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李杜文章在 光芒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2019-09-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文章还在,他们的文章就像光焰一样有万丈长. [出典]  韩愈  <调张籍> 1.         <调张籍> 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李杜文章在 光芒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文章还在,他们的文章就像光焰一样有万丈长。

 【出典】  韩愈  《调张籍》

 1、         《调张籍》 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李杜文章在 光芒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李杜文章在 光芒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2、注释:    

   调:调侃,调笑,戏谑。张籍(768—830),字文昌,唐代诗人。历官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终国子司业。

   文章:此指诗篇。光焰:一作“光芒”。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李杜文章在 光芒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群儿:指“谤伤”李白杜甫的人。前人认为主要是指元稹、白居易等。

   蚍蜉:蚁类,常在松树根部营巢。

   伊:发语词。

   “徒观”两句:比喻“李杜文章”如同大禹治水疏通江河,后人虽能看到其成就,却无法目睹当时鬼斧神工的开辟情景了。

   “想当”四句:想像禹治水时劈山凿石、声震天宇的情景。划:劈开。雷硠:山崩之声。

   “唯此”以下十二句:说天帝想要好诗歌,就派李、杜到人间受苦,还故意折断他们的羽毛,剥夺他们的自由,让他们经受挫折坎坷磨难,从而创作出精金美玉般的绝代诗篇。然后又派天神取走了。现在遗留在人世的只不过“太山一毫芒”而已,尚且如此高不可及。金薤:书。古有薤叶书。又有薤叶形的金片,俗语称金叶子。琳琅:美玉石。此以金玉喻“李杜文章”,并言李杜诗篇播于金石。六丁、雷电:皆传说之天神。

   八荒:古人以为九州在四海之内,而四海又在八荒之内。

  “精诚”两句:言忽然悟得“李杜文章”之妙。犹今言灵感忽至。

   “刺手”四句:比喻李、杜诗的创作境界。汗漫:广漠无边之处。《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游于北海,遇异人,欲与交友,其人笑曰:“嘻!子中州之民,宁肯而远至于此。……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

”织女襄:《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注:“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按:织女,谓织女星。肆,谓星宿所舍,即星次。此句夸言神游物外,连织女星的车驾都不乘坐了。意谓超越了织女星运行的范围。

   地上友:指张籍。经营:此谓构思。

   乞:此谓送给。如杜甫《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颉颃:上下飞翔。上飞曰颉,下飞曰颃。

   3、译文:

     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却不知轻薄文人愚昧无知,怎 么使用陈旧的诋毁之辞去中伤他们。就象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 己。

虽然我生活在李杜之后,但我常常追思仰慕着他们。晚上也常常梦见他们,醒来想着却 又模糊不清。(李白杜甫的文章像大禹劈山治水一样立下了不朽的勋绩,但)只留下了一些 斧凿的痕迹,人们已经难以见到当时的治水的运作过程了。

遥想当年他们下手时,巨刃擦过 天扬起,山崖就被截裂崩塌,天地也被山崖的崩塌声震荡。但就是这样的两位夫子,处境却 10 大抵都冷落困顿。(仿佛是)天帝为了要他们作诗有所成就,就故意让他们崛起而又困顿。

他们犹如被剪断了翅膀被关进了笼中的鸟儿一样,(不得展翅翱翔)只能看着百鸟飞翔。他 们的文章成千上万,如金薤美玉一样(美好贵重)。但好像被天上的神仙派来的六丁、雷电 收走了一样。流在人间的,只不过是如泰山的一根毫毛而已。

我恨不得生出两个翅膀,追求 他们的(境界)哪怕出于八方荒远之地。我精诚交通,百怪入肠,转手拔掉鲸牙,举瓢斟来 天上的美酒,腾身在广漠无垠的地方,碰不到织女所织的云衣。我回头对地上的你说,不要 忙于经营章句。给你一个飞动的彩霞练,与我一起在天空飞翔吧!

  4、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公元792年(贞元八年)进士及第。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与孟郊并称“韩孟”。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

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题楚昭王庙》等。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5、《调张籍》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此诗热情地赞美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高度倾慕之情。全诗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幻想。诗文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令人有心摇意骇、目眩神迷之感。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四〇。下面是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永正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的人高明许多。

    此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作者对李、杜诗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讥斥“群儿”抵毁前辈是多么无知可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已成为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千古定评了。中间二十二句为第二段。

力写对李、杜的钦仰,赞美他们诗歌的高度成就。其中“伊我”十句,作者感叹生于李、杜之后,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特别是读到李、杜天才横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景:就象大禹治水那样,挥动着摩天巨斧,山崖峭壁一下子劈开了,被阻遏的洪水便倾泻出来,天地间回荡着山崩地裂的巨响。

“惟此”六句,感慨李、杜生前不遇。天帝要使诗人永不停止歌唱,便故意给予他们升沉不定的命运。好比剪了羽毛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痛苦地看着外边百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平生”六句,作者叹惜李、杜的诗文多已散佚。他们一生写了千万篇金玉般优美的诗歌,但其中多被仙官派遣神兵收取去了,流传人间的,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而已。末十二句为第三段。“我愿”八句,写自己努力去追随李、杜。

诗人希望能生出两翅,在天地中追寻李、杜诗歌的精神。他终于能与前辈诗人精诚感通,于是,千奇百怪的诗境便进入心里:反手拔出大海中长鲸的利齿,高举大瓢,畅饮天宫中的仙酒,忽然腾身而起,遨游于广漠无穷的天宇中,自由自在,发天籁之音,甚至连织女所制的天衣也不屑去穿了。

最后四句点题。诗人恳切地劝导老朋友张籍:不要老是钻到书堆中寻章摘句,忙碌经营,还是和我一起向李、杜学习,在诗歌的广阔天地中高高飞翔吧。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叶燮《原诗》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像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诗人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全诗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令人心摇意骇,目眩神迷。如第二段中,极写李、杜创作“施手时”情景,气势宏伟,境界阔大。

突然,笔锋急转:“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豪情壮气一变而为感喟苍凉,所谓“勒奔马于嘘吸之间”,非有极大神力者不能臻此。下边第三段“我愿”数句,又再作转折,由李、杜而写及自己,驰骋于碧海苍天之中,诗歌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厚。

诗人并没有让江河横溢,一往不收,他力束狂澜,迫使汹涌的流水循着河道前泻。此诗在命题立意、结构布局、遣词造句上,处处可见到作者独具的匠心。如诗中三个段落,回环相扣,展转相生。全诗寓纵横变化于规矩方圆之中,非有极深功力者不能臻此。

    尤可注意的是,诗中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冥想。第一段六句,纯为议论。自第二段始,运笔出神入化,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用大禹凿山导河来形容李、杜下笔为文,这种匪夷所思的奇特的想象,决不是一般诗人所能有的。

诗人写自己对李、杜的追慕是那样狂热:“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他长出了如云般的长翮大翼,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探索李、杜艺术的精魂。

追求的结果是“百怪入我肠”。此“百怪”可真名不虚说,既有“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又有“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下海上天,想象之神奇令人惊叹。而且诗人之奇思,或在天,或在地,或挟雷电,或跨天宇,雄阔壮丽。韩诗曰奇曰雄,通过此诗可见其风格特色。

    诗人这种神奇的想象,每借助于夸张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就是前人所盛称的“以想象出诙诡”。诗人这样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诗中万丈光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奇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使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得到充分的表现。

    此诗乃“论诗”之作。朱彝尊《批韩诗》中所谓的“别调”,其实应是议论诗中的“正格”,那就是以形象为议论。在此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在塑造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作者其人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诗歌的一些精到的见解,这正是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值得珍视的地方。

  6、【李白的黄鹤楼】

    李白来了,正欲把酒临风,吟诗酬韵,猛然看到崔颢的题诗,顿感文思枯竭,自愧弗如,搁笔而去,嘴里念叨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如何得不甘和叹服呀,最终是走了,遗憾地走了。

   游于斯,宴于斯。在黄鹤楼饮酒聚会,当时一件酒惬意的事了,尤其在风清月明之夜。黄鹤楼有过明媚的相聚,也有过淡然的别离,生命的旅程在风景中流淌,寄情思于天地,化愁绪为江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叶孤帆从唐朝启程,柳絮纷飞,繁花似锦,黄鹤楼上,饯别相送,挥手,孟夫子已成为天际的孤帆远影。醉过,方知酒浓;聚过,亦知情重。置身黄鹤楼头,眼界宽,心界更远。不知道这是李白第几次来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太白先生的泣哭,仿佛看见了他在黄鹤楼上踮脚张望。

    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义,是一种文人相惜的情义,是被山水风物浸染的情义。遥想在盛唐三月,他们背着诗囊行游天下,在这个叫做黄鹤楼的地方邂逅,把酒言欢,结伴登楼,看尽长江万里,感叹历史风华。

拾几片风景装进行囊,裁一段情义写入诗笺,不为千古留名,只想记住这个感动的瞬间。在这里,他们也许怅叹过仕途的坎坷,抱怨过现实的磨砺,可是面对这壮丽河山,风物人情,更多的是滋生心中那份诗意的梦想。我知道,黄鹤楼是他神笔攀登的巨峰,是他情感梦游的瑶台。 从此,诗意和友情,源源不断地倾泻而来。黄鹤楼,当人们念着你的名字,立即就会想起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杜甫的黄鹤楼】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可惜的是,我一直没有读到诗圣杜甫在黄鹤楼上留下的墨宝,难道他老人家一生没到过黄鹤楼吗?为什么不写一点呢?是不是贫困没有盘缠呢?他的人生太沉重了,他的诗跟他的人生一样沉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不是不愿意在黄鹤楼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们读到他沉重的心情呢?真是一个谜啊!

    7、"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早就提醒大家必须将李、杜两人一同重视,"李杜并重"是比较正确的观点。然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对于李杜优劣的评论真是浩如烟海,既有抑李扬杜,又有抑杜扬李的。

     一提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他们的不同之处。诚然,他们两个的创作方法风格是根本不同的。但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稍微提一下他们之间的联系。

我认为,他们虽然在创作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诗的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也是有密切关系的。浪漫主义决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就成了空想主义,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现实主义的夸张和放大也就是浪漫主义,缺少了浪漫主义的现实生活也就缺少了更多的姿色。另外他们都推“风雅""风骚",对他们所赞赏的人,都以此来称颂。还有,他们对汉魏诗赋的看法也颇为相似。

    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用说两个相同的伟大诗人。两个诗人更多是他们之间的不同特点,这才是两个伟大诗人值得探讨的地方:

    先说说李白。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他崇尚浪漫主义,其诗歌创作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在其创作时,激情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时用大胆夸张。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思想愿望时就借助于惊人的幻想、神话、历史故事也就挥之而来,感情瞬息万变,思想的奔腾流动,也带来句式和结构的跳脱变化等,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浪漫主义手法。

其表现手法异常丰富:一,夸张。这是李白重要表现方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他的想象变化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常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跳跃极大,形成了李式的想象。

二,比兴。李喜用比兴,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清微泛信难求"起兴,下接"越人语天姥,玉霓明灭或可睹"点题。

类似这种写法,李白用得随心所欲、变化莫测。三,用典。典型作品如《行路难》通篇用典,使得诗歌内容更为深刻丰富。除此之外,他的诗句中还有不少的警言佳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点与杜甫颇为相似。

总之,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除了大气磅礴、雄奇壮美风格之外,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调、清新飘逸、明净秀美。作诗"纯以气胜",他在创作时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及创作时独有的冲动、激情、勇气等等,使他的作品赋予了奇气、大气、朝气。这是他最为独到的特点,后人都难以模仿他的创作手法。

    再看看杜甫。他善于写现实主义的诗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他大量使用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他写时事融入自己强烈的抒情、议论。如《羌村三首》,他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真实场景,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

这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二,语言成就高。叙事诗善于写对话和人物独白,做到个性化;善于使用动词、叠词等等。三,寓主观于客观。通过具体生动、细致入微的客观描写,体现诗人主观思想,达到雄浑壮丽的艺术境界。

如《赠卫八处士》《北征》等,这些作品对于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这种描写方法与李风驰电掣、大刀阔斧颇为不同。四,善于对现实生活 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往往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家庭写起,以小见大,为我们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

    总体上看杜诗,其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其感情基调是悲慨的,其诗中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感情力量。另外,他的诗歌另一特色则是萧散自然。

    雄奇壮美与沉郁顿挫、冲动激情与悲慨苍凉、大刀阔斧与细致入微......这几组词语意思显然大相径庭,这也就是说,倘若李白的诗歌汲取杜甫的特点或是杜甫的诗歌汲取李白的特点,这样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的。因此,我还是赞成"各有所长、不宜用优劣论之"的这一观点。

   李杜优劣之争不会因为我的一通发言而停止,肯定会继续下去。因为,对两位伟大诗人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从诗歌的内容到形式再到思想,就是这样一个无穷尽的认识课题。但我相信:辩论不会停止,论题则会越辩越明。

  8、文人相轻,是中国文化界的悲哀,而且自古而然。为此,中国文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春秋战国时期,孙膑与庞绢,秦国的李斯与韩非;宋代的王安石与苏轼、司马光。

   文人相重莫相轻,重的是什么?不还是优秀作品吗?轻的是什么?不就是没有赢人的作品嘛!“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靠作品说话,靠作品赢人,是文人的看家本领。

   9、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

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10、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11、中华文明五千年,有文学的历史起码也有三千年了。这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光彩夺目的文学艺术资源,其诗词歌赋更是这文学园地里的奇葩。

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许多名篇、名句更是凝聚精华,精美绝伦,脍炙人口,成为中华民族生命历程中魂牵梦绕、连绵不绝的血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对中华诗词歌赋的魅力欣赏不已,仰其光芒,沐其清新、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交流情感、享受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提升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扬中华诗词文化,为共筑中国梦争光添彩。

   12、莫言象一个菜田里挥汗如雨的老农,一直在种自己喜欢的菜,也不管自己的菜“市面上”好不好卖。中国象这样的作家很多: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等,到最后,他们都培养出了自己的“菜系”,我相信他们都会青史留名,虽未获诺奖,但他们同样伟大。

“莫言热”的粉丝,我建议你们也看看其它作家的,他们只是未被发现。--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莫言此次未获诺奖,他依然平淡地隐没于这些作家从中,象以前一样,他的书积压在冷角,还不如网络上那些“出名”的二把刀、三把刀,难道莫言就没有成就了吗?

   这让我想起了李白,杜甫。这两位绝代诗人在当朝居然“很不出名”(或许在小圈子里名声很响),那时统治诗坛的是王维、贺知章等官位诗人,随着时间推移,后代才发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种现象不就是因为功利的作祟吗?

   13、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天地时钟恢宏地滴答作响,浮跃和沉淀着人类的潮汐,时间成就了生命和历史,谁又能说它不能凝固历史和生命?那些伟大的人和事物不是某些人想遗忘和做点什么就能被遗忘的,在人类璀璨而广袤的时空象限上,杰出的生命不会也不可能像流星一样陨落,他们就像是北斗和启明星一样,在自己高耸还远的座桥上熠熠闪光,永恒地映亮大地上思索的头颅,启迪和指示着原野间行人和过客脚步的方向……

  14、文学和语言都是与时俱进的。近百年来,现代诗的观点尽管各家分歧,其发展却也渐成趋势,一如高速公路与乡间小径的不可或缺;更提醒著我们“生命的困惑、智慧与思想、人性与社会的光和影”。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即便在文学式微,众声喧哗的年代,好诗从来不寂寞,它们总是有著识与不识的知音;只是静待时间的洗炼,披沙沥金,为其定位。

   15、远去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船只,看惯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风景。当千里烟波,楚天的沉沉暮霭掩映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少女的倩影。昔日的良辰美景只剩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几千年前的许多种种化作一缕清风。只留下王菲高歌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喜欢诗词,那短短数词勾勒出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千缕哀思;也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境;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切;更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不忍离别。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盛唐成就了李白,李白也成就了盛唐。想当年高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该是怎样一个意气风发的诗仙。虽是“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的仕途失意,却也赢得了“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赞誉。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他或许天生就不该当君王,他不爱千秋霸业,如画江山,只愿与人一起风花雪月,吟词作赋,把酒言欢。但命运不济,只落得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惨境地。”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徒有一身豪情,却被南宋冷落。在那个懦弱的统治者跟前,只能做一位江南游子。登上北固楼,抒发”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忧愁思绪。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它是一个命运坎坷的女子,亡国,夫死,客居他乡,哪一个不是忧愁的根源。但她一介女流却说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

    人生苦短,就让我徜徉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一路高歌。

   16、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读杜甫的诗句,让人胸襟开阔了许多。拨开了远古的一片云雾,便是凄凉了。

    半世奔波的脚步,入眼的只是荒凉。神州哀鸿遍野,遍地白骨,所到之处只是一幅幅荒漠的尘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是谁的啼哭哭倒了城池,染湿了诗人的笔墨,染红了江南绵绵的秋雨。一头头青丝变白发,一个个孤魂回不了故乡。笔锋作枪,终未能疗华夏之伤。

    烽烟笼罩的华章,洛阳的牡丹展不出沁人的清香。又是谁在欢快的乐声中悲愤起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跌跌的仕途,沧桑的世故。枉负了你一身的才学,一次次穷途末路,生死茫茫。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你眼里的朗朗乾坤,何日才能恢复盛唐旧模样。

  至今仍记起你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少人激情读起,泪水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