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定义 王思斌:增强社会工作发展定力

2018-04-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顺应社会转型与改革的大势,承担着满足困境群体基本需要及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责.过去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得到了

顺应社会转型与改革的大势,承担着满足困境群体基本需要及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责。过去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十多年来,在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工作群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令人鼓舞。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障碍,这主要是一些制度性因素,也与政府和社会的承认有关。制度方面的不确定、承认方面的问题可能在某些时间点上凸显出来,并形成某种“事件”,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群体客观地看待社会工作的发展规律,冷静和理性地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有韧性地继续发展。

这就是社会工作的发展定力。

各相关部门未能协调地推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这一事实一直存在。地方政府对发展社会工作战略部署的选择性响应,政府部门之间的弱协同机制,各部门主要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向主管上级负责的政绩意识,认为社会工作相对于经济增长和维稳是次要的,与发展社会工作相关的官员的快速流动,都对社会工作的顺利发展产生着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

我们也知道发生过这种现象: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就业不对口”“社会对专业的认知度低”等理由,不顾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未能清楚地分化出来的事实,而对社会工作专业招生“亮黄牌”,甚至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停招学生”。

最近,也发生有的学校对社会工作专业招生进行限制的现象,而且理由可能冠冕堂皇。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自从国家建设“双一流”的战略决策确定之后,不少学校负责人追求政绩,围着“双一流”转,而那些不能进入“一流”的学科专业,有的被进一步抛向边缘地位,有的甚至失去招生权,那些被影响的专业教师可能面临着“再就业”或“下岗”的威胁。

社会工作是发展较晚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制度建设尚未完成,人员队伍又比较杂,学术科研水平还不高,于是一些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可能会被边缘化。

对于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困境,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主要来自于制度建设不落实。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一些发展社会工作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落实程度还不高。如果社会工作仍被看做软任务、属于各地政府的“自选动作”,如果上级部门不能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工作政策的执行,那么,社会工作可能因被“悬置”,而陷入“低度发展陷阱”。

同时,如果社会工作不能增强自己的能力,并尽快显示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一些地方就可能被边缘化。那些学校领导拍板仓促上马,之后对社会工作专业又缺乏支持,专业教师的专业认同低、社会承认不足、学生流失严重的专业就可能“自生自灭”。这是已经发生了的现象。

对此,社会工作群体必须清醒、理性地看待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规律,增强自己的能力和发展定力。对社会工作的理性认识,就是要看到发展过程有涨落。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以社会转型、社会体制改革、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为宏观背景的,也是与政府的推动直接相关的。

在上述制度建设没有理顺的情况下,要期望社会工作事业一路顺利发展,恐怕不现实。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群体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切实做好自己的事,增强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与政府合作发展社会工作的能力,增强自己与相关专业共同体协作的能力,共同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有了对发展大势的清醒认识、有充足的能力,我们才会有自信,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才会有定力。我们也发现,那些曾经被“亮黄牌”的社会工作专业后来发展得很好,有的被停招的专业不但恢复招生,而且很有生机。

那里的社会工作专业群体不畏困难、越挫越勇,用危机换来了能力发展,在韧性中增强了定力,这也是社会工作事业健康发展动力之所在。