹,喋喋不休,发脾气,小情绪,猜疑,神经质……因爱承受的一切,往往又被女人当作是理所当然而得不到理解。当男人终于被搞得身心疲惫、心灰意冷之时,一切再无法挽回。

社会检验男人的标准向来苛刻。有点事情就喋喋不休的男人,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表现。困难要独自承担才是成熟,情绪不随便流露才是稳重。所以,男人有什么烦恼最好是憋在心里。

为了维系社会赋予男人的形象,同时也为了维系在家庭中的形象,年复一年的烦恼只能默默承受而无法诉说。直到遇上情人,才有了倾诉对象,得以解脱。

摊牌之夜,男主积怨多年的负面情绪终于爆发,忍耐多年无法出口的话终于宣泄。而女主——这个中产阶级律师,此时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和天下所有女人的反应如出一辙,最重要的事就是看男主情人的照片。

女人就是女人,并无层次之分。

在男主暴风骤雨的宣泄中,女主表现得极为克制。但看到男主情人的照片时,情绪崩溃。因为照片上的情人不但“身材很好,胸很大”,而且,只有23岁。

如果说女人对男人的极致伤害,是甩了男人,然后去找个比他成功有钱的;那么男人对女人的极致伤害,就是甩了女人,然后去找个比她年轻漂亮的。

遗憾的是,本来同样性质的行为,世俗却有不同评判。女人换个成功有钱的男人多少有点天经地义,而男人换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则成了薄情寡义。

绝望的女主打电话向朋友寻求帮助,却发现丈夫有情人这件事,自己是最后知道的人。

回忆里共同生活的片段是何其温馨甜蜜,而现实中被爱人抛弃的感觉又是何其痛侧心扉。

半年之后,男主人厌倦了新鲜的情人,回到家中。这次,妻子成了倾诉的对象,烦恼则来自新鲜的情人。

女主尽力装出一副谁离了谁都一样过的样子,跟男主谈笑风生。

见面的氛围亲切、友好,像是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友。男主言谈之中透露出悔恨,女主也存有对男主的思念。尽管双方都在克制彼此仍然存在的感情,却无法掩饰离开彼此的生活都过得不好的事实。

十年的婚姻生活,彼此都做出牺牲的同时,彼此也早已相互习惯。

到了男主该离开的时刻,在门关上的一瞬间男主又忍不住返回,于是双方都不再压抑跟掩饰。

这一次,彻底敞开心扉。尽管双方都对过去的生活无法割舍,但双方也都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正式讨论离婚的场景被安排在男主的办公室。这次谈话一开始如情人幽会般的轻松愉快。

男主内心仍抱着一丝希望,仿佛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但女主理直气壮的展示了她的冷酷。男主因中年危机而露出软弱、疲倦的一面,女主则不失时机的抓住了报复的良机。

她声称,尽管过程漫长又痛苦,但她终于走出了男主的阴影,即将开始崭新的生活。至于男主的感受,她丝毫不关心在意。

换而言之,在男主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彻底摒弃了男主。

爱与恨的交织在一瞬间就可以天翻地覆。男主出于对女主的信任而收起沉重的面具,展示脆弱的一面,却被女主当成薄弱的环节而狠狠打击,男主当然要予以反击。

结果就是,正如他们那对婚姻失败的朋友,对于世上自己最为了解的人,毫不留情的专挑对方最薄弱的环节进行谩骂、讽刺、侮辱。

没有人能够受得了来自对你最了解的人的攻击,因为他们知道,攻击哪个地方能引起你最大的愤怒。他们知道你的缺点、你的秘密、你脆弱自尊的临界点。

这场离婚协定终以男主的暴力行为而收场。

“恋人分手之际,还能把话说得平和得体的,肯定是已然变心的那一个——阿兰德波顿”

男主当初离开家时,女主是何其的痛苦无助,而男主又是何其的坚定绝情,因为男主才是变心的那一个。而今感情的天平已然发生颠倒性的变化,男主厌倦了情人,想回到家庭,而女主决定摆脱男主,开始新的生活。对女主付诸暴力,正说明此时在感情天平中处于劣势的已变成男主。

于是原本相爱的两人,不惜赌上自由的代价,进入婚姻的囚笼,期盼相依为命走完一生,最终却是一地鸡毛,彼此恨得死去活来。

即使男女主放下目前的争斗跟分歧,不计前嫌,回家试图过回以前的日子,一段时间后,他们还是会重蹈覆辙,重复那些抱怨,重复那些争斗,原本美好的初衷又会被淡忘,简直是循环地狱。

电影的最后,这对有过十年婚姻生活的前夫妻,在离婚又各自组建家庭之后,成为情人。

摆脱掉婚姻生活的琐碎和冲突,彼此于对方又有着最为深刻的了解,他们成为真正的灵魂伴侣。

后记:

“婚姻:是人们施加给自己在乎或者挚爱之人的一个极为奇特又无比残忍的事——阿兰德波顿”

现实中,微博上随便一张老年夫妇牵手的照片都能引发无数骚人感慨万千,而这表面和谐背后所必然经历的种种鸡飞狗跳则通通被忽略了。

这部电影在B站曾有个耸人听闻的副标题——看完这部电影,你还想结婚吗?

所有“看完XXX,你还想XXX吗?”系列标题,不过是为了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而存在。本人向来不以为然,毕竟不是二十几岁,那个相对容易被煽动的年龄。

年龄增加带来的一方面是客观,另一方面也是遗憾。看到的最震撼的电影,听到的最感人的音乐,读到的最伟大的小说都是在三十岁之前,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情感上越来越不容易被触动。

但是年龄增加也有助于全面的看待问题。仅就看电影本身而言,年轻时候注意的不过是情节跟场面,最多还有个配乐。随着阅历的增加,慢慢就会有更加广泛的认知。

比如,我认为辨识别人对一件乐器演奏水平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学习那件乐器。同理,自己开始用手机拍摄和制作一些小视频之后,对电影中的镜头、剪辑、配乐就有了新的认知。

回想在电影院看《变形金刚5》的经历,直到影片结束前二十分钟都昏昏欲睡,心里骂了一万句“万恶的商业片”。问题在于,看过太多的商业片后,单纯的感官娱乐已经变得让人乏味。

商业电影依靠大场面来振奋观众情绪,而本片通过演员之间的对话就可以达到大场面营造出来的效果。剥开表面的修饰,直击事物的本质,男女口中的一段段对话,何尝不是刀光剑影。

这部电影有两个版本,一个三小时,另一个五小时,居于整部电影都架构于演员的表演跟对话,既无俊男靓女,也无浪漫情节,可想而知,初看时跟以往的观影体验有多不一样。不管怎么说,第一次看三小时那个版本时,我还是一口气看完,认定这就是我三十岁后看过的最震撼的电影,并萌生了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的想法。于是就有了看第二遍五小时版本的经历。

五小时的版本,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一句台词的,断断续续看了大概一个多月。到这份上,根本谈不上多好的观影体验,心中只想骂“万恶的文艺片”。

但生活的经历一再证明,对于美好事物的体验,多是从不那么美好的感觉开始。所以,多接受新事物才能有更多美好的体验。而所谓的新事物到不是专指最新出现的事物,也包括那些早已存在,但还未了解的事物。

可能有人是天生的创作者,但没人是天生的欣赏者。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没有一蹴而就,即便是品尝出一杯啤酒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