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英莲人物分析 浅析《红楼梦》中“甄英莲”三次更名的隐喻性

2019-07-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浅析<红楼梦>中"甄英莲"三次更名的隐喻性明清小说结业作业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成就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之作.<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人物形象中,有冷僻高傲的林黛玉.妙玉.龄官等人,事故练达的宝钗.袭人.湘云等人,本文将从其开篇人物之一"甄英莲"形象的隐喻入题,通过她的三次更名,探讨其在<红楼梦>中隐喻性及宿命论观点,揭示曹家败亡的本质.甄英莲人物分析 浅析<红楼梦&

浅析《红楼梦》中“甄英莲”三次更名的隐喻性

明清小说结业作业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成就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之作。《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人物形象中,有冷僻高傲的林黛玉、妙玉、龄官等人,事故练达的宝钗、袭人、湘云等人,本文将从其开篇人物之一“甄英莲”形象的隐喻入题,通过她的三次更名,探讨其在《红楼梦》中隐喻性及宿命论观点,揭示曹家败亡的本质。

甄英莲人物分析 浅析《红楼梦》中“甄英莲”三次更名的隐喻性

关键词:“甄英莲”形象 宿命论 隐喻性 曹家的败亡

甄英莲是《红楼梦》中的出现的第一个女性形象,在作品前八十回中共出现了二十六回,主要集中在五回中,她的形象和命运,暗示着贾家的兴衰沉浮,也对曹家的败亡有着隐喻作用。

甄英莲人物分析 浅析《红楼梦》中“甄英莲”三次更名的隐喻性

一 甄英莲的命运

贾英莲出生在姑苏乡幻甄家,三岁时在元宵节时被抱去看灯时丢失,当天大火烧尽甄家。当她再次出现时便已十二三岁并有几分姿色,被人贩子买给冯渊做妻。后又因被薛蟠看见强抢为妾与大观园有了瓜葛。以“香菱”为名出现是以为送宫花时,她对自己的身世毫无记忆。

甄英莲人物分析 浅析《红楼梦》中“甄英莲”三次更名的隐喻性

对文学的憧憬喜爱,对“丈夫”的痴情,对主子的尽心让她的形象更加丰腴动人。然而命运再次出现转机的人物夏金桂的专横和嫉妒让她由“香菱”再一次更名为“秋菱”,这也是对后来悲剧命运的一个暗示。

二 宿命论

《红楼梦》是一部传统小说,其中隐喻、谶语(预兆)、禅机,他们共同的构建了作者的宿命观点,在作品中体现尤为强烈。宿命论不仅体现在人物的性格上,也体现在作者的行文构思上。

从人物性格层面来看,第一回中,甄英莲的首次出现时,作者便用僧的四句言词道出了她的命运:“惯养娇生笑你痴,零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在第五回中的十二金钗判词中写道:“在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再一次暗示了她的命运悲惨性。

从行文构思层面来看,甄英莲作为《红楼梦》中的开篇女性,自然与宝黛等人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她的命运对贾家的沉浮有着必然的关联,也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与崩溃。

三 隐喻性的体现和作用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文学隐喻性的作品,其中深有隐喻、谶语(预兆)、禅机是起增强艺术感染力的手法。“英莲——香菱——秋菱”的三次更名,按照常用谶语解读为“应怜——相怜——求怜”,对其形象意义的一个解读。甄英莲的三次更名有着对贾家命运的暗示,隐喻了曹家败亡的真相。

其关键隐喻人物甄士隐,意味“隐士于甄”,那么曹家的故事用“筛选关键词汇”大致可以还原这样一个情节。“姑苏”的甄家离“葫芦庙”太近,在“佳节元宵”时因“炸供”而致“大火”,后遭遇呆霸王,又遭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最后“冯渊”,便“秋日零落”。

其中“炸供”寓意曹家“炸”干钱财“供”为皇帝南巡,换来的是一场“大火”(大祸),接二连三地“烧了”好多家,曹家“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性命不曾伤了”(后来到了北京)。

“葫芦”“葫芦”一词是糊糊涂涂、说不清道不明之意。在曹家一遇“呆霸王”发威,二遇“葫芦僧”胡乱判案。这案又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葫芦案”,结果是“冯渊”(逢冤)也无处诉。总之是糊糊涂涂而又清清楚楚的,曹家败亡了。

曹雪芹不光是一个文学家,而且是一个眼光深远冷峻的历史学家。曹雪芹以一个冷峻雪芹要选择“虚化甄英莲”这种表达方式,用甄英莲三次更名之事显示“应怜——相怜——求怜”的存在状态,指出曹家的沉浮终究归结为“一场春梦”,感叹其本质都是“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