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 转:刘易斯拐点是今后十年的最大拐点

2017-05-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易斯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发展中国家一般拥有二元化的劳工市场--城市劳

刘易斯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发展中国家一般拥有二元化的劳工市场——城市劳工市场和农村劳工市场。前者根据订单、利润决定雇人数量,生产效率较高,工资也较高。

后者则是多少人都耕种同一块地,生产率低、收入低,在那里没有失业,只有就业不足。经济起飞时,城市劳工市场吸引农村劳动力,由于两个市场间人员的流动,城市可以在不怎么提高工资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增长由此得以加速。

当农村劳动力被耗尽后,城市劳工市场需要大幅增加工资才能请到新的工人,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中国农民工短缺在2010年变得十分突出。笔者估计,2010年低端工人工资暴涨近四成,而且在今后三四年会继续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涨。

其实,中国目前还没有到农民工绝对短缺的地步,只是农民工流向发生了变化。在2005年,70.3%的农民工流向沿海地区打工,中部与西部各占14.

4%及15.0%。在2009年,随着工厂生产线内迁和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中、西部出现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民工总数的17.0%及20.3%,而留在东部打工的农民工占比则减少至62.5%。同时,内需市场(尤其是服务业)火爆,对低端劳工需求甚殷,又抢走了沿海制造业的一批工人。

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多了一批留家务农的。 不过,刘易斯拐点离我们已经不远了。联合国测算,中国劳动力将于2017年进入负增长(人口于2032年进入负增长)。

由于内需的迅速扩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笔者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至2017年,劳工需求达到8.37亿人,供应为8.

19亿人,就业市场净短缺达到1760万人,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现有劳工总数的11%,日本的25%,德国的41%。 就业市场的逆转,对于中国经济将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从宏观上看,它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黄金时代已开始褪色;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已差不多走到尽头;中国长达7-8年的通缩时期,已彻底结束。

从国际角度上看,制造业模式,可能面临一次全面的调整;过去十年的全球低通胀,也会遭遇冲击。 从投资角度,刘易斯拐点意味着什么? 1、以过往新兴国家的经历看,刘易斯拐点之后,低端工资无一例外地会出现一次持续的飞涨,低端消费市场迅速扩张。

这种情形肯定会在中国出现。 2、工资上涨常态化,带来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扬。

此轮通胀之后,CPI的回落估计有限,中烈度通胀可能持续存在。 3、低端住房需求与家居改善需求大增,不过这是一个与现有房地产市场不同的新市场,建材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家具供应商的受益程度料大过开发商。

4、加大投资力度,生产流程中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将明显提高,设备制造业会受惠。这次生产线向内陆省份迁移,不仅是简单的地理上的转移,也伴随着资本投入的加大。 5、外资结构出现变化,对成本敏感的制造商比重下降,主攻内需的海外品牌、服务供应商大量流入。

6、亚洲面临新的洗牌,以中国作为龙头及窗口的制造业垂直生产链逐步瓦解,抢占中国市场和抢夺流出中国的外资及中资成为新时尚。 过去30年,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

它既归功于一系列政策上的变革,也归功于中国人的勤劳、努力,还归功于全球化和生产外包的大趋势,不过人口红利因素也十分重要。中国的出口高潮、住房热、消费提速,与上世纪50年代下半叶至60年代上半叶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今人口红利已接近尾声,劳动力短缺即将出现。无论喜欢不喜欢,刘易斯拐点都会如期到来,它将对今后30年的中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许因此改写,许多目前习以为常的营商手法、投资原则可能遭到颠覆。这场人口结构上的大变局,既是危,又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